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补白为文言文课堂增添光彩
2014-02-21马兆海
马兆海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珍宝之一。文言文中蕴含着先哲们崇高的理想、美好的情操、高贵的品质、儒雅的修养、豁达的情怀。但是,由于文言文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浓缩性与概括性等特点,再加上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与我们相隔久远,所以,教学时,学生往往难以顺利走进文本,吸取文本之精髓。故此,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用优美的文笔去补写或丰富文本中因语言过于凝练或者先哲有意略而不写而造成的“留白”,并在“补白”过程中完成与先哲和文本等多层面、多视角的对话,继之为文言文教学增色。
下面,仅以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谈谈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补白的具体方法。
一、文题补白,揭示意蕴
在文言文文本中,文题往往是全文的眼睛,是我们阅读和品鉴全文意蕴的窗口。因为作者在文题中往往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全文的中心。鉴于此,教学时,如果能够有效地把握文题的特点引导学生精心补白,就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解读文言文的突破口,继之顺利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言文文本进行多层面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为构建美丽的文言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我曾要求同学们在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大意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下列几个方面的提示对文题进行补白:
1.“承天寺”的地理位置?
2.谁与谁在“承天寺夜游”?
3.谁记录在“承天寺夜游”?
4.谁在怎样的情况下“记承天寺夜游”?
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很快就体味到了文题的含义: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不得“签书公事”的团练副使闲官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的某夜,苏轼正想解衣入睡,却因“入户”的美丽月色而心动,于是便起了夜游之意。可是,想到没有人一同欣赏,于是就去承天寺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一起赏月。之后,苏轼以优美的文笔记录下了赏月的闲情逸趣。
这次通过严格的文言文文题补白训练,学生对文题补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后,每当学习文言文便会自觉地对文题进行精彩的补白。
二、文中补白,深化感悟
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对文章中间部分的叙事或者写景或者心理活动描写或者人物形象刻画等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文本的内涵,也可以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还可以带来二度创作的审美愉悦,继之,为文言文教学增添光彩。
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启发学生在课文中写苏轼到承天寺敲门邀请张怀民夜游赏月之处或者两人一同夜游赏月的时候,任选一处进行合情合理地补白,以便引导其更加深刻地体味苏轼与张怀民的友情以及两人的闲情逸趣,加深理解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借此激励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如果遇到坎坷和挫折,也应该像苏轼一样不仅从容面对,还要自强不息、自得其乐。结果,有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补写了苏轼“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时相邀的场景,有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补写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赏月时的步态、倾心交谈和相互劝慰时的语言和各自的表情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
可见,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心灵、眼睛等感悟文本内涵,并与作者进行近距离的心灵交汇。
三、文末补白,余韵无穷
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在课文的结尾部分人物活动的场景不够具体、人物对话的描写不够具体、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不够具体、人物的肖像描写不够具体等处加以合情合理的补白,一方面可以使文本的内容更加丰盈、文本的意味更加深远、文本的结构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同学们加深对文本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创作的美好意境、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等愉悦地审美体验,并从中得到美的情感、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等方面的良好熏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继之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增色。
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凭借自己对《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蕴含的苏轼与张怀民的处境与心境的体味、苏轼在文中所寄予的情感和所描写的至美的月景等审美体验,运用自己富有表情的语言在文末续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结果有的学生重点补白苏轼与张怀民二人夜游至天亮才依依不舍地道别时的情景,有的则重点补白苏轼与张怀民道别时互相劝勉互道珍重的场面等。总之,所补写的情景或场面都非常感人。
由上可知,在文言文教学中,根据不同文本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在文言文文本中对作者有意或者无意中营造的时空、形象、情节、意境、对话、情感、场景等空白处进行合情合理的二度创作,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顺利走进文本、解读文本,还能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为文言文教学课堂增添光彩。
(作者单位:莒南县道口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