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房中药饮片处方用药的临床分析
2014-02-20丁晓燕江苏省睢宁县庆安镇卫生院221246
丁晓燕 江苏省睢宁县庆安镇卫生院 221246
中药饮片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将中药材加工炮制后所得的药品,其成品包括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原形药材饮品及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再经切制、炮制的饮品,可直接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1]。为了解我院中药饮片的使用情况,确保用药安全,笔者对我院2009年5月-2012年10月中药房中药饮片处方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10月我院中药房中药饮片处方信息,在所有中药饮片处方中随机抽取300张,处方涵盖了我院的各个科室,开处方者分别为初、中、高等不同级别的医师,使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1.2 方法 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等对中药饮片的临床用药情况、各科室处方分布情况、单张处方出现的药味数、药品使用总量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2]。全部信息以Excel形式导出,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药饮片的临床用药情况 对随机抽取的300张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统计出的392种中药饮片中,排在前5位的中药饮片分别为当归、茯苓、白术、枳壳、柴胡,具体使用频率见表1。
表1 中药饮片的临床用药情况
2.2 中药饮片处方各科室分布情况 对随机抽取的300张中药处方进行分析,使用中药饮片较多的临床科室依次为:中医科115张,占38.33%;大内科89张,占29.67%;肿瘤科45张,占15.00%;儿科23张,占7.67%;妇科8张,占2.67%;其他科室20张,占6.67%。
2.3 单张处方出现的药味数情况分析 随机抽出的300张中药处方中,平均每个处方药味数为16.2味。其中,16~20味的有101张,占33.67%;11~15味有79张,占26.33%;6~10味的有48张,占16.00%;2~5味的有43张,占14.33%;<2味的有29张,占9.67%。
2.4 处方药品使用总剂量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处方总剂量分布于350~399g的处方数为18张,占6.00%;300~349g的处方数为52张,占17.33%;250~299g的处方数为99张,占33.00%;200~249g的处方数为72张,占24.00%;150~199g的处方数为37张,占12.30%;100~149g的处方数为16张,占5.33%;<100g的处方数为3张,占1.00%;>400g的处方数为3张,占1.00%。
3 讨论
中药饮片体现了中医临床治疗的辨证及整体思想,作为中医用药的精华而被临床推崇。做好辨证施治的关键就是严格把握好中药处方的剂量,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以保证临床用药质量。本文结果中,通过分析随机抽出的300张中药处方,统计出392种中药饮片,使用率排在前5位的中药饮片分别为当归、茯苓、白术、枳壳、柴胡,以虚补类药物为主,与其他中药饮片合用,起到补虚扶弱、补阴扶阳的功效;中医科及大内科是临床使用中药饮片较多的科室,因中药起效慢的特点,临床一般多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治疗效果显著,与相关报道结果相一致[3]。通过统计分析,使用中药饮片存在着单张处方用药药味数偏多,每个处方药味数平均达16.2味,且使用总剂量普遍偏大,这不仅没有使中药得到合理利用,更会对患者机体产生不良反应,影响临床用药安全,而使我国中医学水平大打折扣。有研究称,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用量越大,疗效越强;但当体内血药浓度超过最大有效限度时,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越大,且超剂量范围用药与不良反应程度呈正相关。这就提示我们,必须严格规范中药房中药饮片的管理工作,控制中药饮片的使用剂量。临床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需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考虑到其个体差异性及超剂量可能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做到辨证施治。
综上所述,随着中药饮片使用范围的扩大,必须按照药典中的规定对处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严格把关,保证临床医生开具的每一张处方、每一味中药符合患者的疾病治疗需要,做到不浪费、无冲突,尽量减少使用中药带来的毒副作用,确保中药饮片使用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1] 王乐义,王次霞.1 200张中药饮片处方调查与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2(24):30-31.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3] 冯瑞敏.中药饮片处方用药的临床探讨〔J〕.光明中医,2012,27(12):2572-2574.
[4] 丘星安.中药饮片处方调剂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其防范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6):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