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水资源需求分析与供水保障对策
2014-02-20王晶李云鹤郭东阳
王晶,李云鹤,郭东阳
(1.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北京100053;2.水利部国家防办,北京100053;3.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100120)
京津冀区域水资源需求分析与供水保障对策
王晶1,李云鹤2,郭东阳3
(1.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北京100053;2.水利部国家防办,北京100053;3.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100120)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当前面临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近年来,国家提出要实施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对区域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京津冀区域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对区域水资源需求进行了初步预测,并分析了当地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出了供水保障对策,以保障区域供水安全。
水资源;需水预测;供水
京津冀区域地处海河流域平原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3个省、直辖市,总面积12万km2,总人口约9 000万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人口密集,城镇化水平高,但京津冀区域也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58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9%,其中地表水149亿m3、地下水154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45亿m3;人均水资源量240m3,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9[1]。京津冀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供需矛盾突出。2012年,区域总供水量为254.3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65.2亿m3,占总供水量的25.6%;地下水供水量177.1亿m3,占总供水量的69.7%;其他水源供水量12亿m3,占总供水量的4.7%。区域用水总量已大大超过合理开发利用强度,导致河流干涸、湖泊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2012年区域用水总量为254.3亿m3,其中农业总用水量163.9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5%;生活用水量44.3亿m3,占总用水量的17.4%;工业用水量35.2亿m3,占总用水量的13.8%;生态环境用水量10.9亿m3,占总用水量的4.3%[2],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偏高。在国家提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分析京津冀区域水资源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供水保障措施。
1 水资源需求分析
未来一个时期,京津冀区域仍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区域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区域生活用水需求将呈刚性增长;随着高新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工业需水和生态环境需水量预计仍将呈一定程度的增长;随着农业节水工程实施、农作物品种改良和先进耕作技术应用,农业需水量将略有下降。按照强化节水模式即2020—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同类地区国际先进水平,初步预测该区域2020年河道外需水总量326.69亿m3,2030年需水总量340.73亿m3。
2 供水保障能力分析
京津冀区域供水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外流域调水和非常规水源。
(1)地表水。目前,京津冀区域地表水工程开发能力已大于地表水可利用量。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使河道内维持一定比例水量,需对地表水供水总量进行一定控制。
(2)地下水。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浅层地下水的可开采量。深层承压水因补给困难,不计其可利用量。
(3)外流域调水。一是引黄河水。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生效前,河北、天津可引黄河水18.44亿m3;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生效后,河北可引黄河水6.2亿m3,天津市未配置引黄水量,但在必要时,可根据河北、天津缺水情况和黄河来水情况,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二是南水北调供水。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海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2020年可向京津冀区域供水61.5亿m3,2030年可供水85.8亿m3。京津冀区域南水北调水量分配,见表1。
表1 京津冀区域南水北调水量分配亿m3
(4)非常规水源。包括再生水、微咸水、海水和矿坑水等。随着再生水处理技术和处理率的提高,再生水可广泛应用在景观环境、园林绿化、厕所冲洗、道路清洁、建筑施工、工业生产、车辆冲洗等许多领域。河北省微咸水利用有一定潜力,天津市有少量微咸水可利用。随着海岸带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膜法反渗透等海水淡化工艺的不断成熟,天津、河北沿海地区海水利用潜力较大,海水利用量将进一步加大。
综上,经初步统计,京津冀区域通过充分挖潜、积极利用非常规水、加大外调水等措施,2020年总可供水量为305.92亿m3,缺水量20.77亿m3,缺水率6.4%;2030年总可供水量为332.61亿m3,缺水量8.12亿m3,缺水率2.4%。
3 供水保障对策
(1)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办法,将2020、2030年京津冀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在305.58亿、339.76亿m3以内。以水定发展,把水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根据水资源条件研究确定可承载的人口、经济、产业等布局、结构和规模[3],确保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2)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京津冀区域为资源性缺水地区,必须采取强化节水措施抑制用水需求,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应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全领域,优化用水结构,切实转变用水方式。推进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严格限制建设高耗水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先进节水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鼓励将污水处理回用于城市绿化、市政及工业用水,在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沿海地区鼓励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利用。
(3)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即将通水,可为京津冀区域增加一定供水。下一步,要根据北京市功能纾解及周边地区承接首都产业转移情况,对北京主城区及周边地区需水量重新进行预测,调整各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分配水量和配套工程规划。研究通过中线总干渠沿线大型水库联合调度增加向北京、保定、廊坊等地供水的可行性,通过建设黄壁庄、岳城等水库与中线总干渠的连通工程,增加对中线长江水的调蓄能力,提高向北京等地供水的保证率。研究南水北调东线向北京供水,中线向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供水的可行性。做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补充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河北引黄入冀补淀等水源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按照城乡供水统筹考虑的原则,逐步扩大城镇供水管网的覆盖范围,尽可能兼顾农村供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4)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按照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山区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为主体,平原以河流湿地和地下水修复为核心,滨海以维护河口生态为重点的生态修复格局。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实现地表水功能区水质逐步达标。实施地下水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压采和回灌补源工程,有效保护地下水水质、水量。实施滦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滹沱河、滏阳河等平原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向白洋淀、七里海、衡水湖等主要湿地进行生态补水,推进河流、湿地生态功能恢复。以永定河山区、太行山区、滦河山区为重点,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5)探索建立区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在总结官厅和密云水库上游、津冀引滦等现有水源地生态补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区域上下游、省市间水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区域内重要生态涵养区、水源保护区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监督协调作用,加强省界断面水质水量监测,强化水生态补偿资金和项目的监管、考核、评估,确保生态补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6)建立区域水资源协调机制。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水利保障,既要统筹供水、防洪、生态环境保护,也要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既要发挥中央有关部门的作用,也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强两市一省、有关部门、有关流域机构的协调与合作。因此,建议在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研究建立区域水资源协调机制,努力打破行政辖区束缚,建立区域防洪、水资源、水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商合作,完善区域水利保障体系。
4 结语
针对京津冀区域水资源保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未来一个时期,通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采取强化节水、充分挖潜、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和充分利用外流域调水等各项措施,加强区域水资源协调,可基本保障该区域合理用水需求,逐步修复当地生态环境,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R].北京: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12[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3]封志明,刘登伟.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力[J].自然资源学报,2006,(5).
TV213.4
A
1004-7328(2014)03-0001-03
10.3969/j.issn.1004-7328.2014.03.001
2014-03-24
王晶(1984-),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规划和前期计划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