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走向远方
2014-02-24韩金山
韩金山
从词源的角度看,“远方”具有四个维度的含义。其一,“远方”具有空间维度,意指遥远的地方。师生的远方,既有实体的意义,更有心灵的意义。其二,“远方”具有时间维度,意指未来的时刻。基础教育的神圣之处,在于立足当下,为师生的美好未来奠定基石。其三,“远方”具有矢量维度,意指多个方向。基础教育的魅力之处,在于彰显个性。其四,“远方”具有程度维度,意指发展程度,即深远之处、胜过之处。基础教育之魂,在于开发潜力,追求效益。课堂是师生生命交流的地方,生命在课堂上扬帆远航,其躯体为多元互动、知行合一,其目标为追求高效、合力发展,其灵魂为自我反思、交流碰撞,其最高境界为师生忘我、融为一体。从课堂走向远方,既是连云港市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主旨,引领着全市基础教育人拼搏奉献;更是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凝聚着全市基础教育人的汗水和智慧。
一、课程改革须从课堂出发
任何学校、任何教室、任何教师的教育教学奇迹肯定首先发生在课堂。雷夫坚守56号教室创造了轰动美国的教育奇迹,他把一批批被称为“小魔鬼”的孩子塑造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佐藤学三十多年深入27个国家的中小学听课2万节,倡导建立学习共同体,期待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
围绕高效课堂的构建,连云港市教育局以教研室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动机”,设计高效课堂结构,制定实施路线图,确定推行主要方式。经教工委讨论后,形成教育局文件,开展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主题活动。为此,连云港市牵头组织专家、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北上山东潍坊、杜郎口、兖州以及河北衡水,南下泰兴、丹阳,与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亲密接触,取经悟道。进而组织全市基础教育专家、名师,研究兄弟市区学校的先进经验,领悟名校之神,筹划远航航线,设计推广范式。
一是,构建方案,初步实施高效课堂。2010年,在全市教学工作会议上,解读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和精神,要求全面推行高效课堂;启动“课程实施发展年”主题活动,全面推进“三案·六环节”高效课堂建设;印发《“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操作指南》。
二是,反思提升,深入推进高效课堂。2011年,在全市教学工作会议上,总结高效课堂推进经验和教训,提出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任务;印发《“‘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
三是,成熟完善,收获区域推进高效课堂成果。2012年,在全市教学工作会议上,启动课程基地建设,全面实施“建构式生态课堂”;印发《“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内涵要求》;总结高效课堂建设成果,出版《从课堂走向远方》。
四是,全面升级,打造“建构式生态课堂”升级版。2013年,在全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以破解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成功密码为抓手,提出打造“建构式生态课堂”升级版的八大要点。即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人人皆成才是其落脚点;“自主”与“合作”演绎的“激情课堂”是其聚焦点;实现“蓝色”超越的课程基地建设是其着力点;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数字化课程资源是其支撑点;一个近乎“痴迷”的领导团队和一股强大的执行力是其发力点;尊重全体教师,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其主导点;作为“发动机”的学科教研室是其引导点;“唤起师生实行自我教育”是其归宿点等。
二、课堂让教育回归原点
在我国古代,教育被赋予“化民成俗”“兴国立业”的神圣使命。如《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回归教育原点,从“格物致知”出发,走向“修身治国平天下”,最终达成“化民”“兴国”“立业”的教育目标。课堂则是承担这一教育职责的重要主体。
2009-2010学年,我们在总结前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并在全市推行。其中,“三案”指教案、学案、巩固案;“六环节”指课堂教学一般包含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环节。这一教学模式的推行,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课堂。学校、教师开始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僵化、机械等弊端在推行过程中日益暴露。为了将引导和服务的自主权还给教师,将学习领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市教研室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提升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并自2010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市推行。以此,鼓励教师灵活整合与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的活力和效力。
为巩固成果,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市教研室又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发展为“建构式生态课堂”,并于2012年初,在全市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注重操作与反思,“‘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注重建构与创生,“建构式生态课堂”则突出内涵发展,更加强调在课堂中师生各显其能,主动建构。
连云港市构建和推行高效课堂的三个阶段,不是文字上的简单变化,而是在走向远方过程中的不断提高和升华。它们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激发内驱力,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本能,以自主学习、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为平台,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不同的是,建构式生态课堂更加突出教师的引导、服务功能,在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彰显的前提下,强调从学生的既有生活经验出发,选准课堂学习的出发点;敏锐捕捉和利用学生的“学习生成”,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强调教师精讲点拨的作用,让全体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发挥课堂节奏的促进功能,使学习过程呈现更加流畅的灵动美。
三、由课堂出发向远方走去
教师的尊严,不是课堂上的一言堂,不是指挥冲锋的令旗,而是学师,是学生之师、学习之师、学术之师、学法之师。校长的尊严不是主席台上的那张席卡,不是带有行政色彩的上传下达,而是富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楷模,是行走在校园的灵魂。基础教育就是追求那浸染在浓浓的文化气息中,永远也抹不掉、挥不散的“味道”。
由课堂出发向远方走去,首先是让课堂成为师生的“家园”,课堂为师生提供爱的庇护,给师生以温馨的呵护,师生在“家”里,向着心中的理想目标,自主建构,合理营造,主动发展。其次是让课堂成为师生的“旅行”,课堂上,学生在“导游”的引导、点拨下,感受沿途的惊喜,品味民俗的淳朴,感悟风景的美丽。再次是,让课堂成为师生智慧的结晶,“知识就是力量,唯有智慧使人自由”,在课堂上,师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式,不断同自我、他人交流,提高智慧。最后是让课堂达到“忘我”的境界,在这里,师生以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融为一体,这种“物我合一”的“忘我”境界,就是师生融课堂为一体的最高精神境界。
1.借助行政力量。借一年一次的全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解读高效课堂教学方案,布置推进任务,加快研究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速度。借一年一度的教学视导,解决高效课堂在推进中的难点问题,帮助学校走出误区,指导学校进一步实施高效课堂,以提高研究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效益。
2.树立榜样。发现和选择典型,扶植和培育典型,以典型为样板,深入推进和普及高效课堂。如在海头高中和白塔高中的高效课堂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发挥其榜样作用。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将全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会场,定在海头高中,让来自全市基础教育界的与会代表,零距离学习观摩海头高中的高效课堂。
3.用“成就感”提高执行力。以表彰奖励为动力,推进高效课堂的全面实施。表彰领航校长,表彰实施高效课堂的领航教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调动基层学校教科研的积极主动性,集全市之力,构建理论体系。
4.每年一大步,每步一境界。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其顶层设计源于课堂教学一线,为解决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问题而设;顶层设计的落脚点则在于教学实践,将设计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从“三案·六环节”到“建构式生态课堂”,都应沿着问题、方案、实施、完善的路径推进。
四、路途中的风景别样精彩
在由课堂走向远方的路途中,我们欣赏到了别样的精彩风景。
继2009年11月24日《中国教育报》以《驶入课程改革的深海作业区》、2010年12月28日《中国教育报》以《追寻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2012年7月5日《中国教育报》以《回到教育原点推广高效课堂》报道连云港市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改革成果,总结出“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是“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灵魂之后,2013年1月23日《中国教师报》发表了《连云港的课改逻辑》,2013年第9期《人民教育》在“改革观察”栏目刊发了《激发智慧释放潜能——江苏省连云港市“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实践探索》,全面介绍了全市建构式生态课堂探索的成果。
尤其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在连云港市的中小学中看到了这样的精彩风景:学生分组相向而坐,自学、质疑、展示、交流、倾听,课堂上生命在积极主动中走向成熟;学案、黑板、多媒体、巩固案,承载着学习的过程与效果,流淌着学生的思考和思想;少了专属的黑板和讲坛,教师行走在学生群中,成了流动着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在这里,自主质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交流展示,学生成为学习的分享者与评价者;互动探究,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和研究者;精讲点拨,学生成为学习的倾听者与顿悟者;矫正反馈,学生成为学习的自我评判者和自我完善者;迁移应用,学生成为学习的开拓者和提高者。
今天,连云港市的学子,学得有成就感,学得有滋有味,已感受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幸福;学得出色,学得高效,已养成“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的学习习惯。古人云:“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耳听者学在皮肤,心听者学在肌肉,神听者学在骨髓。”连云港市全体教育人,满怀激情,脚踏实地,追求“神听”,向着深海作业区,向着远方,阔步前行。■
(作者系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