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道德与哲学元素的有力渗透

2014-02-21景红霞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2期
关键词:哲思感情道德

景红霞

伟大的文学作者总会将镶嵌在自己生命褶皱中的人生道德观,以及愈积愈多对人生际遇的哲思渗透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这些元素像一粒粒珍珠,是牡蛎在痛苦中所结,而其耀眼夺目的光彩又通过一个个铅字渗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照耀到每个学生的内心。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该充分挖掘潜存在课本文本中这两种元素,完成对语文课堂的铺陈和点缀,以此呼唤蕴藉在学生思想中的道德价值观和关于人生之旅的哲思,为其更睿智、更豁达的生活提供正能量。

一、 谈作者,知牡蛎之痛

好的作品如同经受百般痛苦的牡蛎所结的珍珠,在看到它光彩夺目的同时,我们也应体察这背后故事的艰辛。就如同明朝《警世贤文》中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者笔下的文字是在其生命“寒彻骨”的背景下孕育的,它是作者生命和精神的呈现,是作者以笔墨所阐发的深刻生命道德、人生哲学。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避作者而不言,割裂其与作品的关系。简言之,缺少作者影子的作品是无血肉的虚无之身,它所表现出的感情和思想也是干瘪空洞的。所以在赏文本措辞及暗含思想之前,需先去认识作者,将其自身的道德观与人生哲思列举开来,开启、丰富语文课堂内容,使语文教学厚重,有韵味。

例如教师在执教《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马丁·路德·金的伟大人生:在美国种族歧视纷争背景下,马丁·路德·金亲历黑人痛苦艰难的生活和非人待遇,为了争取全美国黑人人权,毅然将所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献给了自由运动。这是他人生道德价值观的终极体现,而他渴望自由的强烈感情也展示出他的人生哲学。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学生也就深刻地感受到蕴藏在演讲词中巨大的感情气势及激情四射的感召力,这为其探求演讲辞的主题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作者身上流露出的道德、哲学元素也点缀铺陈了课堂,使得教学活动变得厚重,有韵味。

二、 说文章,赏珍珠之美

作品是作者安放思想和感情的纸介容器,是教师育心树人的道德模板,是学生提取道德感情、人生理想、生命哲学的文本载体。它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教师不可偏爱一方而忽略另一方。从实用价值来说,它是应试教育下语文试卷分数分布的核心,对文章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从审美价值上来说,其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哲思又是一项抽象的资源,震撼学生的内心,为其人格做了一次“洗涤”。所以“说文章”要表里通透,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纯熟的技法和别具一格的措辞特点,也要深刻挖掘,寻找镶嵌在文章中的道德和哲学元素,并将这些挖掘来倾洒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线条中,作为点缀装饰物,使课堂变得更加韵味浓厚。

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这是一首气势磅礴,隽永大气的千古绝唱,作者利用粗线条,将种种宏大的意象描绘出来,粗犷、豪迈、昂扬、激奋,鼓荡人心。而这些显性的意象当中又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感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吟诵中挖掘伟人豪迈的气魄和恢弘的情感。这一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和景物动画图片,使学生在情思相怡中联想开去,感觉自己也同这莽莽的苍山融为一道,与无数往昔的英雄倾心相会。当然,诗文朗诵欣赏只是一个情感蕴藉的过程,教师还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朗读中感受那种道德和哲思联袂成体的浓厚韵味。

三、 看自己,嚼领悟之思

观照他人,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也可能如临其境,同当局者感同身受。这是情感上的一种共鸣,此种共鸣建立在领悟之上。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这是我们所希求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单一地看别人、学别人,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而是将书本当一个中介,由他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人生经验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得到点点滴滴的领悟之思。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升华之境。

如在执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在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如何克服自身的残疾,热爱生命,讴歌生命的基础上,创设问题,让学生从作者所持的镜子当中反观自己:“我要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残缺的肢体,完成对生命的修复?”在海伦·凯勒的“漆黑会令人更珍惜视力;静寂则能让人明白听到声音是多么美妙”的生命启示下,学生自我领悟,从旁观者的角度认识一切挫折都是纸老虎,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勇气去克服。而通过自身感情蓄积,学生又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

文章作品如同一个多棱镜,我们通常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审视其存在价值。因作者个体性的人生经验之不同,作品反射出不同的光芒,并以不同的姿态承载着道德、哲学诸元素,予以我们内心的浇灌。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最大可能地挖掘渗透在文本中的人生哲理,使其作为一个引领方式,引导学生迈向人生多彩的旅途。

(作者单位:黄桥中学)

猜你喜欢

哲思感情道德
最好的感情
Flying Forward
跟踪导练(五)(2)
感情工作
哲思
道德
不分对错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感情强烈的叹号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