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探索

2014-02-20袁志刚

科教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培养教师

袁志刚

摘 要 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心理素质作为人的动力系统,在素质提高中起到核心作用,提高小学教师心理素对教师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立足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推进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做一名幸福的人民教师。

关键词 培养 教师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培养小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1.1 培养小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理论意义

(1)培养小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发展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改革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素质提高应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基本理念。而心理素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所以要实现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就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2)培养小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师教育中,要研究教师成长的一般发展规律,针对教师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探讨有助于教师心理发展的模式,从而发现心理发展的有效策略,为我国教师培养和师资培训的改革提出有力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小学教师心理素质探索,才能使小学教师心理素质培养服务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素质的需要。

(3)培养小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使得学校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也正是心理素质教育所要努力营造的一种教育环境。

(4)培养小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素质不仅是教师提高自我素质的需要,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和水平有着重要影响。任何一位小学教师都握着一把开启儿童智慧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是否好用,不仅依赖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层次,更多来自教师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点。如果我们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看,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成长,关系到中华文明的明天。很多专家呼吁:要从头抓起,有效提高小学教师心理素质。

1.2 培养小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实践意义

(1)培养小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是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肩上一头挑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一头挑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与前途。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都沉甸甸地压在教师的心上,作为小学教师深感工作责任的重大和艰难。因此,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让教师保持愉快的心理去工作,感受作一名教师的幸福和尊严,从而努力工作。

(2)培养小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教育竞争给小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渐渐增多。另外,国家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和新课改理念中,都提出“健康第一”的思想。不但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要树立运动健康新理念,要掌握指导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调节学生心理的能力,因此,要关注小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和引领调节作用。

2 培养小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

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小学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依据时代特点,把握教育主题,结合教育工作实践,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工作质量。对于有效措施,笔者的理解是不仅要依赖学校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关注,适时进行专题教育活动,创造宽松的校园文化,更要结合教育的主旋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说,要融心理素质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于一体,润物无声,在推动专业化发展中,有效培养心理素质,相互促进,整体提高。

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人格四个方面。培养小学教师心理素质就要从这四方面入手,让心理素质在教育教学中、在教师发展中得到提升。

2.1 培养教师专业理念,提高心理素质

发展性教育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主体性的培养和激活。因此,要使教步入专业发展之路,就要充分地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在职教师有专业发展的心理需要和成长动机。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次维度。因此,激发教师成长动机,也就培养了教师的专业理念。

首先要明确理想的教师形象,激发教师的专业理念。只有把握理想的教师形象,才能明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产生职业兴趣和动机。让老师明确具备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学到了系统的知识和适用的技能,基本能够胜任教师岗位。但这只是浅层次的谋生手段,缺乏对教师职业发自内心的认同,不能体验“教育是一个生长的过程”,不能体验什么是幸福的教师。广大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改变消极的生存状态,以积极进取的阳光心态,争做一名积极、乐观、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当代小学教师。实现从传统教师向现代专业教师目标的超拔和成长,体验和触摸未来的“幸福教师”。

2.2 培养教师专业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要具有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智慧,为从事学科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才能。

首先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教师心理自信。一个专业基础扎实的教师,能够对所教的学科课程和学科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把握和驾驭。能够了解学科的本质与精髓、特征与规律、重点与详略,在实践中就能驾轻就熟,融会贯通,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此外形成专业智慧,提高心理素质。专业智慧不仅是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必要的知识,还包括怎样把课教得更好的艺术。其方法就是要学习教育的内在规律和艺术,对所教学科有良好感觉并挚爱他的学科,有效率、完美地、多样化、趣味性地设计教学,给学生以震憾和激情,让学科的内在魅力生动地展现出来。

2.3 培养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心理特征,是以教师内在的心理素质和学科底蕴为基础显露于外的教学技能。它包括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计算机多媒体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等等。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因此伴随着教育专业能力的增强,教师的心理素质也一定会得到提高。

2.4 培养教师专业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现代教师将要面对的是娇生惯养、自尊心和个性都很强的独生子女一代,面对的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知识面很广的学生,仅仅靠简单的师道尊严和知识的单向灌输都是没有教育效率的。没有效率的教学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就不会有幸福感;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教不出具有幸福感的学生。教师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示范者,学识和人格上的良师益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专业人格就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怀。拥有专业人格的教师,一定是拥有良好的职业追求和科学的职业期待。拥有专业人格的教师,要自觉地、模范地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且他们心中有境界,在他们眼里,工作对他们来说,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为了实现教育理想而奋斗的历程。他们总能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关爱学生,勤奋工作,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才,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快乐和幸福。培养自己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情感的过程,就是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说,一个不能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人是注定不能教育、培养、发展他人的。所以要求教师要关注自己的生命成长,促进教师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发现真正的价值所在。要引导教师珍视学习生活、珍视心灵体验,向内寻求发展和成长的动力。让我们带着一颗爱心、付出爱与责任,品味教育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 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杨树君,龙天广.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指导.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培养教师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秋天在哪里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育教师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