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口译研究
2014-02-24黄威
黄威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口译研究
黄威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视角,从口译原则、口译特殊语境等方面了解口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传播行为有其必须遵循的“自我适应机制”的特点,这是造成口译活动艰巨性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有效合理的口译方法对培养口译员过硬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态翻译学;口译研究;口译活动
一、引言
在这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国家的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需要合格的翻译服务。口译研究和口译职业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电声设备的产生,使口译也从最初的交替传译发展成为今天的同声传译。随着口译专门职业的确立,口译作为不同语言间的交流桥梁,起着快速传递信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口译活动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不同文化沟通对话的必然趋势。如果是翻译的使命是从一种社会文化语境走向另一种社会文化语境,那么口译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将所感知到的信息以另一种民族所特有的表现模式和内容快速准确转换的过程。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基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提出的。本理论的核心是“适应、选择”。他对翻译的定义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同时,提出并论证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以及译者“自我适合”的适应机制和“事后追惩的制约机制”(邓丽君,2012)。本文通过对口译传播的原则和语境影响,文化传输几个方面的研究,提出相关策略,并总结口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一)口译原则
在口译过程中,媒介就是口译员,如果没有译员,任何重要的、紧迫的、高层级的对话、会谈、谈判等都无法进行,因为对话双方不能直接沟通,也就无法自行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口译是双方或对方对话畅通的唯一的必经之路,如图一所示:
图一 口译员对信息传播的操控
口译是互不通晓对方语言的双方得以交流思想,进行和完成交谈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和手段。不仅如此,口译还是保证交流质量、速度、效
果甚至重点等等重要元素不可或缺的杠杆。根据格莱斯(H.P.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CP(Cooperative principle,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其中包括四条准则:1.数量准则,指达到谈话目的所需的详尽程度。2.质量准则,指谈话内容真实有根据。3.关联准则,指与谈话内容有直接的相关性。4.方式准则,指谈话者准确、简明、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在真实口译过程中由于A,B之间的CP只能借助译员来完成。如图二所示:
图二 交流操控权的转移
从图中可见口译过程是合作原则的先决保证条件,为保证各个环节的顺畅进行,译员在(A I-BI-ABI)中起着重要枢纽作用,然而,口译过程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交流操控权的转移。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就是在分别与A,B双方间进行着这种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的选择。以具体的联络陪同口译为例来看,口译者要提前对所涉及的口译专题内容有详尽的了解——即口译的第一个环节(译前准备),其次还要尽可能的熟悉对话A,B方的口音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有当译员选择到了最佳的语言及文化时,才能达到口译活动本身的和谐统一。
(二)语境化特征
语言学家所指的语境一般是指语篇内部的上下文。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将语境因素大致分为: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境信息的获取可以从话语的上下文或是从观察讲话人以及交际现场中得到,同时,文化科学百科知识等现场所能获取到的任何讯息都可以提供相应的内容。由此可见,语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然而,在翻译语境中面对的两种文化的理解则是建立在译者对两种文化的调节程度上。口译,这种特殊的口头翻译所体现出的不仅是有声语言,而且是瞬间即逝的。根据口译的特殊性,刘宓庆对口译语境的划分如下:
口译活动中的话语环境
在口译活动所处的特殊化的言语环境中,意义和意向体现在快速发展的语流中,它是一种特殊化的语言文化传播方式。这种独特性有别于笔译翻译,其中主要体现在:
第一Tolerance:语际转换对应转化容限度的扩大化
对应转化容限度的扩大化是指在口译过程中双语语义对应基本词义的范畴延伸。这也是口译活动中处理相关信息的对应策略之一。在有些专有名词、隐喻、成语等对应缺失的情况下,可以放宽对应语义范畴。
例如:1.耳濡目染be influenced by one's surroundings;
2.雷声大,雨点小much talk but little action.
3.我们这个经济开发区确实是块肥肉啊!this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is most welcome.中国人常把“肥肉”比作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在西方国家“a piece of fat meat”被看作是一件应该摒弃的东西。
第二(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谈话含义的模糊度减低及信息量的增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implicature"--“暗含之意”与“意向翻译”有所不同。尽管他们都是"unsaid"。如下:
A:这是我方的报价。(言下之意:不是你方的)
B:这是我方的报价。(言下之意:不是最终的价格,我们还可以商量)
C:He is wonderful patient.(言下之意:他的忍耐功夫着实令人吃惊)
不同于笔译,在真实口译活动中存在许多语音变化,这些语音的变化更加经济省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口译辨识的复杂性。认知心理学家A.M.Burton和V.Bruce还将口译中非言语意义的任务归结为:
1.语音符码的语义解码,包括语流中的语用重音;
2.暗含语义解码;
3.面部表情和举止、行为的语义解码。
考虑到口译员所处的多变、复杂的语言环境,要求口译活动中把握意义应该更强调整体性原则。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所赋予的非言语表达方式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内涵,翻译时不可一概而论。
(三)文化的传输
如果说口译行为是一种跨语言的解释行为,那么,口译中的文化翻译就是关于文化的跨语言解释行为。非言语表达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正是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所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传统风俗礼仪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中西两种民族所各有的特定的文化习俗。
例如:在大会发言或是记者招待会等大型场合上,我们常习惯先称呼领导,如:“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然而,西方人往往将最显要的客人放在第一位,并要说明其身份,如:“Your Honor Mr.Mayor”,“Your Excellency Vice President and Mr.Williams”,“Our distinguished guests”,等。因此,在口译时的翻译一定要尽量符合译入语国家的称谓习惯。
又如我们常说某高校为“211工程”,这种常用的汉语缩略语专有名词,如果不加必要的解释,可能会被不了解情况的外国人误解为是一般的建设工程,而不是一个长远的教育规划。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式就是增加对该词的注解,即:"This is a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 project conduc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which aims at identifying the top 100 key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 receive national priority development funds for the 21stcentury."这一注解既指出了211过程的排位性质,又对政府在其中的组织角色,特别是在财政方面的支持作了说明。显然,这一注解不仅有助于听众了解211工程的性质和作用,而且对于这些大学的实力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
此外,在涉外陪同旅游翻译时,译员所肩负的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翻译。在此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源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还可能是在译入语中无完全对等的文化表达。面对这些文化因素的口译,要合理采用有效的口译技巧与策略帮助外国游客了解隐含的文化内涵。
三、结论
随着口译职业服务行业的日益职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前提下,口译质量的好坏除了译者要具备扎实的双语知识,超强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以外,还要不断增强译员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己方文化与异域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认识到自己文化和异域文化间的关联生存关系,以及不同生态环境下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的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信息的传播和互联互动的有机整体意识,从而使交际活动能够和谐、畅通的开展。同时,可以借鉴市场管理学、信息传播学、社会交际学等相关理论方法或渠道来指导口译职业化发展的有序发展。
H315.9
A
1671-6469(2014)03-0059-03
2014-04-13
新疆高校科研计划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XJEDU2012S26)
黄威(197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