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2014-02-20徐恒旭
赵 辉,纳 强,柏 涛,徐恒旭
(玉溪市人民医院 骨外Ⅰ科,云南 玉溪 653100)
脊柱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创伤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几乎90%的脊柱骨折发生在胸腰段,其中涉及患者椎体三柱损伤的爆裂骨折占胸腰段损伤的10%~20%[1]。如未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可继发后凸畸形,甚至瘫痪。临床上治疗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手术方式常采用单纯前路手术直接减压、单纯后路减压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三种[2-4]。现对我科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5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中长期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分析我科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56例脊柱胸腰段单节段骨折伴神经功能障碍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0例,年龄18~57岁,平均(37.2±5.8)岁,均为重度胸腰段(T10-L2)爆裂骨折,以前中柱严重粉碎塌陷、椎管占位50%以上伴有脱位、关节突绞索或后侧韧带复合结构损伤。其中T105例,T119例,T1220例,L117例,L25例。造成骨折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4例,车祸伤19例,重物砸伤10例,运动损伤3例。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情况:A级3例,B级8例,C级16例,D级20例,E级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X片,CT平扫+骨三维成像以及MRI检查。排外病理性骨折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均在入院后1周左右行手术治疗,对腹腔脏器有损伤者待腹部情况平稳后行手术。
二、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全麻,待麻醉成功后,患者右侧卧位,调整衬垫,便于手术入路。根据肋骨定位损伤节段,在肋骨上做手术切口,用电刀骨膜下剥离肋骨上的组织。提起肋骨周围的骨膜和肋骨下缘的血管神经组织。部分切除肋骨组织,扩大脊柱手术入路。经腹膜后入路进入,尽量保持腹膜的完整性进入腹膜后间隙,直接解剖髂腰肌。从髂腰肌前缘沿脊柱提起髂腰肌,注意避免损伤生殖股神经和输尿管。C臂透视定位,确认伤椎。切除大部分椎间盘和椎间盘上下方的节段损伤组织,保留前方部分椎间盘和前纵韧带。保护主动脉免受锐器损伤。利用切除椎间盘的椎间隙,切除椎体中部,保留前纵韧带和椎体前方。用骨刀切除椎体后方骨质,将切除的肋骨和椎体骨保留作为移植骨材料。在切除骨组织时确保病人体位无变化,并防止切入椎管。在椎体中间切除凹槽后,逐步打磨取出椎体后缘骨质直到椎弓根内侧壁水平,以获得彻底减压。手术中注意对完好椎体终板的保护,仔细清除终板上的软骨和软组织,沿脊柱前缘进行加压矫正后凸,测量矫正节段骨缺损长度,用撑开器撑开椎体前方,注意不能损伤终板。截取适当长度的髂骨植骨块置入,矫正后凸畸形。选取适当长度的钢板,根据内固定材料和椎体横向长度选择适当长度的螺钉固定于相邻阶段椎体上。拧入螺钉需平行于终板。固定完毕,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充分止血关闭切口。根据需要放置引流或胸腔引流。
三、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48h,糖皮质激素及脱水剂72h,注意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同时行术后镇痛、预防褥疮、康复锻炼。对于未经胸腔手术者,术后第2d拔除负压引流管;经胸腔手术者,术后3~5d复查床旁胸片,根据胸腔引流量及胸片情况决定具体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拔管后复查胸腰段正侧位X片。术后绝对卧床4周后,双下肢肌力恢复良好者可佩戴支具下地行走,支具佩戴3~6月。肌力恢复不佳者可佩戴支具适当坐立及借助轮椅活动。支具佩戴3~6月。期间结合康复理疗、高压氧等治疗恢复神经功能。嘱患者口服甲钴胺至少1年。
四、随访及评价 本组56例患者除1例于术后2月死于肺部感染外,其余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48月,平均33月。于术后3、6、12、18、24、36、48月随访并拍摄X线片以及CT,以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椎体高度及Cobb角情况为评价指标。
五、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椎体高度及Cobb角差异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130~200min,平均(165.75±12.96)min;术中出血量为300~800ml,平均(450.52±65.88)ml,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气胸等并发症,均一期拆除手术缝线。有6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其中1例于术后2月死亡,余5例均治愈。死亡率1.8%。
二、术后随访情况 除1例患者术后2月死亡外,所有患者均或随访6月,随访时间为6~48月,平均36月。于术后3、6、12、18、24、36、48月随访并拍摄X线片以及CT,以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椎体高度及Cobb角情况为评价指标。所有随访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
1.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情况见表1。
有1例患者于术后2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余55例患者均获随访6月。6月时E级所占百分比与术前E级所占百分比有差异(P<0.05)。自术后1年开始有患者失访:术后12月时5个级别分别失访1例;18月时失访A级1例,B级2例,C级3例;24月时失访B,C级各1例,D级2例;36月时失访C级1例,D,E级个3例;至末次随访时又再失访D级2例,C,E级各1例。最后有29例患者获得48月随访。该29例末次随访时E级百分比与术前E级百分比差异显著(P<0.001)。
2.椎体高度及Cobb角情况见表2。
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情况:术前与术后1周内差异显著(P<0.001);术后48月与术后1周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月与术前差异显著(P<0.001)。
Cobb角情况:术前与术后1周内差异显著(P<0.001);术后48月与术后1周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月与术前差异显著(P<0.001)。
讨 论 脊柱胸腰段是连接胸椎后突和腰椎前突的重要节段,是关节突关节面从冠状面转换为矢状面,也是相对固定的胸椎和相对活动的腰椎的重要连接部位,作为“移行部位”,故极易发生骨折[5]。在骨折基础上合并椎体前后或侧方移位。脊柱胸腰段骨折常是高能量创伤的结果,经常合并有神经及内脏损伤,椎体及其附件骨折后骨折碎片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等侵入椎管,缩小椎管的官腔,从而压迫脊髓和马尾神经,造成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下肢瘫痪,大大威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关键还在于及时的诊断及治疗。
对脊髓损伤患者早期首选的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6],通过手术解除骨折部位的神经压迫、恢复椎体正常高度、通过内固定物及植骨稳定脊柱,为骨融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稳定的环境及条件,从而起到减轻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通过椎管占位程度、后方韧带复合结构损伤程度、神经功能状态,可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7]。主要手术入路有单纯前入路、单纯后入路及前后路联合入路3种。前入路手术减压直接方便,直接固定并矫正患者骨折部位的脊柱畸形,可在直视的状态下进行彻底减压,能够较好地使创伤脊柱的负重功能恢复,有利于椎体融合和椎体顺序复位,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脊柱功能,且术后的固定效果牢靠、稳定。
表1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情况
表2 椎体高度及Cobb角情况
本组56例病例中,统计结果显示该术式疗效显著,对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治疗前、后的椎体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良好,术后4年无内固定松动、滑脱、断裂出现。且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一定恢复,每个Frankel级别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4年Frankel E级所占百分比与术前Frankel E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显著。表明该手术入路对患者内固定稳定、椎体高度恢复、稳定神经功能疗效肯定。在随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双下肢功能较好者,依从性相对较强;双下肢功能不佳者,依从性相对较差。失访的患者均属于依从性差的群体。虽然每次随访时都有患者的Frankel分级较上次随访时好转,但失访人群影响了其他几个级别的数据,所以我们分析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时只分析了Frankel E级的患者。
在手术适应证方面,我们严格遵守以下标准:⑴在侧位X线片上有超过50%的椎体高度丧失;⑵在侧位X线片有超过20°的后凸畸形;⑶在CT片上有超过50%的椎管侵犯,椎管残腔<50%。⑷MRI提示后部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严重不稳定者[8-10]。
综上所述,脊柱外科手术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彻底的减压,尽可能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前路减压钉棒内固定术对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柱损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该方法可明显的解除患者脊髓的前方压迫,更有利于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有利于保证患者植骨融合,能较好恢复脊髓功能。但该手术因为对患者的损伤较大、且操作复杂和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较长和出血量大,其难点集中在前路减压、植骨、处理节段血管、固定以及缝合等环节,对这几个环节的治疗不当极易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它对治疗医师在技术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选择手术入路时,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安排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这样才能尽可能快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减少痛苦。
[1]LINB,CHENZW,GUOZM,et al.Anterior approach versus posterior approach with subtotal corpectomy,decompression,and reconstruction of s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aprospective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JSpinal Disord Tech,2011,[Epub ahead of print].
[2]赵凯,黄悦,张剑,等.胸腔镜下胸腰段疾病的前路手术及内固定[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8):491-493.
[3]YANGBP,ONDRA SL,CHENLA,et al.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of thoracic and lumbar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for fixed sagittal imbalance[J].JNeumsurg Spine,2006,5(1):9-17.
[4]BERVENSH,DEVIRENV,SMITH JA,et al.Management of fixed sagittal plane deformity:outcome of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urgery[J].Spine,2003,28(15):1710-1716.
[5]MARKMILLERM.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for palliation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due to malignancy procedure indications,limitations and results out of 5 years[J].Bone,2011,48(2):259-260.
[6]郭晓辉,刘兰泽,逯强,等.后路三柱重建技术在严重胸腰段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1):1035-1037.
[7]PIZONESJ,IZQUIERDOE,ALVAREZP,et al.Impact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n decision making for thoracolumbar traumatic fractu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Eur Spine J,2011,20(Suppl 3):390-396.
[8]DANISA OA,SHAFFREY CI,JANEJA,et al.Surgical approches for the correction of unstable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reatment outcomes[J].JNeurosurg,1995,83(6):997-983.
[9]HITCHONPW,TORNERJC,HADDADSF,et al.Management options in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J].Surg Neurol,1998,49(6):619-626.
[10]TEZERM,ERTURERRE,OZTURK C,et al.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thoracolumbar spine[J].Int Orthop,2005,29(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