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防灾素养调查及师资培训实践与反思

2014-02-23北京市地震局张英北京师范大学王民

城市与减灾 2014年2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态度

北京市地震局 张英北京师范大学 王民

教师防灾素养调查及师资培训实践与反思

Survey of teacher’s quality, practice of teachers’ training and its self-examination

北京市地震局 张英
北京师范大学 王民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且损失日趋增大,灾害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联合国兵库宣言》指出:促进将减少灾害风险列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5年)的固有内容之一;防灾减灾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应有之义,防灾减灾工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防灾减灾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灾害教育与安全文化的发展。一方面,灾害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而培育安全文化;另一方面,灾害教育也可以唤醒公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理解、支持与参与;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也可促使多部门合作,解决灾害管理工作的条块分割现状,促进防灾减灾工作的融合式发展。

我国灾害教育研究与实践开展较晚,尚无大规模现状调查等研究基础。灾害教育研究大多属于介绍式、呼吁式研究,为应景之需,缺乏长效机制。加之理论体系薄弱,灾害教育实践缺乏理论指导。最后,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存在某些问题、教学设计水平制约灾害教育的效果。综上,这些问题导致了灾害教育开展效果不甚理想。

近年来,灾害管理部门、教育部门都更加重视灾害教育工作。5·12等大地震发生后,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对灾害议题及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提高了其意识与素养,但是民众防灾素养水平究竟如何?如何提高?这些问题亟待回答。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公民灾害意识淡薄,这仅仅是推论,没有调查依据难以使人信服。同时后续研究需要防灾素养调查作为其基础。鉴于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灾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解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防灾素养水平,受2011-2012年度“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等课题资助,研究者进行了“灾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中小学师生防灾素养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调查说明

防灾素养(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Literacy)是指公民具备的防灾减灾知识、能力与态度。具体包括防灾知识、防灾技能与防灾态度三个层次,提高公民的灾害意识与防灾素养是灾害教育的核心。灾害意识与防灾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进步程度的一种标识。

学校是灾害教育实施的最佳场所,学生具有一定的防灾素养后可以向家庭、社会传播,进而提高全民防灾素养。教师防灾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灾害的实施效果,目前尚无对教师防灾素养的相关研究,更见研究的迫切性。通过教师防灾素养调查,明确一般水平,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以促进我国灾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于2000年针对小学生进行防灾素养调查时,调查类别主要为学生的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与对灾害的准备 (preparedness)(Ronan et al,2000)。新西兰在2004年发表的此类报告中,则加入了学生参与防灾教育的程度(Finnis et al.,2004)。学者叶欣诚于2007年对美国、日本与澳洲4~6年级与7~9年级学生,进行防灾素养检测并与我国台湾地区相对比,之后得出

一些结论。笔者曾指出:现阶段,我国初中生防灾素养整体偏低,其中防灾态度较高,防灾技能、防灾知识偏低。

此次调查问卷总共分为四个部分,采用了判断、单选题以及态度量表三种题型。除了第四部分是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教师目前所属的地区,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毕业专业院系、任教科目、防灾演练参与次数、是否协助过救灾、平时获得灾害信息或知识的途径、曾经亲身经历过的灾害)以外,前三部分是以测量教师防灾素养的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而展开设计。

研究者选取了开展灾害教育较早、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与少发的地区,同时兼顾我国几大地理区域,选取了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华北地区的北京市;西北地区的青海省;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华东地区的山东省、江西省、上海市。共计六省二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为研究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共计885份(发放1000份)。

一般认为,如果内在信度α系数在0.80以上,表示量表有高的信度,信度分析可知α系数为0.808,证明教师防灾素养得分具有较高信度。研究结果能从一定程度代表我国教师的防灾素养水平。

教师曾经是否协助救灾情况

曾经协助救灾的教师比曾经未协助过救灾的教师稍多,二者的比例分别为52.66%和42.15%。根据卡方独立检验结果,教师曾经是否协助救灾情况均与其防灾知识、态度、技能得分显著相关。亲自参与救灾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防灾素养,这提示我们今后开展灾害教育要强调体验式学习。

教师平时获得有关灾害的知识或信息的途径

知识来源a样本数百分比电视765 26.2%广播403 13.8%计算机网络649 22.2%家人或亲戚朋友228 7.8%报纸杂志499 17.1%相关书籍254 8.7%研习活动91 3.1%其他36 1.2% 2925 100.0%

此题为复选题,因为教师平时获得有关灾害的知识或信息的途径往往不止一种。从上表可知,电视是教师获得相关信息最普遍的一个途径,占教师样本数的88.9%,其次是计算机网络,为75.4%,报纸杂志为58.0%,题中所列的其他途径教师比例都在50%以下。除开展教师专题研修班、培训形式之外,还应采用电视宣教、网络传播、期刊报纸熏陶渗透的方法提高教师的防灾素养。

教师的灾害经历

教师防灾知识学习及实践情况分析

教师参加防灾演练情况

在目前服务学校期间,您曾经参加几次防灾演练

灾害经历a样本数百分比无270 20.2%台风291 21.8%地震183 13.7%洪涝134 10.0%泥石流30 2.2%滑坡29 2.2%火灾120 9.0%交通事故129 9.6%坠落15 1.1%割伤108 8.1%龙卷风19 1.4%其他9 .7% 1337 100.0%

在目前服务学校期间,教师曾经参加过的防灾演练次数集中在0~3次,次数越多,教师的人数呈现递减的趋势。根据卡方独立检验结果,教师参与演练次数情况均与其防灾知识、态度、技能得分显著相关。

此题为复选题,调查不仅关注自然灾害、也纳入了人为灾害。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多种灾害共存,教师往往不仅经历过一种灾害。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经历过台风的教师数量占样本数的34.6%,这与调查样本中上海地区教师多,上海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台风有关系;其次多的是地震(21.8%),这与调查样本中青海地区发生过玉树地震有关系;然后是经历过洪涝(16.0%),与

我国江河分布多,流域面积大有关,如江西省教师洪涝经历较多,也较为关注洪涝灾害;交通事故(15.4%)、火灾(14.3%)、割伤(12.9%)这些比较常见的灾害的教师人数比较多。这也更说明了灾害教育应关注区域性灾害,区域性自然灾害应该成为灾害教育的主题。

调查发现,教师灾害经历与其防灾知识得分显著相关,灾害经历可以弥补教育的不足,作为直接经验增加教师的防灾知识。

教师防灾素养现状分析

防灾素养=防灾知识+防灾技能+防灾态度,也即L=K+S+A,问卷采用Spss 16.0分析,调查显示教师防灾素养符合正态分布,平均得分为68.7分,优秀占15.6%,不及格人数占22.2%,可见教师的防灾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防灾素养

现阶段,我国教师防灾素养整体偏低,其中防灾态度较高、防灾技能居中、防灾知识偏低。防灾素养的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之间都有相关性,但并不呈线性相关。防灾知识、防灾技能、防灾态度三者可相互促进,任一维度的缺失或不足都会造成防灾素养整体的低下。

除年龄、工作年限与防灾知识维度得分不相关;经历灾种数目与防灾知识、技能维度得分不相关以外,其他各个基本信息与各个素养维度之间都相关。具体来说,教师防灾知识与其毕业专业院系、参加防灾演练次数、是否协助救灾有显著相关;教师防灾技能与其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参加防灾演练次数、是否协助救灾有显著相关;教师防灾态度与其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毕业专业院系、参加防灾演练次数、是否协助救灾有显著相关。换个视角看,性别差异主要影响防灾技能;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因素对防灾知识影响不大;毕业专业院系主要影响教师的防灾知识与态度。

教师防灾态度偏高,研究假设指出:我国灾害教育实施不尽如人意,是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态度不够积极,既然教师防灾态度积极,为什么未能积极开展灾害教育呢?结合“灾害教育实施现状调查”可知,教师已明确其重要性,但是付诸行动较少,效果不佳,我们谓之“知行脱节”,可能是现实中制约灾害教育开展的诸多因素存在导致,也可能防灾态度不代表教师灾害教育意念,或者说其较少认同灾害教育价值,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这也可能是态度量表测量所带来的问题,实际中防灾态度并非如此,但结合我国近年来自然灾害多发的背景,公众整体防灾态度整体积极,这不失为一种好现象。教师防灾知识维度得分偏低,技能得分反而较其稍好值得思考。防灾知识的低下可以看作教师没有接受灾害教育导致,而防灾技能等可以通过生活经验、记忆传承等获得,防灾态度也可能随着灾害频发的现实认识不断增强,防灾素养整体提升依赖于灾害教育。

现阶段,虽然防灾演练在中学已逐渐普及,灾害教育得到较高重视,但教师防灾素养仍不高,其原因不能简单推测为重视程度不高,主要制约因素为师资培训、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评价、长效机制与制度保障问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尚有13.6%的教师未曾参加过防灾演练,参加调查的教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该地区较为优秀、工作条件较好的教师,我国广大落后地区、农村地区防灾演练开展情形不容乐观。由于灾害易损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程度问题,建议后续研究专门针对农村地区、落后地区的师生进行素养检测,提出对策以真正解决落后地区脆弱性较大、防灾素养不高的现实问题。同时,防灾知识、防灾技能与防灾态度三者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教师性别差异对学生防灾素养形成及灾害教育效果影响;教师灾害经历对防灾知识、技能、态度的影响等问题这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师资培训迫不及待

我们应该通过开展灾害教育师资培训、防灾素养调查不断推进灾害教育。一系列的灾害教育研究与实践经历之后,我们不断反思:1)教师是否需要灾害教育培训?谁来提供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培训?培训是否有效果?2)是否从事教学一线的教育工

作者获得了培训,或仅仅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占据了较多的培训资源?3)落后地区的师资培训如何增强自主造血功能、培育种子教师,使其具有长效机制?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明确。

为了促进灾害教育的开展、保障灾害教育效果,必须尽快通过教师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防灾素养。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以抛砖引玉。

灾害教育师资培训提供主体与形式

亚洲基金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开展“学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项目”,通过编撰防灾减灾教育教师读本,录制在线学习课程,组织相关专家赴井冈山市、成都市、杭州市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育者的防灾素养水平。壹基金雅安灾后重建项目,曾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培训,编写教材,志愿者参与“减灾小课堂”等形式,提高当地灾后教师灾害教育能力。相关部门应该尽早组织教师培训,灾害管理部门、大学等科研机构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灾害管理部门、企业、基金会都应该积极参与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建设项目,无论是提供资金、还是提供技术,防灾减灾需要社会各种力量为之贡献力量。由于地震为群灾之首,且不可预测,与气象洪涝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不同,掌握一定的防震减灾知识及技能可以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地震局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结合之前相关的培训案例分析可知,培训、专家讲座、防灾演练等都是较好的灾害教育师资培训形式。培训应重视防灾技能训练与防灾知识获取,积极运用参与式培训等形式。此外,还得重视灾害经历的传承、体验式教学方式的运用。我们应更关注落后地区、关注脆弱性,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灾害教育师资培训课程目标与内容

灾害教育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公民具有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减灾、救灾与备灾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看待灾害本身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正确地进行相应防灾、减灾、备灾、救灾活动。灾害教育有着深刻的实践性、仿真体验性,并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与价值。

具体目标为: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和躲避自然灾害的意识;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作贡献。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习紧急救护他人的基本技能。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3)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以地震章节为例,课程目标应包括:

知过情识程价感与与值态技方观度能法了正培系识作通展制教灾解确养实别防过防作师害地掌教际身灾多震应正是震握师的边地种演急确不灾地把能潜图活练联看能害震课力在。动、系待阻的发本。的形防卡地止概生知自式灾、震的念时识然锻运准灾,、的与风炼动备害但成逃日险防会地的是因生常,灾等震发灾、、生开技。应生害分自活展能急,风布救实建、包树险、和际筑提。立是危互相质升预可害救结量防防以和技合安灾为减预能,全态主少防。即调度的的。理查,观。论,如念联制开。

结合之前相关的培训案例分析可知,灾害教育师资培训大多关注防灾知识、过于强调防灾技能、忽视防灾态度的养成;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过多重视了安全法律法规、学校危机处理、政策管理等知识的学习,忽视自然灾害内容;《防灾减灾教育教师读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年)一书体系较为合理,包含了专题目标、重点内容、教学建议、活动设计、资源拓展、实践练习等栏目;内容较为全面,包括了“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学校防灾减灾教育”、“防灾减灾心理干预”、“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洪涝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章节。

灾害教育教师培训课程需要包括:灾害安全科学、地学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除了理论课程,还需要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丰富课程形式,如小组制定防灾计划、召开安全会议、编写应急预案、制作学校灾害风险地图、绘制防灾地图、排查校园隐患、评估灾害风险、参访灾害教育类场馆等。

灾害教育师资培训效果评价与建议

可通过防灾素养监测进行效果评价,也可通过其他发展性评价方法,以此保障培训效果。积极探索以教师资格证考核、继续教育培训纳入防灾安全知识,或建立专门的灾害教育者职业资格制度。使教师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态度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