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2014-02-22秦昆
秦昆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就是开拓、突破、得出新的认识。在历史教学中应研究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创新学习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强调人们从事学习、工作的一种能力,即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认识,乃至形成新成果或客服困难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 教学 创新 思考
创新的含义,词典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要有创造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推进,以之相适应的是教学的改革个方法的更新。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是教育观念、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改革。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其前提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一条中指出:"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现代教育观念认为,人的各种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方向。因此,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去培养每位学生,必须在保证必要共性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通过教育目标、课程、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做到不求全责备,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对于历史老师来说,历史教学创新将如何进行?对此,本人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环境,有时不能直接提供充分的信息。为了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于想象。因为想象使人有可能超越个人的狭隘经验范围和时空的限制去获取更多知识。人们凭借想象,可以再头脑中预见到尚未产生的事物,可以进行各种文化科学技术等创新活动。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无一不始于想象。瓦特见到壶盖被开水的蒸汽顶起,通过想象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从鸟的飞翔,通过想象发明了飞机。想象对预见科学的新事实与新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发展想象力,借助历史展开想象,使历史现象在脑中重现,构成一幅幅具体的图景,使历史材料活起来,即在已知的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现象。
历史想象力具有延伸性、触发性、扩散性、设想性的特点。延伸性是对一件历史事件只要知其始,便能知其终,只要知其局便能设想其整体。触发性是接受历史事件的刺激后反应灵敏,迅速与潜意识的储存沟通产生灵感,点燃想象的火花。扩散性即对历史事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种联动性甚至带有大幅度的跨越和扩散性,以历史现实发展的趋势而科学地预知历史未来。设想性即不拘泥与已知事物,能够巧于构思提出性的设想。历史教学要着意培养这些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语言而知其形,让学生依据教材语言的描绘,使历史情景在头脑中变活,再现出来。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想象力。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崇高的理想既是发展历史想象力的动力,又可以使历史想象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历史宝库中充满着人类优秀的代表和生活事业的光辉典范,其中有着巨大的理想和道德的勇气,是足以引起共鸣的,也能鼓舞斗志。历史上那些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历史先进人物为抗暴,救亡,反侵略,求解放而斗争的英雄气概,革命前辈,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强振兴中华而奋斗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杰出人物为探索社会和大自然的奥秘,寻求真理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惊人毅力甚至为坚持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学习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其次是扩大历史知识范围。用于历史想象的素材来自于客观事实,所以历史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助于历史想象力的发展。历史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各种历史知识学习活动寓教于乐。如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故事会、报告会、演讲会,开辟历史园地,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见历史展览会;访问革命老人,历史人物的后代,历史学家等等,扩大他们的历史知识范围。
二、教师观念的更新是搞好历史教学创新的必要条件
教材的观念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分析传达的,因此,教师的观念更新就显得非常重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教材编写的观念是新的,如果教师的观念依然陈旧,也会对新的东西视而不见,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分析也不会是新的。例如,五口通商在开发的今天,许多教师对此作简单的否定,但无论如何,开埠通商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中国的落后与闭关锁国紧密相连,问题在于用什么手段,在什么条件下开埠通商。如果列强不享有“协定关税权”和“领事裁判权”,则不但五口,即使十口、百口的开发也是对的,所以,教师要研究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这其中,教师要处理好教材的二次开发与教学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指发展历史表象背后的历史规律、历史思想。它看起来很玄,很虚,却是很现实的。“思想是观念化的社会,社会是物质化的思想”,这句话导出了历史的根本。历史教学如果仅只停留在历史的表象上,而不去挖掘其背后的规律、思想,是谈不上教学创新的。例如,孙中山先生的半身像如果我们只简单地指示学生说“这是孙中山先生”这一简单事实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孙中山先生那平头、中山装入手,联系时代背景和清朝官员的辫子、马褂相对照,就会发现孙中山先生是在进行一场着装革命。与他的政治革命一道,构成了破涛汹涌的辛亥革命大潮。他的这种着装,既是对满洲贵族的一种厌恶心理的反映,也是一种革命精神的张扬。如果在与维新变法时代康有为的辫子、马褂相比较,又可以看出康有为的着装与他的政治主张是高度统一的。这样,我们从本质的角度翻出新招,处理教材,才能将历史创新教育带进课堂。
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必要的。如果不创新教学形式、手段,对学生采用传统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那么学生是不会产生精神飞跃的,但是没有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分析与理解,仍然是一种浅层的形式的创新,也不产生精神的飞跃。如果学生从我们的教学中获取的仅仅是平庸的思想或是陈旧的观念,则无论教学形式多么新颖,创造出来的也只是一种陈旧、平庸、过时的“人才”。
当前的教育一般比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固然十分重要,但从创新教育的观点来看,首先应当培养的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宋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总之,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历史教师要承担起教育创新这一神圣使命,就必须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历史,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条条框框。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探究”与“活动课”主体性和开发性的特点。教学中,可以自由分组或个人单独活动,也可通过“采访”、“讨论”等多种形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运作体系。鼓励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互相争论,最后达成共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形成敢想、敢说、敢争的精神,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萌发创新的欲望和激情,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作者单位:云南省鲁甸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