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馆建筑抗震性能分析与对策

2014-02-20河北联合大学袁素娟唐山市地震局

城市与减灾 2014年2期
关键词:场所档案馆抗震

河北联合大学 袁素娟唐山市地震局 王 丽

档案馆建筑抗震性能分析与对策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anti-seismic property of archives buildings

河北联合大学 袁素娟
唐山市地震局 王 丽

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许多国家珍贵档案遭到了极大的损毁。2008年汶川大地震,四川省档案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据统计,全省档案部门死亡2人,重伤1人,轻伤10人;全省203个档案馆,有118个不同程度受损,其中4个档案馆坍塌或濒于坍塌,56个档案馆被鉴定为D级危房;375万卷档案处于D级危房之中,302万卷档案处于危险之中,档案保管保护设备设施损毁5511台(套);灾区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也遭受不同程度毁坏。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中,玉树县档案馆1人遇难,1人重伤,家属遇难13人,受伤22人;档案馆地基沉陷成为危房,档案装具扭曲变形,15万多卷档案处于危房或被掩埋在废墟中。突如其来的灾难,暴露出我国尤其是我国西部的档案馆库等建筑抗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档案保管条件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地震灾害中,90%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做好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对原有未经抗震设防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是减轻地震灾害造成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2010年10月,为增强档案馆库抗灾能力,国家正式启动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舍建设项目。纳入项目的县级档案馆,其档案库房、对外服务用房、档案业务用房等馆舍建设的建安工程费用(含改造费用)由中央承担,计划用3~5年时间,使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舍条件基本达到《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和《档案馆建设标准》(建标103 2008)的要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中西部地区各省市档案部门应积极应对,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精心组织档案馆库建设,为抵御自然灾害、确保档案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

档案馆建筑抗震性能的特殊性分析

馆库建筑载荷重大

馆库建筑所承受的地震力与建筑自重+装载荷重成正比。一般标准密集柜每组自重在70~80千克左右,每层承重约80千克;每组密集柜自重+满载后总重为80+80×6=560千克,大约是600千克左右,这个重量远远超过一般办公设施。地震力是地震发生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元凶”。在建筑自重一定的情况下,装载荷重越大,地震时建筑所承受的地震力越大,造成的破坏越严重。需要指出,为方便馆内密集架等设施的安装和使用,档案馆库房多采用大跨度、四周明柱无墙结构。但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原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楼大跨度建筑完全倒塌,小跨度的虽然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部分依然挺立。所以,在馆库建设设计时,必须同时提高馆库建筑梁柱、墙体的抗震能力。

馆内设施大量翻倒的可能性大

目前,地震灾害的监测预报,特别是临震的准确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地震发生时,巨大的能量释放可致档案馆建筑物受损,严重威胁馆内人员、设施、档案资料的安全。首先,极有可能发生墙体开裂、梁柱垮塌、档案架柜翻倒、馆内落物砸人、档案资料散落损毁等情况;其次,档案柜架发生坍塌、倾斜、变形或者断裂,

特别是密集架发生倾斜变形时,可能无法正常开启、运行,影响或延误抢救工作;再者,馆内设施倒塌、物品散落还有可能堵塞紧急通道,造成逃生人员恐慌、拥挤,甚至发生相互踩踏的惨剧。因此,选用带有防倾倒、防震缓冲装置的档案装具,也是降低震害的有效措施。

馆库内人员数量具有不确定性

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服务。各级档案馆通过积极向社会开放档案,平均每年接待利用档案资料者1300万人次,利用档案资料3600万卷(件、册)次。各档案馆每日接待用户人数众多且具有不确定性,灾时组织避难避险的难度很大。在馆库设计时,应考虑合理的紧急通道和避难空间,保证在灾难突然来临时有足够的疏散空间和抢救档案的“绿色通道”。

提高档案建筑抗震性能的策略和方法

科学选址,避开地震断裂带

科学选址是档案馆库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汶川地震后,根据当地地质、地形条件,编制了灾区恢复重建规划。将抗震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区域划为适宜重建区;反之,则需重新选址,异地建设。原北川县城被夹在两座松动的大山中间,且位于河流拐弯湍急之处,除地震之外,也极易发生其他灾害,震后迁到新址。档案馆建设应以避险防灾作为选址的基本原则之一,选址前必须先做地质灾害评估,选择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区,避开地震断裂带、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和严重液化地带以及次生灾害易发地区,避免遭受地震的直接冲击。总之,从选址开始,就要使新建的档案馆库立于安全之地。

严把质量关,确保建筑抗震功能

地震造成的损失与建筑的垮塌程度有直接关系。地震发生时,在相同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区域范围内,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及质量决定着建筑物的受损程度。唐山曾经是建筑不设防的城市,在1976年的大地震中,全市砖混结构房屋预制板完全脱落,一塌到底,大部分居民惨死在倒塌的瓦砾之下。但在Ⅹ度极震区,有一栋8层尚未竣工的旅馆,由于在施工中对建筑结构进行了加固,震后未发生倒塌,发人深省。所以,档案馆新馆建设应严格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及其他相关的行业标准进行科学设计、独立建设、严格施工,以保证建筑物质量,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需要强调:在建筑结构上,地震烈度达Ⅶ度以上区域的档案馆建筑应提倡钢结构,一般不得使用预制板(空心板);在设防标准上,应满足“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要求,在原抗震设防标准上提高1度设计,以提高抗震能力,确保档案及馆库安全;在档案库房墙体上,要求光洁、平整、不易生尘、坚固耐久,具有隔热、防潮、防尘、防火功能;档案馆室内外建设均应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标识指示系统清晰明确。

以人为本,设置紧急通道和避难空间

目前,我国大部分档案馆建筑只是单纯地从保管档案的角度设计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档案资源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档案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对档案开放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现代档案馆逐渐成为服务公众的重要场所。因此,档案馆在重建或改建时都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考虑馆舍安全“八防”的同时,要考虑地震等突发灾害的防范和救生。遇到地震时,一般最优先的选择就是冲出房屋。但是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无法做到这一点,逃生过程中容易发生慌乱,甚至出现跳楼求生、互相踩踏等不必要的伤亡。所以,最好的避震措施是先躲避在屋内相对安全地带,如墙角、室内支撑物的三角区等,等地震过后迅速冲出屋外。如果地震时立即往外跑,很容易被空中掉落的砖块、重物砸中出现伤亡。唐山地震后,通过对采取了避震措施的258人的调查表明,有188人避震成功,安全脱险。汶川大地震中,紧邻重灾区北川的安县桑枣中学在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教学楼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人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这一成功的避震行为固然与桑枣中学平时的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习有关,但足够逃生的紧急通道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最短的时间内跑出馆舍是减少余震、火灾等次生灾害危害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所以,馆内避难应急逃生道路设计应路程较短,能直线通往避难场所。一个楼层最少设两个楼梯,一旦其中一个被破坏,可从另一个楼梯逃生。紧急避难场所是地震发生时供人们临时避难的安全场所,可以是楼前开放空间(小广场、空地、露天停车场等),也可以是安全的馆舍建筑。例如,汶川地震后,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走廊被用作避难场所。

完善配套设施,选用具有抗震防护功能的档案装具

根据《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及《党政机关办公用

房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档案馆房屋建筑由档案库房、对外服务用房、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办公室用房等主要功能用房和附属用房及建筑设备5部分组成。各类档案用房要按照功能区分原则,力求达到功能合理,流程便捷。档案库房应集中布置,自成一区,并设两个独立的出入口,且不宜采用串通或套间的布置方式,其他用房之间的通道也不得穿越库区。在档案设施的配备上也应考虑其安全性能,选用具有抗震防护功能的档案柜架装具。地震案例表明,封闭式、轨道式的密集架不仅可以增加档案存放空间,还可以在地震发生时缓解甚至抵消地震的水平振动速度,起到减震防震的作用。此外,战备柜有利于应急状态下,档案资料安全快速的转移。

修复、加固既有档案馆建筑

随着地震灾害经验教训的不断积累和抗震经验的不断丰富,各国档案馆抗震设计标准不断吸收新的设计思想,完善设计结构,采用最新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使得新的设计标准更完善、更实用、更贴近国情和馆情。目前,原有的档案馆建筑是按照原来的抗震设计标准建造的,各种构件不可避免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老化,致使抗震性能不断降低。各级档案馆应牢固树立“未雨绸缪,未震先防”的意识,对现有档案馆建筑进行防震诊断,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馆舍建筑的抗震能力。这方面有很多的成功的案例,如唐山地震前,根据当时的地震中长期预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曾经对部分建筑实施了抗震加固,减轻了地震造成的损害;云南丽江地区经过抗震加固的房屋,遭受了1996年7.0级地震后,仍然完好无损。

结束语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之一。近几十年来,先后发生的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等严重的地震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灾区的档案也遭受严重的破坏和威胁。惨痛的教训警示我们,必须切实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档案馆库建设上做到未雨绸缪、先行谋划,在地址勘察、行政审批、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进行,提高档案部门抗御突发性灾害的能力,尽可能把自然灾害对档案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规范〉地方标准》颁布实施

由北京市地震局制定的《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已于2013年12月20日通过北京市质监局审查,将于2014年4月1日起实施。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避险的基础设施之一,是民众灾时疏散避险、灾后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的重要保障,是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首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标准,标准编制以保障民众安全,提高场所运行效率,服务灾后民众安置工作为出发点,按照灾前、灾时、灾后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日常运行管理、场所启用、场所运行服务管理、场所运行结束等工作内容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标准的出台,对于规范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行和管理,最大程度的发挥功能,保障民众的疏散安置工作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董赟)

猜你喜欢

场所档案馆抗震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古建抗震有绝招
远离不良场所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恋爱场所的变化
他成了抗震抢险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