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熊耳山地震遗址保护的思考

2014-02-20山东省枣庄市地震监测中心站宋磊

城市与减灾 2014年2期
关键词:减灾遗址旅游

山东省枣庄市地震监测中心站 宋磊

山东熊耳山地震遗址保护的思考

Protection and thinking on earthquake relics of Xiongershan Mountain

山东省枣庄市地震监测中心站 宋磊

熊耳山概况

熊耳山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距离枣庄市区约25千米,海拔483米,东西绵延6千米,南北宽2千米,呈东西走向,因其像一只大白熊,头东尾西地横卧着,主峰远看像扇张开的熊耳朵,故得名为熊耳山。熊耳山是我国罕见的崮形山体岩溶地质地貌,也是一处郯城大地震崩塌开裂地震遗址区。

据考证,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了历史罕见的8.5级特大地震,是有史以来我国东部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这次特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到Ⅻ度,引起大面积地表变形、山河改观、地裂喷沙涌水和山崩地陷等现象,人员伤亡惨重。在清康熙时期的《峄县志》中就有“地大震,地陷裂,山崩,城垣尽堕,民居倾覆无算”的记载。熊耳山距郯城大震宏观震中仅80千米,地震造成熊耳山部分山体崩塌,山顶岩石开裂,形成了罕见的崩塌开裂地震遗址景观。2002年12月,熊耳山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12月,熊耳山地震遗址被中国地震局列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命名为“枣庄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是我国现有的5个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之一,具有极高的地震考古、地质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地震遗址景观介绍

地震遗址是由强烈地震造成地面和山河改观等地貌变化,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熊耳山不仅具有鲁南独特的地质地貌,更是拥有大大小小几十处崩塌开裂地震灾害遗址,可谓是“山东仅有、全国罕见”。下面介绍几处较为典型的地震灾害遗址景观。

(1)双龙大裂谷。熊耳山双龙大裂谷的发现,揭开了郯城特大地震造成山崩地裂现象的神秘面纱。它是由两条“V”字型裂谷组成,分别呈东西和南北走向,两谷斜插相连、错落有致,俯看又似两条播云撒雨的蛟龙,故称之为“双龙大裂谷”。裂谷全长1000余米,深30~80米不等,最宽处15米,最窄处仅不足1米,深邃陡峭,悬如天梯,据《峄县志·山川》记载:“周围岩石削立数百丈,唯一鸟道可上”,可见其惊险无比。作为我国唯一的一条地震大裂谷,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地质考古价值和地震科研价值。

(2)龙抓崖。地震引起的山体崩塌,造成漫山遍野散落着奇形怪状的巨石,面积达3000平方米。这些巨石大则重千吨,小则几十吨,石石相叠、错落有致、形态各异,仿佛刚从山顶滚落而下,远看犹如正在下泄的洪水一般,这便是“龙抓崖”。龙抓崖位于熊耳山西麓,能非常直观地展现地震时山崩地裂、地动山摇的一幕,是典型的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

(3)玉女峰。熊耳山南壁有一座高耸山峰,遥望恰似一位长发淑女,翘首顾盼,似在期待远方情人的归来,故名“玉女峰”。峰体傲然兀立,岩壁一侧开裂,裂缝甚大,摇摇欲坠,是潜在的崩塌易发区,具有一定的地震地质研究价值。

(4)石碾槽。石碾是自古以来该地山区村民碾压粮食的基本生活工具。据考证郯城大地震前,熊耳山脚下有一个仅5、6户人家的小山村,名曰“毛宅村”。地震发生时,整个村子被巨石掩埋,仅一外出的货郎幸免于难。而在山脚下乱石堆中,有一个半露的石碾槽,槽沟光滑,深约10厘米。这个石碾槽的发现,是对当时地震地质灾害的一个有力印证。

地震遗址存在的问题

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是目前中国东部地区唯一保留完整的地震遗址,郯城大地震造成了熊耳山崮形山体开裂和崩塌,在300多年后的今天仍清晰可见,十分难得。然而,近年来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令人十分痛惜。总结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性破坏。由于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为自然遗址,经过数百年的岁月侵蚀,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部分山体自然风化严重,大型岩石、土层被逐渐侵蚀,大有摇摇欲坠之感,存在自然崩塌破坏的风险。

(2)旅游性破坏。自2002年熊耳山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后,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来熊耳山观赏的游客数量也随之增加,这一方面对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有益处,但与此同时,旅游性破坏的问题也不能被忽视。据媒体报道,出于保护游客安全和遗址景观考虑,当地管理部门特意悬挂了“禁止攀爬”的字

样,但仍有很多游客无视提醒,攀爬巨石、石窟照相,甚至还在石壁上乱刻乱画,许多石壁不幸成了“留言板”和“签名墙”,还有游客在景区乱扔垃圾,甚至将垃圾故意扔进石壁洞内深处,不仅给清洁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对整个地震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

(3)“建设性”破坏。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地震遗址区和旅游观光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诸如开垦农田、搭建房屋及配套设施设置等人为建设,难免会造成“建设侵占”遗址的现象,影响了遗址风貌的整体性和天然性。

地震遗址保护的意义

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地震遗址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对重要遗址进行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自发现以来,其为地震科研、防灾教育以及当地经济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加强对它的科学保护,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研究意义。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是全国发现最早可与地震史相互印证的特大山裂山崩遗址。做好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保护工作,一是对郯城特大地震的考古研究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对郯城8.5级古地震的研究,能够更加科学地分析郯庐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和复发周期,做好长期预报研判工作,为政府制定减灾和经济发展规划服务。二是对系统研究华北地区新构造运动有重要价值。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断层的垂直差异,水平运动的大小和断层分布与地震的关系等提供了难得的实地资料,也为在此基础上,进而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分布规律和治理对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2)宣传教育意义。熊耳山是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的最佳场所。2003年,熊耳山景区内建设开放了山东省首家地质博物馆“熊耳山地质博物馆”,系统介绍了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和地质环境的演变过程,展示了一大批区内最具典型代表和科考价值的矿石标本。2005年,枣庄市地震局在熊耳山脚下建设了“中国熊耳山地震科普馆”,该馆采用地震知识展板、监测设备展示、4D动感体验以及多媒体感知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向游客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每年接待参观者2万人次以上,被中国地震局认定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熊耳山地震遗址为参观者提供了了解地震灾害、地质演变的实物标本,能够切实有效提高人们对地震、地质科普知识兴趣,是最为稳固的宣传阵地。

(3)旅游发展意义。2012年,熊耳山景区成功荣膺为国家4A级风景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这时,做好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能够更好的提高旅游品牌质量,加强旅游文化的科学内涵,为进一步的发掘景区潜力提供了根本保证,对推动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地震遗址保护面临的机遇

遗址保护的目标是保护、保存、展示和遗留于后代。许多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地震遗址保护工作,美国、日本等国都已设立地震遗址保护站、遗址公园和地震博物馆。而我国,以往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资金、管理等问题,这方面工作有许多欠缺和不足。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教水平的提高,包括熊耳山在内的地震遗址保护工作面临着很好的机遇。

首先,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受到更加重视。自2008年“5·12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将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旨在推动各级政府从资金、管理上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继而“爱屋及乌”对地震遗址保护工作倍加重视,国家财政大力投入汶川地震后的北川县城遗址保护工作就是最好的说明。

其次,地震遗址的功能开发受到更加重视。从理论上讲,所有遗迹遗址保护的出发点与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

越来越愿意从扶持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支持和开发地震遗址保护区,使其成为集科普、旅游价值于一体的功能区,获取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第三,地震遗址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对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给予了法律规定,对于破坏地震遗址行为明确了法律责任。山东省制定的《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中也对加强地震遗址遗迹保护作了明确说明。此外,地震遗址具备旅游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013年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也将旅游资源的保护纳入其中。

遗址保护的建议

2012年6月,中国地震局修济刚副局长来山东调研防震减灾工作,在参观熊耳山时,对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提出了重点要求。2013年,山亭区政府协同枣庄市地震局开始启动熊耳山地震遗址保护工作。地震遗址的保护对于枣庄市尚属首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为做好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的保护,笔者综合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熊耳山实际情况,提出了遗址保护的建议。

(1)保护原则

真实性原则:地震遗址的作用首先在于还原和再现历史,因此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保护,要以保护自然遗产的真实性为原则,把遗址还原作为核心,坚持物质原貌、形态不变,对地震效应导致的一些地貌形态变化做适当留存,减少人工修饰。

整体性原则:在保护规划的制定中,要在坚持遗迹真实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地制宜,做到保护和利用有机统一,消除遗址保护与发展旅游之间的矛盾。

科学性原则:对遗址保护方法要经过科学分析和论证,对遗址修缮和复原工程所使用的材料要有充分依据,在注重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的基础上,降低或避免对于遗址造成的二次破坏。

实用性原则:地震遗址保护工作要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和景区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结合,切实增强地震遗址的实用性,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2)保护措施

明确职能,形成工作总体合力。地震遗址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地震、文化、旅游、科技、国土、建设、执法、环保等多个部门。遗址保护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明确管理主体和保护单位职责,形成工作总体合力,统一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探索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的模式,完善监管机制和经营机制,加强依法管理。

科学规划,合理划分遗址保护区。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为山体开裂坍塌造成,在遗址保护工作中,需要对遗址区域进行科学鉴定,合理划分出保护区域,并设立保护标识,针对各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如区域范围过大,也可以划分成若干子区,编号以便于有效管理。景区和周边的建设应避开保护区域,严禁在保护范围内搞商业开发、乱搭乱建、农田开垦等破坏行为。

强化管理,构建广泛的群众保护模式。建议在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保护区,建立安全可靠的群众巡查联保机制,广泛招募群众志愿者,联合环卫部门、公安部门,对保护区内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以及其他破坏行为进行有效遏制。同时,成立专职的熊耳山地震遗址保护机构,专门负责查处遗址保护区内的违法破坏事件,强化对地震遗址保护工作。

研究论证,对受损遗迹进行技术修缮。建议组织专业人员对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受损情况进行分析论证,并采用科学的维修方法,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对风化严重的石壁、墙体等采取补修、补砌等加固措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妥善保护遗迹的历史面貌。同时对于未出现破坏的遗迹,也要分析其潜在不利影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

加强宣传,增强公众的遗址保护意识。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的保护应同宣教工作紧密结合,增设科普宣传和教育设施,并将地震科普馆和地质博物馆纳入到保护工作范畴。通过打造地震、地质精品教育平台,加强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的科普内涵,让社会公众真正认识到地震遗址的珍贵价值和重要作用,激发出人们保护地震遗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源头上消除人为破坏,起到遗址保护的长效作用。

结束语

地震遗址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现存地震遗址的保护,不仅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的尊重,也符合民众心理的需要,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必然要求,对世人追忆历史、开展地震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熊耳山崩塌开裂地震遗址的保护不是一个简单的、短期的建设行为,而是一项高层次、长久性的科学文化行动,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和坚持。笔者希望此文能唤起世人对它更多的关注,让郯城大地震的印记永传于世,从而更好地实现地震遗址的长远价值。

猜你喜欢

减灾遗址旅游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辽上京遗址
旅游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