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西南地区手摇纺车的设计性智慧

2014-02-23赵绍印ZHAOShaoyin

设计艺术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锭子纺车榔头

赵绍印ZHAO Shaoyin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21008 Xuzhou,Jiangsu)

鲁西南地区手摇纺车的设计性智慧

赵绍印ZHAO Shaoyin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21008 Xuzhou,Jiangsu)

手摇纺车作为手工时代的纺纱工具已经不再使用,而只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形态存放在博物馆中。但其构造和设计理念所体现的生活精神、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却是需要重视和研究的,尤其是今天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员,更需要对其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要研究手摇纺车造型与设计的极简主义,研究手摇纺车的就地取材与设计的本土化,研究手摇纺车的安装拆卸与人性化的设计,研究手摇纺车材料运用和设计的科学性。

手摇纺车;设计理念;非物质文化

手摇纺车作为手工时代的纺纱工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鲁西南农村还时常能够听到其转动的声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热潮的兴起和持续的影响,今日的手摇纺车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形态陈列在文化馆或博物馆中,成了我们祖父母辈以往劳动的见证和回忆。手工时代已经成了历史,人们正生活在自动化和信息的时代。手摇纺车作为昔日手工劳作的一种工具,虽然其功能和价值已经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存空间和社会经济条件,但是作为一种劳动工具,其构造原理所体现的设计精神,所拥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等,却有待于人们认真地解读和总结。通过对其构造和所使用材料的研究,笔者发现,手摇纺车在造型特点、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组装拆卸的方便性,以及存放时尽量少占用空间等方面与现今时代的设计理念中的极简主义设计追求、本土化设计意识、人性化设计原则和绿色设计趋势等内容具有一致性或类同性。手摇纺车的构造和组合,整体体现了一种超越造型内涵的和谐之美,这也吻合了当下人类生活和设计所推崇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结构简单

依据考证,手摇纺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之后北方农村普遍使用[1]。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造型定型。其整车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车齿、支架和锭子,立面呈倒“L”型,俯视为三角形。三大部分的各个部件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及作用,但都没有任何的装饰型部件。

车齿部分是由八根车齿、一个车齿轴、一个手摇把手(车耳把)三个部件所构成,这个部分是整架纺车最为饱满的部分,也是展开时占据空间最大的部分。

支架部分是由三根方形木柱结构成“U”字型的车墩子、一根大约一米半长度的方形横撑(车梃子)和一个梯形车榔头(车榔头上有两个固定锭子的车攀栅)组合而成。支架部分的车墩子和车梃子组合为典型的倒“L”型。

锭子部分由一根锭子、两个车攀栅和两个麻圈(车锔子)所构成。

八根车齿的两头稍窄(3cm),中间略宽(5cm),通过一个圆孔穿插在车轴上。八支车齿分成两边(两组),每边四根组成了“米”字形;车齿顶部两端内侧1cm处各有一凹槽,用于拴拉细绳,细绳和相对的米字形车齿两两交叉盘绕,组合成一个近似圆形的虚空车轮,于是就构成了一个大的转轮,通过转轮上的绳索(车弦)传动带带动纺车的另一部件——锭子——旋转,从而实现了纺线的功能[2]。八根车齿和一根细绳(车弦)环绕成一个虚空的转轮,其重量远轻于实心的转轮,但却具备了转轮的作用,足可见其设计充满了智慧(见图1)。

图1 手摇纺车全图

二、就地取材

手摇纺车所使用的材料体现了设计的本土化理念,其制作材料全是当地所产。车架、车齿和锭子都是由本地的木材制作而成的。车齿上的细绳和细线由本地种植的棉花搓成。车攀栅上部的两个麻圈(车锔子)是由高粱秆除去内部的芯瓤,再加入蓖麻籽拧合而成。高粱秆遍地都是,造价极其低廉。即使三天更换一次麻圈,也不会抬高纺线的成本和纺车的造价。蓖麻籽在农村的田间沟旁都有种植,可以说是随手采摘便能使用。使用后的废旧材料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作为做饭的柴火而化成了灰烬。车架子的中部除安装车轴外,所使用的都是一般性材料,如柳木、榆木和椿木等。而车墩子和锭子则需要本地的硬木制作,因为锭子和车墩子在车轴转动的过程中磨损最大。手摇纺车制作材料的地方性,为设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手摇纺车不同部件所使用的材料,其选择原则可谓是“物尽其材”。根据纺车部件的功能选择相应的材料,以获得最大的价值。例如车架部分,其功能是保证纺车在工作过程中的平稳,所以要让榫卯穿插的部位十分牢固并具有较大的重量,在材料的选择上就要使用具有韧性的木材,又因为要求存放方便,所以车架木材的密度不能太高。具有这样特性的木材有榆木、柳木等。车齿木材的选择,因为其造型为片状,功能为支撑,与细绳盘环绕成圆轮,要保证其有一定的弹性、韧度和刚度,所以只有榆木最为合适。手摇的把手(车耳把),因为在纺线的过程中,一般是一个手指插进把手的圆孔内,也有的是用一根一头带杈的木棍插进孔内以代替手指,然后用右手握住木棍摇转把手,带动车齿旋转。无论是使用手指还是木棍,纺车的手摇把手的空隙必须保证其有一定的光滑度,所以使用的木材要有一定的密度,要尽量选择木质细腻的槐木或枣木。纺车的锭子,由于运转的速度最快,所以磨损最大,又因为它的造型必须是圆润苗条的圆柱状,所以符合这种造型和功能要求的木材就只有枣木了。而最具使用创意的材料是车攀栅上的两个麻圈(车锔子)。车攀栅是用以固定旋转中的锭子的,又由于要保证锭子在高速运转中的阻力和摩擦力为最小,同时还要保证其固定锭子的牢固度,而选来选去,具有此种多重要求的材料就只有当地的粮食作物——高粱秆那光滑的外表皮了。高粱秆的外皮是用来编制席子的即人们所说的“篾子”,具有较好的弹性和韧度,且表面十分光滑。但是如何把高粱秆的直线形态转换成圆环状,这是一个需要经过智慧性创造的思维过程。人们将高粱秆内的芯瓤除掉,旋转成麻花形,然后就能够自由地弯曲成圆环形,从而实现了既利用了高粱秆表面的光滑,又增加了其牢固度。但是这样的操作,还没有达到将锭子旋转时的阻力和摩擦力降低到最小的目的,纺车的设计制作者或者说是经过了劳动民众的共同思考和反复试验,提炼了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具有润滑功能的蓖麻籽塞进高粱秆挖去芯瓤的部位之中,经过拧合、旋转成圆环状的麻花圈,蓖麻油就自然的从内部渗出,附着在锭子和麻圈接触的部位[2]。其原理就类似于机械轴承中钢珠和港碗内涂抹黄油(润滑油)以减小摩擦和阻力一样,而能让轴承快速运转。手摇纺车的锭子和麻圈材料的选择及其特长的发挥,可以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材料特性充分掌握的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和智慧性的结晶。

三、方便拆卸重装

在手摇纺车的设计构思中,已经体现出现代设计所涉及的使用之时展开、不使用时折叠存放,以此实现节约收纳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使用时展开、组合安装并放在庭院或房屋中,不用时就能够方便地拆卸,收拢之后或悬挂于墙上,或立在墙角而不挤占室内其他家具、物品摆放的空间。手摇纺车的使用,大都是在农闲时节;不使用时纺车的存放如何占用最小的空间,因此在其结构上就体现了这种要求。前文提及,手摇纺车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中车齿部分和支架中的U形木架为一个固定体,一般不能拆卸,展开时,车齿就是整个手摇纺车中最为饱满的部分。既然此部分不能拆卸,然而还得考虑存放时占用空间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经过分析发现,它是通过车齿中心部位的那个穿插车轴的圆孔实现的,即借助圆孔实现了自由地展开和收拢。展开之后在车齿顶端两侧凹槽内有规律的缠绕上细绳,就可以变成一个虚空的车轮。不用时,将细绳子解开收拢,八支车齿就可以通过中部的圆孔整齐地收拢成一个平面,车齿的下半部与U形支架保持着一致,上半部露在外面与U形支架保持在一个平面内,形成了一个平面化的物件,这样就巧妙地解决了悬挂在墙壁上的问题。一米有余的方柱形横撑(车梃子)的两头通过榫头,紧紧连接U形木架底座中部的卯口和车榔头中部的卯口。此一部件是纺车占有最大空间的部分。为了减小存放的空间,就得把横撑的两头的榫头和支架、车榔头的卯口设计成自由拆卸式而便于反复组装。拆卸后,支架的横撑变成了一根方形木柱,无论怎样存放都不会占据大的空间。车榔头因为形体较小,拆卸之后,自然也很便利存放。有时横撑和车榔头可以不用拆卸,一头安装着车榔头的横撑也能方便地垂挂在墙壁上(见图2、图3)。手摇纺车对于当今城市居民居室空间小、层高低的现实,设计出可以拆卸、并能方便收纳的家具、用品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图2 纺车拆分后的局部之一

图3 纺车拆分后的局部之二

四、建构造型的和谐之美

构造的简洁性,即没有多余的装饰,体现了北方农村生活的功利性和朴素的审美意识。依靠土地生活,根据庄稼的种植规律和总结的经验,得到的谚语是“农民要靠地,不能靠关系”、“人勤地不懒”、“要想庄稼好,人勤肥料饱”[3],于是造就了实实在在的性格,培养了质朴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就地取材的设计理念,体现出一种文化多元性的创造。各地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就直接反映在材料的选择和器具的造型上。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很发达的时代,这种由于地理因素导致的器具设计多元化所组合而成的中国传统多元文化,明显地体现出了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这也许就是今日我们着力保护的文化多元性的根。手摇纺车造型低矮,人的臀部与纺车底座处于一个平面,也就是直接坐在蒲团上纺线,所以手摇纺车的使用地点多在中国的北方。造型与使用环境的结合、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和“物尽其材”的理念,实现了一种合目的性的愉悦和满足。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不断地增加着自信,一直充满着激情和审美的追求。组装和拆卸的方便,更是体现出手摇纺车的使用与场地环境的和谐统一,虽然这是一种理性的运用,但却形成了和谐之美而其延展的则是功利性的基础。

五、结语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他们通过聪明的劳动不断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劳动人民是民族文化创造的主体,因为他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用自己的智慧与才智不断地推出新的事物建构新的文化。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才智造就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民族的情感与精神。劳动人民智慧性的设计、创造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民间非物质文化形态中处处可见。手摇纺车可以说是中国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一种创造和一种设计,虽然它仅仅是无数传统手工艺器具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但其智慧性的设计足以令今日的设计师们好好反思、好好揣摩和好好学习[4]。

[1]李强,李斌.中国古代手摇纺车的历史变迁[J].丝绸,2011(10):45.

[2]刘芳,纺车档案[J].中州古今,2000(11):14-15.

[3]春玲.从汉谚语看中国农民勤奋行为的价值和特征[J].农业考古,2006(3):152-154.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3-15.

On the Design Wisdom of Hand Spinning Wheel in Southwest Shandong Province

The hand spinning wheel is regarded as production tools in hand-era tapestry of arts and crafts which is no longer used except as a for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tored in cultural museums. But its structure and design concepts embodied in the spirit of life, cultural values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s, is still valuable for people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includes understanding the hand spinning wheel shape’s simple and minimalist design, the localization of materials and design of hand-spinning wheel, convenience of installation and removal and the current human nature design of hand spinning wheel, the scienti f c in application material and design of the hand spinning wheel, etc.

Hand spinning wheel;design concept;non-material culture

J026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4.01.011(0054-04)

2013-09-12

赵绍印,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锭子纺车榔头
纺纱锭子结构参数对其振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老纺车
13代“纺织” 57年传承 纺车织成的“梦桃精神”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抡起榔头砸铝球
浅谈细纱锭子运行状态对纱线捻度不匀的影响
想起小纺车
因笑而哭
细纱机锭子锭脚尾纱去除装置的改进设计
细纱机锭子有限元分析及减振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