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

2014-02-22汪华章

关键词:增强思政课效果

汪华章

[摘要]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效果。系统研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增强教学效果,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灌输”为主要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的需要。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多种方法的运用,考试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形式的改变,教学教育的结合等,无疑会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增强 思政课 效果

[中图文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中央和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材等都做了明确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塑铸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的关键。本文试图对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经验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如何增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些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一、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方法是“单边”行动、照本宣科、理论循环,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没有活力。课堂教学如何改,改革成功的标准如何定?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把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标准定为方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生动活泼。其具体做法:

一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人物传记、朝代历史、诗歌散文、古典音乐、传统礼仪等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中生动活泼,意蕴深厚的教学资料。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框架之下,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进行梳理,寻找其中符合“基础”课教学内容,对“基础”课程教学有所裨益的思想、观点和案例,既包括正面的,作为对课程教学的补充,又包括反面的,形成对于课程教学的对照。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整理中,强调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态度和方法,着重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启发和借鉴,不盲目信古,不拘泥于古人的观点。如理想信念这个模块,我们准备了一些诗词名句: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诫外甥书》),这是告诉我们要尽早立下高远的志向;王勃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这也是让我们要树立并坚持自己那份珍贵的远大理想;曹操所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更是激励我们要有敢于立志、勇于立志的决心。老子告诉我们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屈原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教导我们要将理想化为行动,实现理想的路途可能是充满艰难、非常漫长的,但无碍我们尽力探索、不断努力,只要不懈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把道德修养模块与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结合,从而深化了教学内涵、提升了教学境界,扩展了教学视野,促进了文化建设,并撰写了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基础课教学中应用研究》发表。

二是引入讨论、辩论、畅谈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有获得。因此,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达其教学目的。为了让讨论、辩论、畅谈顺利开展,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备课时设计课堂的讨论题内容、讨论时间,设计讨论可能出现的偏颇和解决的路径。近两年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为什么当今爱国就要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为什么我们已经是第二经济大国了,还要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国歌》等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解决了不少疑点问题。

三是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提高法律教学效果。通过活报剧、小品、短剧等形式塑造当事人、构造案例,让学生进入情境中。

情景再现的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视教学过程为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与交互活动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为案例选择和问题设计阶段。案例选择很重要。选择的案例既能突出课程的重点,又是一个短小的、贴近生活的故事。在上第七章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法律思维方式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情景剧《乌龙侦探“破”案记》。上课前,预先设计好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学生就会有疑惑,为什么要表演这些小品?难道是让大家娱乐娱乐?因此,在讲到“法律思维方式的第二个特点——讲证据”时,要预设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1)什么样的证据才是合法的?(2)客观证据与主观“证据”的区别在哪里?(3)如何判定该证据是否关联?(4)什么样的证据能被法庭所采纳?这样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二阶段分表演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启发环节、学生归纳总结环节。

运用课堂情景剧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符合创新教学的精神,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把理论课教成了身历其境的庭审课,让学生在“乐学”中接受知识,增强能力,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是反提问回答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传统的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老师在讲解中向学生提问并由学生回答。这个方法往往被冠以“互动”的美名。其实,这种“互动”,学生仍然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我们都当过学生,懂得老师在讲课中学生是有问题要问的。如果老师在讲到一定程度时请学生提问由老师解答,那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也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并将会引起对许多热点、疑点问题的探讨,课堂将出现异常的活跃状态。有个老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台湾人为什么不愿回归大陆,是大陆的问题还是台湾的问题?为什么房价一直压不下去?为什么现在食品价那么高,有毒食品那么多?为什么贪官越反越多越反越大?为什么中国人的工资低物价却高,听说美国人的工资高物价却比我们低得多?城镇化是双刃剑,一面是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状况,一面却是拆毁许多有用的建筑,这里是不是有很大的浪费?还有诸如:北欧一些国家福利好,人民生活无忧,哪些国家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双刃剑,西方经济危机四伏,为什么我们还要开《西方经济理论》课?十八届三中全会要决定深化改革问题,会进一步私有化吗?等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已经长大了。他们已经把自己作为国家社会的主人,思考国家民族发展兴旺的大事。老师听到这些问题,心情激动,十分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有些问题,老师回答(讲解)虽不能十分完整准确,但至少可以引起学生的讨论。有好几次已经下课了,有的学生还向老师提问并要求老师解答,甚至在路上提问并要求得到回答,还曾引起了别的班同学的关注,他们也要求参加听讲和讨论。有的学生甚至跟随到老师家里提问讨论。空前的学习积极性让老师始料不及。

二、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增强教学教育效果

长期以来,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学得怎么样,都是由一张考卷做决定。这种做法严重脱离了实际,背离了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不能仅仅由试卷来检验。课程建设中,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力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实行“知行统一”评价学习状况,大大增强了教学教育效果。其具体做法是:

(一)科学划分教学教育效果考查比例。考查成绩仍为100分,具体划分是平时成绩50分,考试成绩50分。平时成绩50分=课堂表现30分+生活表现20分。其中课堂表现30分=出勤10分+作业10分+课堂讨论10分(教师按百分记载再乘以系数)。

(二)学生互评与辅导员鉴定结合。学生生活表现20分由学生互评10分+辅导员鉴定10分构成。学生互评由班委会组织,对学生在宿舍、教室和其他公共场合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辅导员鉴定对学生学习、生活、公益活动等全面鉴定并给出成绩。

(三)教师在教务登分系统上按平时绩和考试成绩各50%确定学生该科总评成绩。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使理论教学与思想道德修养实践结合,使考察课堂表现与平时表现结合,使专任教师教学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结合,逐步形成了大思政氛围。在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撰写了《改革考试方式,知行统一评价学习效果》的论文发表。

三、改革实践教学形式,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效果

过去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被交通工具、经费、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困扰而不能顺利进行,即使有时带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上去,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课程建设中,积极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效果。其具体做法是:

一是集中寒暑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考虑到大学生有独立的社会活动能力,不需要老师亲自带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我们把过去边上课边实践的的大呼隆的做法改成集中寒暑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放假前,老师布置社会调查任务,提出社会实践的内容、时间和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等,到下一学期开课时《社会调查报告》交老师批阅确定成绩(1个学分)。

二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必须填写《社会实践手册》。《社会实践手册》体现出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三是新一学期开学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介绍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情况,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宣读《社会调查报告》,评选优秀《社会调查报告》并编辑存入教学档案。

四、用真情打动学生,增强教学的情感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意识形态的课程。对意识形态课程的讲解,必须用真情去打动听众,让听众在情感中去接受理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方法。

如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师要怀着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备受列强凌辱苦难深重历史的深深情感,怀着对100多年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抛头颅洒热血英雄的无限敬意之情,情真意切地叙说像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自己一生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且多位亲人也为革命牺牲的史事,引导学生理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情怀,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斗的历史,从而理解这份革命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的弥足珍贵。学生具有了这份情感,就有了学习这个理论体系的情感基础,就会逐渐喜欢上这门课程。

在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用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的真情,引导大学生理解“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激励大学生树立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雄心壮志,是提高大学生“才、胆、识、力”重要因素,为上好这门课程打下感情基础。

在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时,同样有一个感情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如何理解党和政府应对“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如何理解党和政府应对反华势力对中国围堵的策略,这里都有一个对祖国的感情的问题。教学中,用爱国主义调动大学生对祖国的深深情感,从发展国内国际形势两个大局出发,摒弃庸俗、媚俗、低俗的的意识形态和盲目崇洋崇美的心理,帮助大学生增强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为上好这门课奠定感情基础。

五、兼任德育导师,增强“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还应该成为学生成长中的良师益友。思政教师兼任教学班德育导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政治问题以及恋爱等生活方面的问题,为思政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开辟了宽阔的途径。其具体作法是:

(一)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实行“前、后方”的配合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在前方,直接面对学生的方方面面实际,解决的是平时出现的大大小小的日常生活问题。对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教育和提高,主要是德育导师的工作。加强德育导师与辅导员的联系,实行“前、后方”的配合,可以发挥两方面的工作优势,实现管理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收到标本兼治的双重效果。

(二)制定德育导师工作制度,保证任务落到实处。

德育导师工作,虽然不是一个新工作,但却没有可遵循的制度,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才能保证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制度可以从德育导师的地位、作用、工作范围、工作任务以及与有关系、处的关系等方面作出规定,保证德育导师顺利开展工作。一般来说,德育导师受所在教学部和学工处领导,接受有关教学系松散的工作指导。德育导师主要与工作对象(学生)保持具体联系以实现工作目标。

(三)深入教学班、系开展工作,增强育人效果。

1.德育导师每学期争取与20名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政治、生活方面的问题;

2.每学期参加4次主题教育活动,或当评委,或幕后指导;

3.每学期参加4次日常教育管理活动,积极解决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填写《德育导师手册》并交有关方面备案。

许多高校思政专任教师兼任德育导师的工作,受到了院党委和有关教学系、处的支持,工作也得到了有关系、部的好评。他们的工作密切了与学生的关系,与辅导员一起进行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为增强课程教学效果,为教书育人开辟了新的途径。当然,思政教师兼任德育导师的工作也大大增加了思政教师的工作量,有些院校正在研究如何既做好德育导师工作又不增加教师负担的办法。

(本文为广州松田职业学院2012—2013学年度院基金项目成果。编号:GSZK2012A002)

(作者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猜你喜欢

增强思政课效果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灵动耳环
发展增强海洋经济的策略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构建学生参与课堂的措施探讨
共产党员要增强信仰定力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伪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