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语教学中的诗歌审美渗透

2014-02-21宋飞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2期
关键词:康桥徐志摩意象

宋飞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通过一座康桥,将诗歌审美的宏大主题嫁接起来,诗人在美景美情中物我两忘,情境交融,而读者也仿若身临其境,感悟到其中似真似幻的至真至美之境。笔者特从诗歌审美的角度,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一、构建诗歌审美意象,花到开时方知美

一旦轻轻吟诵起徐志摩的诗作,尤其是这首《再别康桥》,相信不论是何人,都会被文本中那一个个醇美的意象所打动,不觉沉醉其中。在文本中,诗人通过三个“轻轻的”,写出诗人的精神状态,其中包含着一种积极洒脱的人生态度,又通过来了走了的字句显露,体现内心对离别的情绪。此诗就是以此作为情感基点展开的。

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徐志摩在文中传达的离别之情。此种离别并不使人伤痛无比,更不会痛哭流涕。它仿若天上的云彩,飘渺不定,却又总是那么真实孤单。对于徐志摩来说,丰沛的情感,让他失去了对现实的把控,他无法判断生活的离愁之苦,又无法接受现实的冰冷寂寞。藉此学生可以发现,通过这云彩的意象,徐志摩寄予蕴含内心的深重的怅惘和飘渺的离愁。

在徐志摩的心里,有一种情谊如柳丝般缠绵。按照传统诗歌意象,柳作为一种离别的谐音“留”,一直传达着情意绵绵的爱情伤怀。徐志摩将其拓展,并活化成了对新娘的向往和留恋,象征着爱情的幻灭。在诗歌中他这样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意象传达的情感呢?

我从文本解读入手,让学生通过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感受其幻影的破灭。美好的理想成为回忆,而青春再也无法唤回,甜蜜的爱情已经成为过往,但依然会让诗人怀念和留恋。藉此,让学生深入探索诗人重返康桥的情感基调。往昔在美丽的康桥下,诗人可以抒发情感,放声高歌,而今却只有寂寞的宁静。为何反差如此之大?作者的情绪流露,想向世人彰显什么?通过文本解读,我引领学生理解到:其实诗人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是因为可以寻找青春之梦,痛苦是因为重返故地,青春易逝,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样细腻的情感在诗人的笔下,变成了有情有义的意象,深沉蕴蓄。

诗中还有一个鲜明的意象,那是关于水的描写。在水的映衬下,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唯有在诗人深沉的情感源头里,才能扑捉到如此清纯美妙的句子。由此可见诗人对康桥有多么清澈透明的情愫!就是在这样复杂的文本背景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和解读,感受到诗人辗转而又徘徊不去的感情波澜。

二、创设诗歌审美意境,物我两忘皆是情

《再别康桥》的审美还体现在,其诗作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幻化成审美意境,将忧伤的离愁浇筑在康桥的美景中,通过柔波,水草,金柳,以及夕阳的演绎,让诗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的景物交相呼应,达到心中有所思,景中有所悟。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细节把握意境,体验物我两忘的情感寄予。

1.静态和动态的转换

离别是让人伤心的,但在诗人徐志摩看来,他的离别并不伤感而沉重。因而在文本中,他通过创设一种淡然的语言意境,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洒脱。而且通过文本的渲染,像天空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这外在的情境犹如新世界,可以为诗人的情感表达提供一个合理的出口。另外,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的描述,使得静态的情境变成了动态流动的场景,充满生气,让人感到文字是富有活力的,充满张力和内涵。

2.真情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起伏不定的情感变化中,也有对精神的冷静处理。当诗人在亦真亦幻的情感抒发中,看到眼前康河里的柳树倒影,而那水草清晰可见,浓荫里的清泉倒影,这些都是他真切见到的,而后通过情感比拟虚化,他又将其变成有情的美景表达出内心的欢喜和眷恋。我让学生思考,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让学生体会情感的冷静化处理。

学生在体会诗歌当中的虚化处理,常常会不由自主被诗人的情感带走。比如文中写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这是一种主观情感,将诗人的爱情和缠绵酣畅淋漓表达出来了。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哀伤?我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介绍,以及诗人本身的生活境遇进行阐释,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在文字中,学生读到那些悄然陨落的美丽,不由感概:诗人所拥有的就是这交织着依恋和无奈的复杂情感。

3.修辞和情感的共鸣

徐志摩的情感之弦,在康桥的柔波中被悄然弹奏。其中的伤感悲怀,立刻变得真切汹涌,但又被镀上一层闪亮的色彩。这就是康桥之美。在徐志摩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是充满了感情和人性的审美意蕴的;柳树和夏虫,仿佛是和他心心相印的人儿,在诗人的眼睛里,所有的一切都活了。在康桥的浓情蜜意中,到处都是情浓意重的瑰丽美景。通过让学生朗读和体验,解读到诗人那种洒脱而豪迈的气魄,但同时却又有排遣不去的伤怀和孤单无奈。

三、架构诗歌审美音律,起承转合多重美

本诗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文本中往复回环的修辞结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前后呼应,往复朗读,带给读者婉转的音韵之美,同时又带着百转千回欲说还休的苦闷和无奈。这是诗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对其剪不断的怀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烘托作用。

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第二节与第四节“那……是……”的结构,学生通过感悟对称与整齐,了解到整个诗歌富于变化,起伏婉转,层次明晰地揭示结构和谐的多样性。

在诗歌的第一节里,诗人用了三次“轻轻的”,好似诗人在用脚尖颠着走路,表现出一种不忍心打扰康桥的怜惜;诗的第二节,从音韵上像是动情的吟唱,这优美的旋律将诗人的感情波澜一一掀起,让读者心头不由一颤。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或是击打节拍来体会本诗的音律之美。在朗朗上口对仗工整的韵律之中,学生越读越能在情感的调动下受到感染,充分体验到诗人的审美主张,对徐志摩的写作风格有进一步的理解。

《再别康桥》无论是在情感表达,还是在意象、意境的审美方面,都堪称为现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将其本身具有的美挖掘出来,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体验和美感。藉此,诗歌审美渗透的重点在于将挖掘其中的意蕴所在,而不是强加给学生某种审美的概念,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猜你喜欢

康桥徐志摩意象
完全诗意的向往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坐着也很忙
再别的岂止是康桥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
放手让孩子撞南墙
康桥,我心中的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