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香水》的当代性转换

2014-02-21覃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香水气味人性

覃宇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电影《香水》的当代性转换

覃宇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电影《香水》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极具现代意义的启示。解读这部电影,应以当下为起点,做当代性转换,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理解。以下将从两个方面——细读法、格雷马斯矩阵分析法进行当代性的转换与解读,抛弃电影人所想要传达的,进行读者式的开放理解,解构并又重构人性中的新的意义与价值。

香水 细读法 格雷马斯矩阵分析法 转换

一、“细读法”下的《香水》

从题目开始,《香水》原名“Perfume:The Story of a Murderer”,译成中文为《香水:一个杀人者的故事》。按照常规的理解,冒号后边的内容应是对前边内容的解释和说明,然而,在这里并非如此,因为若把香水看做一个杀人者的故事,即让香水和故事画上等号,显然不符合常理。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个冒号若是替换成破折号,表示转折意义,是不是更为准确呢?当然,西方电影人并非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也并非不善于使用标点符号,而关键在于对“香水”这个名词的理解。香水是日常用品,可在这里并不能理解为日常用品,而是一个外延极大的符号,内涵包括了多重的象征和隐喻,然而当我们稍微揣摩到符号背后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时,就能顺利解除对于冒号前后内容在逻辑关联上的疑问。自然,“香水”这个符号就能够被“一个杀人者的故事”中的“故事”所阐释、说明,甚至转换。

提到“转换”,电影名字将“香水”这个符号转换成“故事”——“story”这样简单的含义,是一种以小见大、以浅见深的手法。香水,这个符号本身充满了含混的意味,它可以被理解为某种含义的代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其他任何一种事物的象征,然而如果被理解为日常用品的香水,那么这个题目就“死”了。香水是一个符号,这正是电影想要呈现的远远高于香水本义的种种象征和隐喻的符号。这样才是一个“活”的标题。究其“活”的原因,在于整部作品的内容的含混,因而在实际理解中造成了反讽、悖论和张力的效果。

结合电影剧情,《香水》讲述了18世纪法国的一个香水工尚·巴蒂斯特·葛奴乙从出生到死去的故事。他具有天才般敏锐的嗅觉,能够闻到并区分辨别世界上任何气味,体会到很多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述的气味的感觉,比如他可以闻到“温暖的木头、湿润的石头、冰冷的水”的气味。为了留住人的气味,他开始学习如何制作香水,再到学习保存人类的体香,最终葛奴乙不断走向人类罪恶的顶峰。他没有道德观念,泯灭人性,他用“油萃法”萃取人的体香并制成香水,凭借神奇的香水,颠倒人伦,控制人性,他甚至可以占有世界,只要他愿意。可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到出生地死去,被人吃而死。

充满反讽的例子无处不在,以下只挑选几个突出的例子来论述。

影片旁白首先告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出生在最臭的地方——巴黎鱼市场的卖鱼摊中,并且“在那个时代,处处有恶臭,是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这无疑是一个反讽。这里的恶臭表面上是指主人公出生的环境充满了恶臭,却不禁让人深信其含义并没那么简单。那个时代的法国其封建社会制度的矛盾空前巨大,直到分水岭——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才结束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而主人公葛奴乙出生于1738年,这样的时代是处处充满社会黑暗和激烈矛盾的时代。因而,处处有恶臭,指的实际是社会上处处有气味恶臭的人,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充满腐朽和倾颓的恶臭。因此不能单纯理解为主人公只是出生在一个充满恶臭的地方而已,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个情节的设置实质是影片对当时社会黑暗的讽刺和批判,对当时的人与统治者、宗教的反讽和鞭挞。

当然,在恶臭中出生和成长的主人公葛奴乙,却走上了学习香水和制作香水的路。无疑又是一个反讽。从社会底层中出生的人,却要制作上流社会才能使用到的好香水,这是对社会等级制度与贫富差距的反讽。让一个脱胎于最臭的人,去创造出最香的物品,这是一个讽刺的玩笑,值得玩味。

主人公具有强大的、敏锐的嗅觉,能够闻到“温暖的木头、湿润的石头、冰冷的水”的气味,闻到正常人只能用感官去感受的味道,闻到许许多多无法用语言去表述的味道,这是一个非常理的事件,是在现代社会不可能会发生的状况。这首先是主人公具备的充满悖论的一种能力。

其次,主人公为了留住人体的气味,因此用人的生命制作了绝世的香水。制作香水的方式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泯灭人性、充满悖论的过程。葛奴乙先后杀了采花女、妓女、富家双胞胎千金、放羊女、卖水果的、挤奶工、甚至修女等等总共十四人(除了第一人被用来做实验,后十三人均被用来制成香水)。他杀的人,不分有产、无产阶级,不分贵族、贫民,无论善良、丑恶,

但都有着某种共同点,那就是都拥有独特的美丽之处。与其说她们有着独特的美丽,不如说她们身上都带有独特的气味或体香更为准确。就是这些独特的体香,让葛奴乙不断用鼻子追踪到他想要的气味。他先用棍棒一次性将被害人击打死,褪去她们所有的衣服,剪去她们的头发,将她们全身裹满油脂,最后用刮刀刮下油脂,萃取人体的气味。香水的气味分为前味、中味、后味三味,每一味道又由四瓶小香水的气味组成,然而为了制作最美妙最神奇的香水,葛奴乙还需要制作第十三瓶小的香水,以达到最完美的融合,而最后这瓶香水必须要最美丽最善良的处女才能完成。因而他杀了十三人来制成香水,也杀害了十三个最美丽的少女。除了先前的妓女之外,其余的十二人均为处女。

再有,葛奴乙制作出来的香水竟然能够控制所有人的人性,在他被送上刑场的一段中,由于他在自己身上喷洒了他制作出来的绝世香水,让所有憎恨他、希望他受尽折磨死去的人都转而爱戴他、仰慕他、崇拜他,把他当神膜拜,之后,随着沾染着香水的丝巾飘进行刑台下的人群中,气味逐渐扩散并且感染了所有的人,因而出现了壮观的群交场面。无论男女老少,不论身份等级阶层,全都赤身裸体地与周围的人发生性关系。茫茫一片人海,是欢爱的海洋。这是影片中最壮观的场面,也是影片最充满“悖论”色彩的场面。甚至,一个被害的少女的父亲,在触碰到葛奴乙的一刻,立刻跪下来呼喊着“我的儿子啊”,把仇人认作亲人,这是极大的讽刺和悖论。

关于张力,我们也可以从影片中找到。“香水”这一电影标题也是整部电影的线索之一,围绕着香水,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几个充满张力的关系:香与臭的关系、香水与人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香水与世界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它们相互拉扯,相互牵制,力量向内也向外地对峙着。

香与臭:气味本身无好坏、无香臭之分,在主人公看来更是如此,他需要一切的气味去满足自己对气味的渴望和快感。可在社会中,气味便被人化出了香与臭。人们对香倾心向往,正如上层权贵对香水的迷恋;对臭嗤之以鼻,正如上层权贵对底层人民的厌恶。香与臭是相互对立和撕裂的。然而,影片中的社会,社会中的人是香与臭的结合。他们喜爱香水,自己身上却充满偷情、欺骗、卑鄙等人性的罪恶。他们以为自己香,却不知自己的臭。香与臭又是紧紧相依的。

香水与人:香水被人制造出来,反过来却又能够控制人。从人体而来,又回归人体。香水与人就是一个张力关系。二者相互共生,却又相互背离。人需要香水,从中得到享受和满足,而香水也需要人的生命和体香,来完成顶级香水的诞生。相反,人想征服香水,凭借香水去征服世界,不想却被香水所奴役和控制。

人与神的关系:影片中,少女们陆续地死去引发了社会的恐慌,人们请求圣母院的大主教对犯下杀人罪行的恶魔进行驱逐,用神的智慧和力量去捉拿凶手,平息事态。这是人依靠神的力量,对神的幻想和执著。然而,神并没有显示出它应有的力量,当又一个女人——修女死在教堂并且吓住了大主教后,神显示出了它的软弱。更荒唐的是,在行刑台的一幕,连大主教都被葛奴乙的香水所控制,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这是人与神的背离。

香水与世界的关系:香水来自于社会来自于世界中,它能够控制整个世界,然而世界却最终没有被香水所统治。因为葛奴乙选择了自杀而死,被人吃掉,因而香水也被世界所吞并和遗忘了。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葛奴乙在历史上并没有文字记载,然而他也可能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人。因为历史是主观的,并且这段历史并不是光荣的且符合统治者意志的历史,因而它有理由不存在。然而,现实是客观的,它的发生是自由的,有理由怀疑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整部电影都在呈现对历史与现实的追问。

二、“格雷马斯矩阵分析法”下的《香水》

通观影片,以格雷马斯矩阵分析,可将 “香”与“善”作为基本要素,那么非要素为“臭”与“恶”。以上这四个元素能够涵盖影片的其他人物,且较为完整和准确地显示了影片的结构力量,然而,却无法将主人公葛奴乙容纳进来。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且也正是经典所在。葛奴乙既没有气味,也没有善恶,是一个混沌的人物形象。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被杀的少女们都有其独特的美丽之处,都有其特殊的气味,因而她们是香与善的结合;上层贵族有着体面的外表和钱权,但他们之中的许多是没有善良的品性的人;底层的普通民众们有着善良勤劳的心,却身处恶臭被嫌弃的环境中承受着生活的困难;然而影片较突出刻画的两个与葛奴乙童年、青年时期相关的人却人性丑恶,身体有味道,身处的环境又脏又臭。

最充满戏剧性的是影片主人公葛奴乙却不具备任何一个要素的特质。他是一个身上没有气味的人,无所谓香臭,他也没有道德没有爱,不能论及善恶。葛奴乙不能被格雷马斯矩阵所涵盖,他是一个“混沌”的人,甚至不能完全称之为人。他介于人与非人、有情感与无情感、有道德与无道德之间,但是他似乎又有爱。他用人体去制作香水,完全没有道德观念,泯灭了人性。当他第一次见到卖黄桃的女孩时,被女孩的气味所吸引,进而产生朦朦胧胧的感情,这时的他还是有些许人性的。但后来葛奴乙失手杀死了女孩,让女孩身体也没有了气味,他便下了决心要学习如何留住人的气味,永远地保留住。在行刑台的一幕,当他征服了所有的人时,他想到了自己初入社会时使他情感萌动的卖黄桃的女孩,便流下了眼泪。他似乎又有了情感,又有了人性。隐隐约约中,自我矛盾中,他的人性,他的情感,不时地闪烁着。因此,葛奴乙是一个不能被矩阵所包含的混沌人物,或者说,葛奴乙开辟了矩阵的第五个要素,他所具备的特质是非香、非臭、非善、非恶,他既不属于四个要素的范畴,也没完全脱离这四个要素。

对于《香水》的当代性理解,冠以“当代”两字意在强调其思考及思维是根源于当下的时代。对于香水的理解,永远不能超脱于当今的时代,因而只能用当今时代的思维去理解、阐发。本文《香水》的当代性转换包括了两重转换,第一重是将《香水》转换成符号和意义,第二重是把符号和意义转换成当代人思维可理解的范畴内涵义,展示其普世价值和隐喻意义。其实,还可以从“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角度去研究。总之,《香水》这部电影,是一部走在生活中又走在人性前边的电影。

猜你喜欢

香水气味人性
香水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好的画,通常都有气味
人性的偏见地图
一款畅销21年的现代+经典香水——点评贝丽丝1997香水
做桂花香水
气味来破案
我家的香水白掌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