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视觉信息改善不良测试

2014-02-22阎明安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测试仪谈话生理

阎明安

(湖北省大冶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湖北大冶435100)

运用视觉信息改善不良测试

阎明安

(湖北省大冶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湖北大冶435100)

在用测试仪对被测对象测试中,对心理、生理状态不适合长时间完整测试流程的被测人,可在测前谈话阶段,灵活展示高效能视觉感受到的信息(简称视觉信息),以缩短测试时间,维持被测人测试时的心理、生理状态,改善“不良测试”的效果。

不良测试;测前谈话;视觉信息;缩短时间

一、为多项目的做好测前谈话工作

在用测试仪对被测对象进行心理、生理测试流程中,被测人直接参与测前谈话与数据采集两个环节。测前谈话是心理、生理测试很重要的关键步骤,攸关测试成败。测前谈话一般有多项目的:向被测人介绍操作者身份与资质,讲清测试原理,以取得其对测试技术及测试员的信任;了解其基本情况、思想和情绪状况;了解其智商、语言、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了解其对测试所涉及的案件知情程度;建立和谐的测试气氛,消除其恐惧心理和对立情绪;让其明确测试内容、过程等,使测试能顺利进行。因此,要下功夫,花更多的时间做好测前谈话的准备工作及做好策略性、技巧性的谈话,为搞好测试打好基础。实践中,测前谈话往往占整个测试时间的2/3或更多。

二、不可避免的“不良测试”

在侦查案件中,常在实施多种侦查措施无果后,往往寄希望于心理测试技术能柳暗花明。但是,很多被测人在测试前,已经被较长时间地询问、留置盘问乃至讯问、羁押,疲劳倦怠,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不持久,其心理、生理状态无法达到或长时间保持适合测试状态,特别是在数据采集环节的后半程,一些被测人的多项生理指标反应强度下降,尤其是大量的皮电指标反应强度下降特别明显,导致测试时间延长。一般来说,测试时间持续越长,被测试人的各项心理、生理指标反应强度下降越明显,使之成为不完全符合条件的测试对象,对其测试则成为“不良测试”,测试员很难依据“不良测试”状态下采集的不良图谱作出可信结论:因测试无结论区间的比例扩大,无法准确作出结论;或根据图谱误判“被测人越来越平静”造成假阴性;或在过分追求明确结论的压力下得出错误的评价结果。因此,若被测人处于“不良测试”状态,测试员按理可以拒绝测试,就是被测人的心理、生理部分得到恢复,亦不能测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上述两点都无法做到,“不良测试”大量存在,是基层测试员无法回避的事实。

通常情况下,根据最小测试量原则与现行主流SPEI系统(调查)测试的要求,即使仅进行基本测试(两组多主题准绳测试,即MCQT测试加上一组隐蔽信息测试即CIT测试,或加上一组单主题准绳测试即SCQT测试),整个测试过程要测试7~9个相关主题,才能确定某人与某事的关系,形成清晰的判断结果,其用时也要持续2小时以上甚至更久才有保障。显然,当被测人处在“不良测试”状态时,是无法维持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适合测试状态,这样,必然使测试员不能顺利完成测试工作。

三、缩短测前谈话时间成为不二之选

实践中的矛盾让笔者思考一个问题:可否在符合最小测试量原则的前提下,缩短对被测人的测试时间?因被测人直接参与测前谈话与数据采集两个环节,在SPEI最小测试量原则要求下,显然无法压缩数据采集的用时,只有合理缩短测前谈话时间则成为不二之选。

测前谈话,说到底,是一个利用大量信息传递来收集被测人情况,获取被测人对测试技术及测试员的信任,评估被测人心理、生理状态,纯化、定向被测人心理的过程。有研究表明,视觉是人脑最快速、最高效的接受信息渠道,视觉传输的信息量、传输速度、完整度远超其他诸如听觉、嗅觉等。视觉是个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的观点,普遍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肯定。在目的(影响被测人心理、收集反馈)及途径(信息传递)确定以后,解决矛盾之道在于选择更高效能的方式(更多利用视觉信息)。面对客观存在的“不良测试”状态,在遵守基本测试程序的前提下,利用视觉快速接受、传递信息机能,向被测人展示相关信息,使他产生有利缩短测前谈话时间的心理、生理反应,以利在数据采集阶段顺利完成预期目的。具体做法是:

(一)展示测试技术相关图片及视频

在测前谈话开始阶段,向被测人介绍心理测试技术,并展示测试技术相关的图片、视频。图片和视频直观真实,信息量远超语言文字,且其来源对于测试者与被测试人双方而言,皆属“第三方”,显得更为可信,更有说服力、感染力,有助于快速获取被测人对测试技术的信任;同时,在展示图片、视频期间,测试员可通过讲解、沟通,了解被测人的心理与生理状态、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知识结构等,以利拟好针对性强的测试主题。

(二)展示测试成功案例图片

在测试员自我介绍阶段,展示测试员之前成功测试案例图片和相关资料。既有“认定嫌疑”的案例,又有为被测试人“洗脱嫌疑”的案例。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最好对因成功测试而破获的案件,商请媒体报道。报道的内容有案情、有测试员工作情况(图1),以扩大测试技术的影响力和增强其威慑力。然后及时收集媒体的纸质资料和网络页面,随测试仪或测试用电脑携带,以利在此后的测试中向被测人展示。这样的展示,比测试员单一口述自己的资质更具可信度。同时,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报道展示,还可以初步达到瓦解被测人心理防线,消除其侥幸心理。

图1 测试员工作及被嫌疑人纵火烧毁的房屋现场

(三)展示典型案例测试图谱

在向被测人阐述测试原理阶段,选用此前测试中比较典型的图谱,包括认定图谱与排除图谱各一(尽可能选择被测人所在地广为人知的案例,若能与前述媒体报道案例关联尤佳),以展示、讲解图谱的方式向被测人深度讲解,并注意隐藏问题属性,此时可初步进行MCQT测试问题开发。这样的方式直观、可信,节省开发问题时间。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图谱展示、讲解,迅速让被测人建立对测试技术及测试员的信任,进一步分化、纯化、定向被测人心理。如2012年底,大冶城区经营矿产品生意的胡某,图财杀害生意伙伴曹某,该案因杀人分尸被广泛报道,街知巷闻。胡某的CIT测试图谱(图2)十分典型,近2年的测前谈话及测后审讯中,曾多次将该图谱向多案的被测人展示、讲解,充分验证了测试图谱具有较强的震慑力,用于测前谈话中效果较好。

图2 胡某被测试形成的图谱

(四)展示本案相关图片、视频

对具体案件,测前不仅要调阅本案案卷及访问侦查员,还要走访现场,收集、保存与被测试案件相关的现场图片、视频,以便在测前谈话时作选择性展示。这种展示,一定要建立在被测人对本案了解的基础上,展示被测人已知的部分,点到即止,如仅展示现场外部照片等,避免污染被测人心理痕迹。图片、视频的展示,可最大程度地触发、唤起被测人对案件现场、情节的记忆,增强其生理指标反应强度,此时,可继续同步进行MCQT及CIT、SCQT测试问题开发,为即将开始的数据采集做好准备。

(五)展示测试仪

在测前谈话到位,问题开发完毕,拟好了相关主题,连接、佩戴各种传感器准备上机测试时,向被测人展示测试仪性能介绍的相关资料、图片;同时根据被测人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知识结构等,选择性介绍测试仪主机及各种传感器的功效。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知识面较宽的被测试人来说,测试仪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信息源,利用实物展示,可达到“眼见为实”的效果,巩固测前谈话成果,确保测试顺利进行。

测试操作中,视觉信息不是每案全都用上,可酌情展示2~4类视觉信息。通过比以语言为主的“谈话”更有效的视觉信息展示,可合理缩短测前谈话时间,一般包括问题开发的整个测前谈话,可在1小时内完成。测试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可维持被测人合适接受测试的心理、生理状态,顺利完成测试,提高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1]陈云林,孙力斌.现代心理测试技术导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5:9.

[2]陈云林,孙力斌.心证之道:心理测试技术新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11.

D631

A

1673―2391(2014)09―0182―02

2014-05-25责任编校:李烽

猜你喜欢

测试仪谈话生理
SDL Atlas推出第二代HydroPro耐静水压测试仪
使用快速水洗色牢度测试仪检测超细纤维脱落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便携式转辙机转换力测试仪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基于单片机的PM2.5测试仪设计与应用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