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探讨
2014-02-20郭忠良河南省尉氏县人民医院内科455000
郭忠良 河南省尉氏县人民医院内科 455000
近年来,由于影像学B超、CT和MRI等的广泛应用及现代医学的发展,肝硬化的治疗疗效也不断提高。但目前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并且成为新的焦点[1]。我院消化内科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诊治了肝硬化患者198例,其中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49例,并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探讨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特点。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消化内科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诊治了肝硬化患者198例,所有肝硬化病例均符合我国新制定的肝硬化诊断标准。其中男108例,女90例;年龄21~89岁,平均年龄(49.9±12.6)岁;按肝硬化病因分:乙型肝炎124例,丙型肝炎20例,酒精性45例,其他原因9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49例,胆囊结石均经过腹部超声及CT检测明确,其中男38例,女11例;按肝硬化病因分:乙型肝炎19例,丙型肝炎3例,酒精性26例,其他原因1例。
1.2 方法 将198例肝硬化患者根据肝硬化不同病因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同时按照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B级、C级3组,比较3组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病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病因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发病率比较 酒精性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其他原因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发病率分别为57.8%、15.0%、15.3%、11.1%,不同病因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病因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发病率比较
2.2 肝硬化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比较 B级发病率最高为22.4%,依次为C级16.4%,A级7.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肝功能损害不同程度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原因有多种,考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肝硬化失代偿期胆囊静脉在门静脉高压作用下引起继发性扩张,胆囊黏膜出现充血、水肿及增厚,胆囊顺应性降低,胆囊动力减弱或发生障碍,胆囊内容易形成结石,且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细菌移入胆囊容易致胆道感染[2]。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时促使胆汁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三系细胞减少,胆囊壁缺血、缺氧,胆囊动力减弱或障碍,未结合胆红素与胆汁中钙结合成为胆色素结石。肝脏灭活雌激素、胰高血糖素及血管活性物质等能力降低,使它们在血中浓度升高,作用于胆囊平滑肌,使胆囊平滑肌松弛并引起胆囊扩张,胆汁沉积,从而形成胆囊结石[3]。
根据以上结果对比不难得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较高,酒精性肝硬化及B级肝功能损害的合并胆囊结石
[1] 黄名威,唐乾利,赫军,等.慢性肝损伤与胆结石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6):876-878.
[2] 闻颖,崔巍,刘沛.肝硬化患者好发胆结石的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1A):1986-1987.
[3] 樊海英,陈建荣.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征〔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23(5):382-383.
[4] 包明稳,李汉英.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64-65.
[5] 陈中,倪家连,刘鲁岳,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处理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2):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