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折青山一扇屏

2014-02-21罗丹红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插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罗丹红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作为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主要有图在文前、图文同页和图在文后三种,由于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引发的效应也不尽相同。了解各种插图的位置效应,可以很好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插图;位置效应;课堂教学

插图最基本含义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插图的英文单词通常称为illustration。现代插图是指可以作为说明和论证的视觉材料,如插画、图表、摄影等。现代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书籍成为图画的重要媒介。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作为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主要有图在文前、图文同页和图在文后三种,由于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引发的效应也不尽相同。了解各种插图的位置效应,可以很好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文前插图——思发在花前

文前插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对文前插图所描绘的场景进行感知,可以刺激学生将插图表象与原有知识经验发生联系,主动在头脑中搜寻与插图相对应的图式信息,将其激活并转换成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信息。在阅读中,学生也会在文前插图提供的背景信息的基础上,多次不间断地提取、整合图式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文前插图还能引导和影响学生的阅读心向。阅读心向是读者的阅读愿望、阅读动机、阅读兴趣的意向准备状态。积极的阅读心向能促使读者在阅读前进入“主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引导读者在阅读中迅速融入材料,感悟课文情境,升华阅读感受。这是因为,学生对插图表象的视觉加工不仅会同他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关联,还会产生从插图表象推断课文内容的欲望,产生阅读期待;同时,不同的插图表达了不同的特定情境,这些单一或多个特定情境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情感倾向,促使学生事先营造同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感氛围,且影响、伴随着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前插图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月球之谜》(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2课)所选插图就属于这一类型。这是一张阿波罗11号的照片,阿姆斯特朗他们在月球上行进。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仔细看这一幅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一轮明月引起了你的哪些遐想?有的孩子说起了月亮的别称,有的孩子讲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有的孩子朗诵起了关于月亮的古诗词,有的提到了阿波罗计划和中国的嫦娥一号登月工程,有的甚至谈到了登月标识。这时教师趁势小结:是啊,这些都是人类对于月球的美好的遐想,那么,月球还有哪些谜等待我们去探索、去破解?教师让学生自由说。孩子们群情激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什么东西?跟地球一样吗?……教师适时引入: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寻月球之谜!

这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描绘的场景、意境,联系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思考这些特点与文章主题的关系,紧紧围绕“遐想、探索”这几个关键词开展学习活动,并依据插图推测后面文章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奠定了课文的学习基调。

二、图文同页——花面交相映

阅读理解是读者对阅读材料的视觉加工和认知加工,视觉加工以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为基础,认知加工则以读者的背景知识为基础,它是阅读理解的关键。学生的阅读就是在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筛选和认同输入的信息,并通过分析对各种假设加以肯定或否定,从而完成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过程。而插图在这一过程中,恰恰能及时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背景信息或给学生提供尚不具备的背景知识。当学生遇到阅读难度大、抽象性强的课文时,难以或不能发现文章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连贯组合就会出现“缺口”。 图文同页插图能整合课文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相对容易地建立整体表征。图文同页还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将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一位教师在教授《登山》(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1课)一文时,让学生查找列宁是怎样走这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的。大部分孩子找到了课文中直接描写列宁行进的语句,有一些孩子找到了巴果茨基走时的动作、神态,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提心吊胆的。联系他以前已经走过几次这条小路了,而列宁是第一次走,可以想象是何等的不容易。

老师让孩子齐读巴果茨走过小路这一段(第11自然段)。这时,有个男孩子把手高高地举起:“老师,我觉得这一段也是写列宁的!”同学们面面相觑:书上明明写着巴果茨基。“我从课文中的插图看到列宁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这名学生的一番话引领大家把视线投注到同页的插图:是啊,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描写的情境,如果要配一段解说词,非第11自然段莫属。教师让学生看着插图来背诵,学生立刻就会了,而且背得有滋有味。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字描述的、需要再造想象才能再现的或即使通过想象也很难再现的事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同页插图就能一目了然,达到理清文章思路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把插图与文字进行比较,认识作者是怎样用简练而生动的文字描绘事物特点的。此外,有些课文内容是作者根据观察对象的外在特点,通过想象加工创作的,由于读者与作者的想象不可能完全一致,会造成理解上的差异,使用图文同页插图,就能消除这种弊端。

特级教师董建奋在执教《布衣元帅》(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一课时,一名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插图——一帧徐向前的照片说:“这照片上的徐向前头戴铜盆帽,拿着手杖,身穿夹克,脚蹬皮鞋,很像个资本家,与课文中写的怎么不一样?”说徐向前像个资本家,全班同学一下子愣住了。这时教师既不放弃主导的责任,又不简单地指责否定,而是因势利导:“你说得有道理,我们是不是可以写封信给编辑叔叔阿姨,请他们换一幅和课文内容更一致的照片?”一方面又让大家思考:这照片上肯定是徐向前元帅,可我们能不能只从某个时候的“一身穿着”就去判别领导人是不是俭朴呢?于是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统一了思想,结论是不能。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参加会议或出访游览,都应当穿着整齐、仪容文明、有时代气息。从照片的背景看,可能是徐帅在出访游览时拍的。endprint

这里,教师针对图文不一致的情况,注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并传递出一个处世方法:不能以貌取人。

三、文后插图——梨花风雨后

文后插图因其延后性,对阅读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制约。若插图同大脑中形成的表象大致相符,插图便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记忆;若插图与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产生差距,学生可以借助插图再次审视阅读内容。文后插图有时不能及时为阅读理解提供帮助,当学生加工信息时,若要参照插图就需要翻页,而翻页容易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习思路,另外,有些插图在文后纯粹是为了补白,仅仅起到“插花”的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文后插图指导学生比较插图和文章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完成阅读后,头脑中对文章描绘的内容会形成一定的表象。随后,当视觉感知到插图时,插图会与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一致或不一致。《气象学家竺可桢》一文的插图就属于图在文后。图中用淡墨水彩勾画了一位满头银发、瘦骨嶙峋、拄着拐杖的老人,在人声鼎沸的街上,正凝神注视着一棵枯树上焕发的第一抹新绿。前一页的文字主要描绘了竺可桢为了仔细观察大自然,坚持步行去上班。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的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这样一映照,一位热爱气象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老人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了;这样一映照,一幅幅画面在我们眼前鲜亮起来了……这里,教师请学生选自己喜欢的一句话读,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里,教师请学生把省略号说具体,学生的各种感官、各种体验都被唤醒了,巧言妙语层出不穷:在乍暖还寒的时候听到了第一声北海坚冰的融化,在新绿点点的山坡上看到了第一朵桃花绽放的笑颜,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闻到了第一缕腊梅的清香……每说一句,孩子们的眼睛都是亮晶晶的,他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他描述的那幅画;这里,教师适时、准确地“寻同求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为复习课文和背诵范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插图作为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充分了解其位置效应,并给予充分的利用,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宋歌,宋凤宁.插图与阅读理解[J].四川心理学,1999(2).

[4]刘淼,罗方,彭涛.语文教材插图效应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05(11).

[5]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符 洁)endprint

猜你喜欢

插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图文相辅共筑生态课堂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