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体验下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

2014-02-21刘焱峰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期
关键词:美感意象情感

刘焱峰

阅读活动关系到一个人的审美品位和内在气质,渗透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灵魂诉求,高品质的阅读是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塑造心灵人格、提升文化素养的“源头活水”。因此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

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体验人生的精神与文化的活动。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是将体验式教学与解放人性、完善人格巧妙地绾结起来。席勒说“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现象中的自律”,审美教育能在学生思想性的自由与课堂严密性的自律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就要进行审美体验式阅读。

优秀的文学作品寄寓着作者深层的思想意蕴。咀嚼语言文字的表层内涵可以通过“纤细不遗”的精读来实现,而实现作品深层内涵的把握则需要体会和领悟。见仁见智地捕捉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个性化、多元解读的基本特征。朱光潜认为,“欣赏也是在创造”。因此,可以在阅读课堂中将想象与联想视作读者与文本精神内化的意义建构的方式,在欣赏文本优美的风景、感悟健康的人性中获得精神的濡染和心灵的熏陶。如赏析《边城》,对小说中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的感知后,学生自然会向往纯净、健康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写作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会水到渠成。在阅读过程中,精读语言文字,感受诗文意境,领悟艺术精髓,品味文化价值,超越自身情趣,追求精神家园,是阅读文本的审美的特征与本质。这就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阅读原理。

一、情感性是审美体验课堂的内在要求

基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具体在阅读教学的操作层面上,要逐步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让学生得到真善美的教育。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因素,也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语文的情感性和艺术表现力,借助文学语言本身的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道德体验中获得道德的渗透。

作为审美对象的文本,在真、善、美三方面和谐统一。周敦颐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理的正确态度和观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磨砺学生意志品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这一道德平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例如讲授《十八岁和其他》一文时,引导学生感受父亲对孩子爱的箴言,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父辈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学习《故都的秋》时,除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外,还应从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两方面,挖掘其悲凉的人生感受以及对国家前途担忧的时代感伤情绪。

情感的丰富与道德的高尚并不矛盾。阅读教学的审美体验,要衔接好文本的情感世界与学生的体验性两者的关系,让学生在感受的妙悟中,移情物外,达到身心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实现审美体验中道德的“突围”。

二、美感的世界是意象的世界

回到语文教育问题的原点,究竟怎样在语文阅读课堂中进行审美体验呢?除了教学内容的确立外,还需要涉及到一个情景交融的情境的概念。美感的实质是通过意象作为载体,达到或幽美、或感伤、或豪放、或婉约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情境。自然之物,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渗透人的意识,才能使现实的物变成感性的“意象”。因此,审美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感性色彩与整体性的特征,充溢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世界。审美体验活动是一种将外在的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内化为具有生命意义的表达与提升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诗人、文艺理论家用情景交融来说明意象的审美特质。中学生一旦与作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对审美意象的体悟上找到契合点,就会在创造与超越上达到审美阅读的最高境界。下面截取某中学生习作《谛听天籁》的一个片断,并与苏教版教材进行对比:

可是,“唧唧、啾啾,唧啾——”,这是哪来的鸟鸣?我站起身来,惊喜而又迷惑,有多久没有仔细听过这样欢快的鸟鸣了,有多久没有在鸟鸣声中开始欢乐的一天了?到底是鸟鸣消失了,还是它一直都在,只是我忽略了那么久?我惊喜地回望四周,却找不到鸟鸣的来源,于是静下心来,只是享受这美好的交响曲。

劳伦斯《鸟啼》: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的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

同样是对审美意象“鸟鸣”的创作,该学生抓住鸟鸣的“令人愉悦”“让人心静”的审美特质,暗合了意象美感丰富性的原理,在个人期待视野的欲求下,将作品的语言符号化,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审美感知,其作品的意蕴走进了带有个性情感的审美世界。

三、创设情境进入美感世界

童文炳强调,要调动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机能,让学生了悟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才能到达审美课堂的完美意境中去。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营造纯美的、幽静的意境方面堪称千古楷模。全诗写月下江水涨潮、江海融合、皓月升空的俯仰结合、动态立体的画面。其艺术魅力在于由意象创造的意境而逐步呈现。如开头写春江花月图,借“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勾勒一幅纯净唯美的春江花月夜图,其所展示的景物美,笔调细腻,境界格外幽美恬静;接下来的千古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转向体悟人生,思考颠沛流离的人生与古今同一的宇宙之间的内在的、情感的关联,抒发心中的感叹,体现了哲理之美;诗歌最后“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从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生发开去,探讨朴素的爱情、简单的幸福真谛,在情感与心理融合的意境中,奏出对现在与未知人生的生命华章。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春江花月夜》由视听等感官进入,心物合一,打通枢机,感慨人生,唯美恬静的画面中更添一丝人生忧伤之意,心境与物境的融合,情感的回归,调动古今相通的儿女情长与对幸福自由的追求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各种感情的审美体验中回味无穷。因此,好的诗文要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抒发情感。意象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将感性的形象与作者心境完美融合的具体想象,在阅读中,再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与情感等诸多审美要素,一定能进入情景交融的美感境界。

遨游于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中,我们有心灵的享受,有激情的震撼,有深刻的反思。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文明、启迪学生智慧为己任。在审美的体验活动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获得美感,并且能超越美感,实现人的性格与情趣的反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人本主义价值观和正确的审美追求为己任,并在课堂教学中践行这一使命。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猜你喜欢

美感意象情感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几何映射
情感
秋冬的暗黑浪漫
台上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