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2014-02-20曹瑞香
曹瑞香
摘 要 在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中,老师应采用启发—自学—学生参与讨论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基础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专业基础课是高职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专业基础课的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本文首先论述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出发,指出了专业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着重讨论了专业基础课的改革方向,指出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将“多而杂”和“三脱节”的课程内容变为“少而精”和“三贯通”。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改变为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启发式、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方法。
1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从总的方面讲,无论是大学本科还是高等职业院校(或大专),其培养目标都是要培养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所谓“红”,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爱本职工作),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所谓“专”, 就是具有实用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知识和技能,有为实现中国梦的过硬本领。
所谓实用性就是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基本上掌握了当前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很快就能胜任工作。
所谓适应性就是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胜任和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且也能胜任和所学专业“不很对口” 、甚至“很不对口”的工作。这种适应性是必需的,一方面是因为一个人不太可能一辈子都只从事同样的工作。特别是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改行或转业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科技在不断发展,学生时期学得的知识和技能会不断地被改进或被革新。
所谓创新性就是不能事事墨守成规,而是在自己的工作中能提出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乃至新理论。创新性是发展科技的需要,是取得卓越成就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当然高等职业院校(或大专)和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别,但这差别并非质的差别,而是偏重点有所不同:高等职业院校(或大专)更偏重于当前的实用性,因而更偏重当前的工程技术和工艺,而大学更偏重于理论和长远发展。
2 当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基础课(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课程体系和内容多而杂,并存在不同程度的“三脱节”。二是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多而杂的含义不言而喻。其结果是重点不突出,学生学习时抓不到要领,“消化不良” 。
教学内容三脱节指的是:(1)专业基础课和先行课(基本基础课)脱节。例如,专业基础课中有许多公式都是“端出来”的,既未交代其来龙去脉,也未解释其物理意义,甚至连公式中某符号的意义都未交代。(2)专业基础课和后续课(专业课)脱节。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中对各种传动机构一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却未结合相关专业课的要求。(3)公共基础课和生产实际脱节。
所谓传统的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 “满堂灌”,给学生灌输多而杂的书本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丝毫不参与教学过程,因而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他们最多只能死记硬背一些应试知识,学后不久便遗忘。
3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教学内容上讲,高职院校基础课改革应该是变“多而杂”为“少而精”,变“三脱节”为“三贯通” 。
首先是技术基础课和先行课数学、物理、工程力学等纯基础课的贯通。讲授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应当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哪些是在纯基础课中讲过的,怎样讲的,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不足等等。这样,教师在讲到和基础课相关的内容时就可以简明扼要地复习相关的基础课内容。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基础课,又使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学得更深入、更扎实。此外,在专业基础课中往往有许多公式。这些公式大体分两类:第一类是理论公式,即在先行基础课(如工程力学)中严格推导出来的公式。第二类是纯经验或半理论半经验公式。无论哪类公式,任课教师都要给学生讲清楚公式中各参量代表什么物理量、解释公式的物理意义、来源及其应用。
第二是专业基础课和后续专业课的贯通。讲授技术基础课的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向学生指出,所学内容在后续专业课中有什么用。为此,任课教师必须对相关的后续专业课有所了解甚至比较熟悉。例如,讲授机械设计基础不仅要讲清楚各种传动“机构” 的动作原理,还应该联系到在后续专业课中会讲到的、由这些传动机构组成的各种机器。
第三是专业基础课和生产实际的贯通。虽然从总体上说,公共基础课和生产实际的联系不如专业课那样密切,但它的许多内容还是和生产实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即使是像“物理”这样的纯基础课也是和实际应用相关的。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尽量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部近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教育应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今后大专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至圣先师孔子就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育他的三千弟子的。
在国外,各类高等院校甚至中学的课堂教学都普遍地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听讲,不是老师讲什么就接受什么。相反,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对老师讲的内容会问个“为什么?”而且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发表不同于老师的观点。老师也会鼓励学生上讲台谈自己的看法,让大家一起讨论,气氛相当热烈。应该说,外国人在近代科技中的发展中领先于我们是和他们这种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分不开的。
由上述可见,在高职院校改革现行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实行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是一项培养优秀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非常必要、非常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宏,李晓军,张春玲.高职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的改革与实践[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9-62.
[2] 张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学科化探因与职业化重构[J].巢湖学院学报,2010(4):132-135.
[3]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宏,李晓军,张春玲.高职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的改革与实践[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9-62.
[5] 金朝跃.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多模块教学的整合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