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如何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014-02-19刘江波
刘江波
高职院校作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一类特殊院校,其教育教学工作的定位及组织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部分院校过分强调教学的功利性、实用性,导致任课教师只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而不注重师德修养的提升,课堂上更是只管教 “做事”,不管教 “做人”,可以想象,如果教出的学生“技高德低”的话,是很难真正满足就业岗位对人才综合性素质要求的。这不仅影响学生了的就业,更会阻碍院校的发展。从长远看,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工作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贵在落实!
1.高职院校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贵在特殊化
高职院校往往带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这就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能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师德要求,而要特殊化,即师德修养中要加入所面向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以铁路类院校为例,教师应对铁路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内化到师德当中,在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言传身教将铁路行业的爱岗敬业、忠于人民、遵章守纪、注重质量、安全第一、尊客爱货、服务热情、团结协作、服务大局等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并注重学生相关素质的培养,让同学们明白“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第一宗旨是师德修养特殊化的鲜明事例,如果这些特殊的行业道德都不能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如何能要求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有很好的体现?
2.高职院校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贵在专业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技术类专业出身。很多教师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当中对师德修养方面的相关理论更是所知甚少。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不懂得如何去更加专业地去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认为只要按照社会公德的标准去提升个人修养就能达到提升师德的要求。那么教师作为一类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他的道德要求其实是更专业、更深刻的,教师法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师德修养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2]。职院校一定要聘请专业人员指导教职工学习师德修养相关理论,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指出“明路”,让我们的师德提升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事可做,做出成绩,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高职院校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贵在多元化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并无定法,贵在得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来开展相关工作。首先要成立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构并拨付专项资金,通过定期举行师德专题讲座、研讨、学习、实践等活动,组织好、开展好师德修养提升工作。其次要建立教师师德修养的考评机制,将师德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激励教师主动投身到相关活动中去。再次要发挥好青年教师在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主力作用,他们即是师德培养的主要对象,又是各种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可以举办青年教师师德演讲大赛等活动形式,让每一位青年教师都牢固树立不断提升师德修养的理念,并作为自己日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点。最后就是要探索引入学生、家长、企业人员及相关社会力量参与到师德修养提升工作进程中来的新途径,建立健全民主参与、监督及评价机制,开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工作的新局面。
4.高职院校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贵在常态化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常态化。从院校层面看,院校领导不能将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工作看成是“做样子”工程,认为有这个形式就够了,相关工作做得不系统、不正规、不细致,不能建立常态化的有效机制,这样只会使得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无力的口号,喊不响、喊不清、喊不长!只有自上而下的将常态化理念印到心里,落到实处,才能不断加强和巩固师德建设成果。从教师层面看,教师不能将师德修养提升工作看成是应付院校要求的一时之策,更不能认为是部分领导一时头脑发热的举动,要从根本上摆正师德修养工作的位置,并将其作为自己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去加强,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工作的常态化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任务,重点还是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例如制度制定机制、宣传机制、活动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等等,只有多方机制相互联动,才能真正做到常态化。
5.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担负着培养一线劳动人才的重任,他们的师德修养必然要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到工作岗位上就是职业观,这是用人单位选拔员工所必定要看重的方面,因此科学、完善地提升教师师德修养的机制和体系建立工作关系到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到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关系到高职学院的长远发展,必须多措并举,做好相关工作,彻底改变高职院校师德修养提升工作方面的薄弱现状。
【参考文献】
[1]王永平. 铁路职业道德.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07.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杨寂. 高校师德修养与建设[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4]丁向阳. 浅谈如何加强师德建设[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 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