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引、议、联、结”四字诀培养学生巧写读后感
2014-02-21王静
王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振奋的文章,老师随之会让学生潜心阅读,写出自己的感受。但是,许多时候,同学们写出的读后感并不能突出重点。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读后感的写作能力,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引”突出重点
引,主要是围绕文本的感点,来加强引述材料。读后感主要体现在一个“感”字,这也是写作的重点,而真正表述这个“感”字,必得从“读”写起。所谓的“感”就是由 “读”引发的。这里的“感”就是“引”的开头。“引”主要就是围绕这个感点而发的。当我们在引用原文时,要看文章的长短,如果材料精短,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引述全文来写;要是文章长的,就可以通过摘录其中的重点部分来“引”发“感”,这样就可以有感而论了。不管我们采用哪种方式,“引”都要简明扼要。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当学生写《春》读后感时,一定要注意这篇文章中的关健词,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句话中的“盼”“刚睡醒”等词语都是写读后感的关键。只有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春”的鲜明印象,才能写出好的读后感。这也是一篇课文的“引”。如,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春风微拂、诗情画意的画面,就会理解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赞美春天,为什么说春天是一切生命的开始。因此,学生在写读后感时,就可以用到这个“引”字,通过几句词语,就有“感”而发。
二、以“议”突出感点
议,主要体现在分析材料方面,通过它,可以提炼出要写的感点。学生在“读”的时候,就需要对“读”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通过以事论事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入挖掘文章内在主旨,这样就会抓住感点。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它所围绕的重点是:“人怎样活着才算是最有意义?”可以让学生针对它来做一下具体的分析。通过阅读全文,学生都会明白,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但是要写一篇读后感,就要把所有的疑问全部搞清,通过集体讨论也好,自己独立完成也罢,只有弄明白我们要有“感”的真的目的和行为,才会把“读”字作为重点,通过反复的阅读之后,才会有“感”。
三、以“联”彰显真实
联,是要求学生写作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要想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就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要就事论事或泛泛而谈。联,就是在学生写读后感时,要紧密联系实际,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通过“感”字引发出来。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为例,可以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不幸遭遇或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联想现实社会中的人或周边的人等。如有位同学这样说:“有时候觉得好累,甚至对书很厌烦,一看书就想睡觉,就想直接远离书本的世界。但是,当学生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时,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时,就表现得很是积极、乐观。虽然书籍不能与我沟通、说话,但是它们却给予了我许多的知识,教会了我很多关于人生的道理。”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都可以通过读后感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读后感更真实更有魅力。
四、以“结”升华文本
结,就是对所写的内容进行总结,从而升华感点。总结性语句不光是要与前文相呼应,强调感点,更要通过它提出希望,起到号召的作用。写读后感时,一定要前后呼应,内容上浑然一体。写的是读后感,在有感之前要受到“读”的约束,也就是引读,在论述全文时,还要紧扣“读”的内容,有感而发,结尾还要升华感情,回扣“读”的内容。“读”字是贯穿全文写作的重要线索,我们仍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为例,当我们在阅读完全文以后,了解了全文的中心思想,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够升华自己的情感。
终上所述,要想把读后感写好,关键是要把所要论述的材料读透,然后抓准文章的感点,才有感而发。如果是记叙文,那么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可以通过某个特性或某句话表现出来;议论文,就要反复阅读全文,掌握论述的中心论点;如是散文,就要领会其蕴意。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有感而发,重要的是选择那些最有意义的感点,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启发他人。抓住读后感的感点,联系实际,使情感升华,这样才会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
(作者单位:无锡市湖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