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中的“万花筒”现象
——以选秀节目的案例为例
2014-02-22姜佳妮
姜佳妮
(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
拟态环境中的“万花筒”现象
——以选秀节目的案例为例
姜佳妮
(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
一般在涉及传播学的知识时,“大众传播”会作为一个重点,在描述信息经过拟态环境的环节时,只是简单介绍了信息由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的过程,并没有深入拟态环境内部。本文经过思考并收集资料,深入拟态环境内部,探索其内部可能存在的现象,并用“万花筒”形象的比喻这种可能存在的现象,方便读者进行理解。
传播学 拟态环境 “万花筒”现象
一、文献回溯
(一)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就好像一个原始人坐在山洞里,他的后面有一把火把,他的影子投在山洞的墙上,原始人通过自己的影子知道了自己的轮廓,但是这个影子并不是原始人的本身。有学者称拟态环境为 “似而非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二)拟态环境的作用
它可帮助大众传播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李普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不仅只影响到人类的行为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甚至带动整个客观环境的变化,人们透过信息来了解、感受环境,易在无意识中错把信息环境直接取代客观环境,因此现实环境不得不越来越信息化,而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三)拟态环境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况
拟态环境悄无声息地充斥着整个生活环境。柏拉图认为“形式”其实就是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如今被传递的信息也像是某种“形式”的投影,而不是本身,而大部分的受传者却感受不到,例如,名人在拍摄花絮视频后会有专人截取其最完美的信息并结构化,呈现给大众不再是客观真实的信息,而是完美的形象,其本质也体现了传播中存在拟态环境。
二、发现问题
(一)引发思考
我与几位同学报了为期两年的市级三小项目——“选秀节目中的传播及传播效果”的调查,在项目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位普通的选手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争议,使得资料收集时常面临模棱两可的情况,眼花缭乱的花边消息把一位草根选秀选手描述得时而神秘、时而离奇,于是我开始好奇这么多的争议从何而来呢?争议又为整个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什么呢?这种现象又是否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
(二)选秀节目调查
1.中国好声音
所谓人红是非多,《中国好声音》是获得赞扬和质疑最多的选秀节目,其中徐海星是深受争议的选手之一,她早年丧父的事迹博得了在场评委的同情,但随即又有媒体挖掘出了她在私生活中的各种照片,与镜头前清纯的形象相去甚远,这让大部分网友摸不着头脑。在调查过程中一些不热衷于选秀节目的受众更多听到了“中国好声音”以及“徐海星”这两个词,在一个拟态环境出现时如果对同一个事物产生第二个拟态环境,有利于潜在受众的产生,而原本的潜在受众就会变成受众。
2.激情唱响
原本一档不温不火的选秀节目《激情唱响》因为爆出选手锺蒙修身份造假而成为热议话题。相关的视频片段中,锺蒙修衣衫褴褛、山东口音,但开口演唱时却技惊四座,评委羽凡甚至感动得落泪。随后,有网友通过微博爆料,锺蒙修根本不是什么养鸡农民,而是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
另一位名叫钟蒙修的山东农民选手,以一曲《背叛》征服了包括评委、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但就在大家纷纷留言表达感动之时,这个打扮成“山东德州临邑八里庙一个小山村的养鸡农民”,却被“眼尖人”披露曾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六年前就开始参加各种选秀节目。
(三)提出“万花筒”现象存在
由选秀选手的各种争议和多重形象的事例得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真正意义上只传播出一条信息并且被所有受众接受没有异议的情况很少,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一个设想:传播媒介从现实环境中调取客观信息,选择不同的角度或侧重点形成宏观拟态环境,通过对信息进行重点强化以后向人们传递存在差异的信息,许多拟态环境纵横交错。就好比把不同媒介捆绑比做一个万花筒,当万花筒瞄准一件事物时,只要转一下万花筒即媒介切入信息的角度不同,事物的“形状”就会被影响,使信息环境五彩缤纷,千变万化,从而产生多个拟态环境同时存在的情况。假设每个媒介只传播一条信息形成一个拟态环境,同一个事物透过不同的媒介,传递出的便不会仅有一种信息,而事实上媒介会有选择地对信息进行传播,这样呈现在大众面前关于同一个事物地信息就会有多种,信息的主体便会立体起来,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因此本文提出的“万花筒”现象存在的设想,其中“万花筒”的款式为无碎花片万花筒,即只有棱镜的万花筒,用这个比喻的手法,由选秀节目中出现的现象为例,把传播学拟态环境里可能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命名为“万花筒”现象,方便理解。
三、探索“万花筒现象”
(一)“万花筒”现象形成的猜测
客观环境中的信息通过大众传播进入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中后,根据每个事物的多面性,拟态环境中的传播者会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面传播出不同的信息,大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对同一个事物有着不同的感受。所谓不同的盲人摸象会有不同的答案,对同一个事物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不同媒介对信息同时传播,大众接受信息时会有各种感受。
拉扎斯菲尔德理论指出受众也是主动的,大众每天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会有选择性地筛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不同的环境能够聚拢相对的人群,甚至能够受到不同人群的关注,促使媒介选择大众喜好或大众所希望看到的信息传播,出现多重拟态环境,“万花筒”现象就会形成。
(二)“万花筒”现象的实质
“万花筒”现象的实质是多重拟态环境纵横交错在整个社会信息体系当中。
1.信息相互交流
有时在多重拟态环境中的信息是互相交流的。在选秀节目中,选手被热炒后,各大媒体争相对其报道,经过一段时间,媒体为了吸引关注度不断挖掘新的信息,对同一个事物的切入点不同会影响受众的直观感受。如果一家媒体对一个选秀新人报道了基本信息后,突然爆出其私人的生活信息会有至少以下三个效果:(1)对这位选秀新人完全不了解的受众听闻其私人生活的状况后对其产生片面印象;(2)帮助对这位选秀新人有点印象的受众立体化其形象;(3)喜欢这位选秀新人的受众因此有了更多信息去挖掘。
2.信息相互独立
有时在多重拟态环境中的信息又是相对独立的。如对一个国际性事件进行报道时,国外媒介和中国媒介报道的内容虽都从实,但受众所接受的感觉有时会大相径庭。如果只身处一个子空间,周围的人和你并没有很多的差异,你理所当然地以为自己接受的就是全部信息,但当你接触另一个子空间的信息,你会发现自己似乎只看到了信息的一角,而把所有的信息收集以后,一个单纯的信息就变得复杂起来。
(三)“万花筒”模型与传统模型对比
1.模型一
李普曼把大众传播及其发达的现代社会分为三种意义不同的 “环境”,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实环境”;二是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关于外部环境的图像,即“主观环境”;三是大众传播媒介经过选择加工后产生的“拟态环境”。如图一所示信息由现实环境进入拟态环境后才会为人所接受,拟态环境就如同一个万花筒,进入的信息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图中无法显示出,看似简单其实信息在输入进拟态环境后再输出的过程很复杂。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改进了这个模型,如图二,信息在由现实环境输出后可能产生了多个拟态环境,信息在不同的拟态环境中可能会呈现出不同“形状”,当信息输出并为人所接受时,人们可能处于多个拟态环境的交叉口,接收的信息并不是统一简单的,而可能如盲人摸象般得到片面信息。经过交流让在不同拟态环境中的信息互通后我们会对一件事物改变态度,甚至产生完全相反的感受,此时人们的主观环境可能发生改变,继而影响现实环境,就此往复引发争议,引出话题,产生思考。
图一
图二
2.模型二
在传统信息的传播模型中,如图三所示,可很清楚地了解拟态环境是人为建构的,受众从拟态环境中解读信息,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我根据“万花筒”现象加上了自己的改进。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是有选择的,在实际传播中,一个信息有多个传播者,这些传播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切入,角度不同意味着建构的拟态环境之间就会有微妙的差异,受众在解读时也会产生差异,根据拉扎斯菲尔德受众也是主动的理论,受众的反馈会影响传播者下一次的传播角度,不断地调整角度,拟态环境不断被建构形成层层叠叠交叉复杂的拟态环境,如图四所示。
图三
图四
四、研究分析
(一)“万花筒”现象的应用
1.挑选信息着重传播,以此吸引关注
在对同一事物进行信息传递时有必要挑选重点强调,吸引关注。“万花筒”现象存在的意义不能只拘泥于一个媒介对一件事物的传播,应该视多种媒介为一个整体,同时对同一件事物进行传播,这样信息立体、丰富和复杂感才能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不同信息吸引的群体不同,不同的群体适应不同的环境,媒介根据信息吸引的人群也会不同,营造出受众喜欢的环境信息才会更容易被传播。
2.有利于信息和话题的衍生
新媒体的优势日趋明显,不仅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且可和信息的接受者互动,信息反馈的效率也很高。“万花筒”现象促使信息有方向有规律地衍生,给二次传播与二次创造提供机会,促进整个信息传播系统。
3.缩小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间的缝隙让主观环境更加客观
对同一事物传播的角度越多,信息之间的差异就越小。就如同万花筒每一个角度都是事物的一个片面,而当旋转了一圈后,事物的完整性就会接近现实。在信息时代,拟态环境中信息虽然不是现实信息,但是信息会更立体,越接近客观环境,越接近真实情况。
4.产生更多潜在受众
产生更多的潜在受众,把原本的潜在受众变成受众。在不同拟态环境中的信息一旦交流以后,受众数量会增加,就好比男明星和女明星结婚后会影响各自的粉丝数量,产生1+1>2的效果。在信息传播中,受众可能在接收到不同环境中的信息后关注到之前忽视的信息,增加被关注的机会。
5.更好地聚拢受众和管理受众
放眼一些国际性的信息或者是政治、宗教等方面,营造一种拟态环境能够更方便地传达一方面信息,并且能更容易地管理信息。“万花筒”现象就好似无形中分割出了多重拟态环境,受众可以接受不同的信息,但更多的则是被无形中锁定在一种拟态环境中。
(二)“万花筒”现象的前景
选秀节目由于其与受众交流沟通的特点,往往成为争议和问题的焦点,但也把信息传播中的拟态环境显露得很清晰,是阐述“万花筒”现象比较典型的案例,除去选秀节目的传播以外大部分信息在传播中也会产生这种现象,在大部分信息的传播过程当中“万花筒”现象就会出现,尤其是那些有的放矢的信息。
比如一些国际敏感或者有争议的话题,在国内网站对某些宗教的散播有着强烈并强硬谴责的态度,对这些宗教的信息直接生根在大部分国民脑中,在提及这些话题时大部分国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关于邪教传播的破坏性,并且能很清楚地把这种宗教与一些负面的词汇归类,而当我提出国外看待某些宗教时是积极正面的印象时,大家都会给出难以置信、不可理解的反应。随后我找了几位西方受访者,他们的看法完全和国内相反,并且也难以接受国内面对某些宗教的态度,认为过分抵触实属可笑。出现这种情况有其原因,于是我对比了国内外的相关网站,报道的内容也确实完全相反,中国更多地关注了某些宗教曾经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破坏性,由于宗教、政治话题的敏感性和领导人的肯定态度,国内普遍态度消极,甚至产生很清晰的抵触情绪;相反,国外则把关注放在了某些宗教为他们的国民带来了什么积极的信息,忽略负面消息,产生了一个充满阳光和温暖的环境。由此我还和几位西方朋友产生过激烈的辩论,除了对某些宗教的辩论,还有在政治、历史方面的信息。另有世界对朝鲜的好奇,与朝鲜对世界的理解,几乎是相互不联系的拟态环境,最后只有大家都冷静地站在客观的角度仔细分析整个信息环境才能够发现我们所在的环境是不同拟态环境,且其中有天壤之别。
[1]沃尔特·李普曼.拟态环境[M].北京:华夏出版社,11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隋雪,杜盼,李欢欢,李雪铭.“拟态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3).
[4]国家形象与大众传播[J/OL].http://www.yxtvg.com/show/18 7362.html.
[5]娱乐类节目中拟态环境对受众的心理影响——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今传媒,2013(10).
[6]拟态环境中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影响的负面解读[J].理论与现代化,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