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设计课在“应用”中更具魅力

2014-02-24赵玲波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2期
关键词:美术设计笔者评价

赵玲波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设计·应用”强调形成创意,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和“造型·表现”不同。“造型·表现”强调自由表现,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设计·应用”课被改编成“造型·表现”课,强调表达,而轻视应用。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设计课应突出“应用”特点,让设计在“应用”中更具魅力。

一、添改课题,培养应用意识

美术新课标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目标之一就是逐步发展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的编者需要面对的是全省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课题具有包容性、概括性。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课题的巧妙添改,让设计目标更明确,能逐渐培养学生树立应用意识。例如浙美版第十一册《适合纹样》一课。这一课的课题是专业化术语,课程容量很大。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第一课时笔者添了一个小标题为《给妈妈设计一条方形围巾》。第二课时小标题则由学生共同探讨决定,最终确定以下一组子课题:《一组圆盘子纹样的设计》《伞面设计》《一组漂亮的杯垫》。浅显的小标题,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课堂内容的距离,让他们的设计思维指向生活、用于生活,并逐步树立设计为应用服务的意识。从学生作品来看效果斐然。

二、实际应用,体验设计乐趣

新课标指出,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整理出以下策略,能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设计的乐趣,从而产生对设计课持久的兴趣。

(一)环境布置,润物于无声中

设计课中适当的环境布置、设计实物展示,能起到润物无声的神奇效果。在本校教研活动中,有一节第三册《小画框》的设计课。课前,教师在美术教室墙上、黑板上挂上大量形态、色彩、材质各异的以前学生设计制作的画框。课虽没开始,但当学生进入教室,无声的画框就已经指明了设计的指向和用途。恰当的环境布置、作品展示,润物于无声中,能点燃学生设计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境创设,形成强大磁场

设计课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要把教材中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创设合理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形成强大的磁场,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设计的兴趣。在上第十一册《路灯设计》一课时,考虑到路灯设计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绘制基本的设计图。笔者创设了一个招聘路灯设计师的情境:教师变身为路灯设计公司的招聘人员,学生变身为来应聘的设计师。每位学生必须经过口试、笔试、综合测评才能被“路灯公司”录用。教师把这次招聘和学生未来工作招聘相契合,提出应聘工作的重要性,学生在整个情境中参与学习、设计,教师以发放招聘书的形式反馈最终招聘结果。情境创设,让整节课的教学非常圆满。

(三)整合资源,挖掘应用空间

新课标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人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据此,整合课程资源,挖掘“应用”空间,让学生的设计应用于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整合学科资源

设计课和其他学科相融合,能挖掘出巨大的应用空间。例如第十册《舞台美术设计》一课。由于美术学科时间上的局限,笔者在教学本课时,就利用班队活动课和美术课并排排列的优势,把学生设计的道具装扮到学生身上,并利用班队活动课进行即兴表演和展评。这项活动激发了学生前所未有的热情。还可以和班队活动课相融合,也可以融入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等课中。

2.整合学校资源

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特色,笔者所在的学校是环保特色学校,有很多资源可以挖掘整合,运用到设计课中。学校大队部每月有各类活动,部分活动和美术设计课紧密相关,如结合9月“开门红”的“教室软包设计”活动,笔者给六年级安排了一节《教室软包装饰设计》课;又如结合11月“感恩月”的“感恩卡设计”活动,笔者安排了《做张感恩卡给某某》的设计课;还有学校开展活动需要用到的舞台,笔者结合第九册的《大盒子小舞台》、第十册的《舞台美术设计》,直接把设计作品搬到了体艺宫的大舞台设计上,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教学效果突出。

3.整合家庭资源

家庭是每个孩子最温暖的港湾,也是孩子设计应用的最佳场所。把美术设计作品用到家里,用来表达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这样的设计作品怎么可能不用心?这样的设计课怎么可能没有趣味呢?例如第八册《巧折巧剪》一课中,教师在设计课开始就提出要把美丽吉祥的剪纸贴到家里的窗户上,以迎接新的一年。又如第四册《瓶子变个样》一课中,教师建议学生把设计作品装饰到家里的书桌上,也可以给家里很多瓶子变个样子。稚嫩的设计作品未必是精致的、完美的,但在家这个无限包容的环境里,“应用”有了自己的广阔空间,“应用”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课堂内的知识,更收获了课堂外的快乐!

4.整合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包罗万象,合理挑选应用于美术设计课,能开拓出更为辽阔的“应用”空间,给设计课带来无限活力。例如每年清明,结合社区清明祭扫的活动,教师安排了一节《扫墓的白花设计》课。多样的白花设计不仅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上大显身手,而且,还能让学生改变白花设计中一成不变的固定思维,明白设计最难能可贵在于创新。

三、多元评价,感受设计价值

“应用”让学生作品参与生活各个层面,拓宽了课堂作品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因此参与评价者更广,形式更灵活多样。多元评价,让学生在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逐步感受到设计的价值。

例如,《感恩卡设计》课后,学生作品被安排在教室软包上展出,作品无论优劣,都有一席之地。学生在展示中互评,在欣赏中自评。不仅如此,到了感恩节那天,结合学校活动要求,感恩卡还分别被送给学生心目中感恩的对象,在一声声笑意盈盈的谢谢中,在一次次情真意切的爱抚拥抱中,学生作品被一次次肯定,信心被一次次提升。另类评价往往比正统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多次评价,多面评价,多样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纵向比较、横向衡量,逐步感受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并始终保持对设计课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总之,在设计课中,让学生形成应用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加以运用,并在多元评价中感受设计的价值,久而久之,设计课必然在孩子心中充满无限魅力。

(浙江省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315400)

猜你喜欢

美术设计笔者评价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②
老师,别走……
萌鸟呱呱表情包设计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