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2014-02-24,,,,,,,,
,,,,,,,,
(1.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2.农业部兽医局,北京 100125)
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蔡丽娟1,肖肖1,王永玲1,庞素芬1,孙研2,邵华莎2,曹翠萍2,李长友2,蔺东2
(1.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2.农业部兽医局,北京 100125)
为加强兽医科研资源整合,构建卓有成效的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保障动物疫病防控战略的顺利实施,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以兽医科研机构、动物疫病防控监管机构和生产企业等单位为调查对象,以完善科技支撑体系为目标,系统地收集整理科研单位相关资料,与欧美澳等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就兽医科研体系设计及管理体制、科研体系与动物卫生工作体系的关系、科研体系与推广体系及科技用户的关系等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构想和保障措施建议。
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
兽医科技水平是成功防控动物疫病的关键因素,构建卓有成效的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中长期战略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兽医科研机构、项目管理部门和科技用户及推广机构间开展的工作为重点,系统采集了全国20家兽医科研机构的有关信息,与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在系统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构想建议。
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机构发展现状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兽医科研机构软硬件设施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科研机构、立项资助单位和用户逐步加强交流、协作,总体进入了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兽医科技机构呈现以下特点:
1.1 机构功能齐全
首先,我国的动物疫病防控科研相关机构数量多。中央级、省级和一些地市级单位都设有兽医研究机构。此外,还有一些从事生物技术、气候环境、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借助综合性研究课题涉足兽医科学研究。其次,研究涉及的疫病种类多,大多数陆生动物疫病都开展过相关研究。第三,承担的职责或功能范围广泛,涉及动物疫病防控、检疫监督、兽药监管等,逐渐形成了以监测分析或技术监督为主,综合和集成性研究能力突出的工作特色。
1.2 领军人才成长迅速
2004年以来,以团队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我国培养了一批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法研究专家,一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协调合作能力较强的领军人才随之涌现出。人才与事业的发展相辅相承,领军人物通常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聚合力,这种力量带动着研究团队,创造了十年来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技迅猛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以来,我国兽医领域共有1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
1.3 发展高新技术的动力强劲
随着需求的增加和创新求变的内在驱动,我国兽医科研机构,特别在国家级研究所和大学发展高新技术的动力非常强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些传统经典疫苗品种进一步改造为新的疫苗,而一些用经典技术无法开发的疫苗则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基因重组疫苗、反向遗传操作疫苗等新型疫苗不断问世;二是近年来研制成功一些试剂盒产品,核酸探针等分子诊断试剂、单克隆抗体、PCR、基因芯片等高通量检测方法和胶体金诊断技术已逐步投入应用;三是一批免疫佐剂、单抗产品和广谱、高效、安全、低残留新型兽药及药物残留检测试剂盒/条的研制成功。
1.4 “政、产、推、研”关系逐步磨合建立
政:科研立项部门、兽医管理部门。产:兽医服务的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畜牧业生产、屠宰加工、运输、动物诊疗服务行业,以及兽药、兽用生物制品等)。推:与科研成果或技术推广相关的所有机构。研:承担科研项目的机构。四方的关系在多年磨合后逐步密切、协调。科研机构与实际需要结合紧密,着力解决突发和热点事件。表现在:一是省级和地方科研机构常侧重于地方流行性动物疫病的研究,比如新疆兽医所从事包虫病、牛羊布病、结核的研究;二是这些科研机构对影响我国畜牧业发展、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和潜在危险都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形成了反应迅速,研究力量集中,共同解决问题的局面,形成了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雏形。同时,政府兽医机构服务意识增强,科技用户群拓展。
但是,由于自由竞争与行政垄断并存,我国尚未形成科学有序的科技支撑体系。体现在:第一,相关利益方价值取向存在明显差异。政府立项部门与科技应用部门在研究领域、方向和投入力度上存在差异;科研机构与产业用户和公共机构用户间在研究内容与实际需求上存在差异。第二,科研人员目标游移,积累不足。我国的兽医科研专家研究范围通常涉足多个动物种类和/或多个病种。这种目标游移的结果常常造成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更重要的是知识和技术无法得到持续、完整的积累。第三,追逐热点,整体布局欠缺。每一次重大疫情的暴发都会引发一个热点,同时吸引各级立项部门、各类科研机构和众多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自由竞争的结果是科研人员目标的再次游移;行政垄断的结果是科技进步的动力弱化。
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技应用与支持水平评价
2009年6月初至8月下旬,项目组采用德尔菲调查法,对国际通用的20项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专题,在30余位从事兽医科研、教育、兽医行政管理、疫控、动物卫生监督、饲养企业工作的专家中开展了3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2.1 技术应用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调查者认为,除空间分析、建模和社会学研究重要程度较低外,其余各项研究重要程度都超过2,也就是“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们认为,兽医体系能力指标、消灭计划研究、疫情管理技术等12项技术专题的应用比自身发展更重要(图1)
图1 20项技术方法自身发展和重要程度的评价
2.2 技术能力难以满足需要
通过对20项技术方法应用情况和与当前工作需求的满足程度调查显示,20项技术方法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应用,尤以免疫技术和诊断检测技术应用最为经常。但是所有的技术的应用情况和使用的满意度都存在较大差距,只有免疫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和扑杀技术满意度达到“1”,即达到基本满足当前工作需要的程度(图2)。
图2 20项技术方法应用情况和与当前工作需求的满足程度
2.3 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通过与国际水平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当前所有技术方法都落后于国际水平,空间分析技术、疫病消灭规划研究和建模技术还处于相当落后水平,只有免疫技术研究接近“达到国际水平”(见图3)。
图3 20项技术方法与国际水平比较结果
3 发达国家动物疫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和经验
3.1 发达国家动物疫病科研机构总量与我国相当,但由国家直接管理的机构数量远多于我国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是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宏观管理需求上升的结果。比如美国农业部与APHIS并行的农业研究署(ARS)管理着12个兽医科研单位和动物卫生研究项目,这是在美国各州政府资助的和大学研究机构之外的联邦直属科研体系。欧盟兽医科研机构众多,技术力量雄厚,仅OIE国际参考实验室就拥有36个,还有14个技术协作中心。日本有4个国家科研单位。
3.2 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分工相对明确,并且与所在区域优势畜种产区有着直接关系
发达国家目前现有的分工模式的形成,在建立之初应该始于产业发展的驱动,现在应是多年来不继累积的结果,而且这种互动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项目资助一直在延续。
3.3 发达国家科研体系与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关联日趋密切
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所属的兽医实验室管理局下辖的16家实验室(包括设在卫桥的中心实验室)和2家监测中心,集应用性研究、诊断与监测和盈利性服务于一体,发挥着重要的咨询作用和决策支持作用。法国食品卫生安全署的11个实验室原本属于不同部门,现同属农业部,承担监测和研究工作。美国的科研体系与监测体系虽然相互分离的,但这两个体系共同由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紧密相连——推广体系。澳大利亚动物卫生实验室与其他22家各级政府、兽医学院和私立实验室一起承担诊断监测项目。
3.4 发达国家采用各利益相关方需求引导立项和结果评价制度
比较来说,在体系上我国与美国的情况相对接近,美国的农业研究署类似于我国农业部科教司和农科院体系,国家食品和农业研究所所辖推广体系类似于科教司管理的推广体系。不同点在于,美国没有科技部,其兽医科研体系与兽医工作体系一起设在农业部之下,发展目的明确,并且由于设有评价机制,需求导向直接。应引起重视的是,发达国家近年来不断强化国家责任,加强国家兽医科研体系和监测体系建设和管理,以适应全球化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土安全等方面的需要。
4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体系”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与发达国家的兽医科研管理相比,我国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不足:
4.1 资助主体单一
表现在大部分项目都是由中央财政资助的;地方财政次之;企业,特别是行业协会的资助非常有限。例如,与生物制品相关的工艺研究,未列入国家财政立项研究范围,亦少有企业资助,以发表论文和评职称为导向的科研队伍不愿涉足,陷入发展困境,生物制品的规模化、高品质生产受到严重制约。
4.2 科研立项战略规划和布局尚有欠缺
目前,兽医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占据绝对比重。表现在,一是以疫苗研究为主,科研成果大多进行了商品转化,诊断方法研究不少,形成产品并进入产业化生产的不多。二是基础研究课题数量多,经费资助少,没有有效的跟踪评价机制,缺乏持续支持。三是应急性研究投入多,保障性研究投入少。2004年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疫病相关研究投入占了疫病研究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对生产性能影响严重,但未发生烈性表现的疫病,以及布病和结核这样的人兽共患病,都未得到足够的投入。四是动物福利研究和动物饲养与环境保护研究还未进入研究视野。五是动物疫病扩散模型建立和风险预警研究的高端集成技术研究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六是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等宏观研究十分欠缺。
4.3 各种技术研究严重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第一,常规技术:疫苗、诊断试剂、致病机理等要向着更接近现实或不同用户需要,更全面考虑各种安全性、环境影响和高水平深入。第二,集成技术:跨学科、多技术种类,甚至软硬科学技术有机融合的技术集成,是动物疫病防控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和宏观管理的行动依据,必须提高到战略高度来对待。第三,软科学:法律法规研究、兽医体系运作质量评价等纯软性,对宏观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应引起足够重视。影响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是否建立了以工作目标整合或协调资源的研究体系;是否建立了需求导向的立项与用户评价机制;是否建有从研究到应用的路径而且确保顺畅。
4.4 缺乏制度化的科技需求方主导和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的科研成果评价属于同行评价,即研究者评价研究者,从立项到结果都与科技需求者没有直接关联,科研成本与收益未能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另外,立项部门现阶段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倾向,制约了公益性研究。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未建立以工作目标整合或协调资源的研究体系;未建立需求导向的立项与用户评价机制;无完善的从研究到应用的顺畅路径。
5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构想
5.1 针对具有重要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意义的疫病或病原,培育和建立国家参考实验室
对目前已经具备或具有潜在相应能力的实验室,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按着参考实验室的标准进行建设或完善。
5.2 针对通用技术或某一领域问题或区域发展需要,培育和建立地区协作中心
协作中心建设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建立国家级中心,开展或组织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参与的动物疫病宏观防控战略和技术研究;另一种是在一定病种或区域内具有技术影响力的机构,发展成为区域中心。
5.3 针对区域性疫病和单一专题,培育和建立重点实验室
区域流行性疫病应该由在辖区已经或正在形成特色的科研机构承担,如西南民族大学的藏牦牛疫病研究、新疆兽医研究所的包虫病研究。
5.4 以制度和项目连接,建立科技支撑体系,与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形成相对独立、目标明确、资源共享的关系
以国家参考实验室为主,建立列入国家消灭计划的疫病病原及防控技术研究系统;以区域重点实验室为主,建立常见和地方性疫病或病原防控技术研究系统;以相关实验室及企业研究中心为主,建立生产工艺研究系统;以协作中心为主,建立行业宏观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系统。各系统有机组合和互动,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运作体系。
6 政策和制度保障建议
6.1 充分发挥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决策咨询作用,使之制度化、常规化
一是定期组织(可每10年组织1次)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测,确定符合发展需要的重点科技发展目标,并进行优先排序和战略布局;二是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科技发展五年计划评价工作,提高科研与需求的切合度;三是将兽医科技高层论坛发展成为国际兽医科技发展方向与我国实际需要相结合,相关利益群体广泛参与,具有专题性、时效性特色,促进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公共兽医活动;四是建立动物疫病防控科研项目和成果数据库,及时向各利益相关方发布信息,使科研机构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一个真正的体系,从被动到主动地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五是持续监视国内外兽医科技发展。
6.2 强化兽医科研体系建设
建立由多个部门参加的决策理事会,实施对科技支撑体系的规划和管理。将国家参考实验室,动卫中心、疫控中心和中监所等事业单位的实验室,共同列入科研体系。同时,这些实验室要承担研究与监测两项职责,保持研究与应用的良好衔接。
S851.33
:B
:1005-944X(2014)03-0005-04
李长友,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