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2014-02-19刘际林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刘际林

[摘要]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联合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16/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105-0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且复发率较高[1],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预防尤为重要。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临床认可。ADP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疗效确切[2]。而阿司匹林是传统的经典抗血小板聚集药,效果稳定。本研究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8例,经头部CT/MRI诊断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心功能不全者;有出血性疾病以及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过敏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治疗,而联合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38~67岁,平均(53.4±5.7)岁。治疗组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40~71岁,平均(54.1±7.4)岁。两组性别、年龄以及凝血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他汀类药物和改善微循环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症状时,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100 mg/d,而联合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100 mg/d,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周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神经功能及体征的变化,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自我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并统计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在用药前以及治疗后均检测两组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以及肝肾功能,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差值进行疗效评价。恶化:差值为负值或恶化;无效: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20%以下;有效: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20%~50%;显效: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90%;治愈: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100%;总有效=治愈+有效+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方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没有出现恶化的现象,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以及肝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表2)。出院随访显示,两组患者均恢复自主生活能力。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7%(22/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16/24),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47,P=0.033)(表3)。

3 讨论

研究表明,血小板释放的血栓素A2引起血管强烈收缩,同时血管内皮细胞会分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前列环素,两者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处于平衡状态。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前列环素的生成会减少,两者之间的平衡会被打破,从而使血栓素A2释放增加,加速血小板聚集[4]。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是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从而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5]。氯吡格雷是非竞争性ADP受体P2Y1阻断剂,它可以与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不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6]。氯吡格雷还能阻断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对于其他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见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从不同方面联合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具有累加效应。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经成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中单用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率为66.7%,但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后,其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3]。有报道显示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会有少数病例出现复发、恶化甚至死亡现象,但本次治疗中,未见复发或恶化病例,这可能与研究中加强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有关,也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可飞,卢宏.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57-58.

[2] 李秀梅,胡大一.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13(1):75-78.

[3] 高秀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药房,2010,12(4):380-382.

[4] 王靓,龙子江,施慧,等.心康注射液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PGI_2/TXA_2平衡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成药,2011,33(4):581-583.

[5] 张剑宇,彭岚,刘冬柏,等.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0(8):1424-1425.

[6] 戴泽龙,陈慧,吴小盈.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细胞色素P450 2C19* 17基因型分布与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风险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6):647-65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编辑:魏玉坡)endprint

[摘要]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联合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16/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105-0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且复发率较高[1],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预防尤为重要。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临床认可。ADP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疗效确切[2]。而阿司匹林是传统的经典抗血小板聚集药,效果稳定。本研究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8例,经头部CT/MRI诊断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心功能不全者;有出血性疾病以及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过敏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治疗,而联合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38~67岁,平均(53.4±5.7)岁。治疗组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40~71岁,平均(54.1±7.4)岁。两组性别、年龄以及凝血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他汀类药物和改善微循环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症状时,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100 mg/d,而联合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100 mg/d,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周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神经功能及体征的变化,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自我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并统计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在用药前以及治疗后均检测两组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以及肝肾功能,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差值进行疗效评价。恶化:差值为负值或恶化;无效: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20%以下;有效: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20%~50%;显效: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90%;治愈: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100%;总有效=治愈+有效+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方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没有出现恶化的现象,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以及肝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表2)。出院随访显示,两组患者均恢复自主生活能力。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7%(22/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16/24),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47,P=0.033)(表3)。

3 讨论

研究表明,血小板释放的血栓素A2引起血管强烈收缩,同时血管内皮细胞会分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前列环素,两者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处于平衡状态。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前列环素的生成会减少,两者之间的平衡会被打破,从而使血栓素A2释放增加,加速血小板聚集[4]。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是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从而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5]。氯吡格雷是非竞争性ADP受体P2Y1阻断剂,它可以与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不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6]。氯吡格雷还能阻断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对于其他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见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从不同方面联合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具有累加效应。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经成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中单用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率为66.7%,但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后,其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3]。有报道显示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会有少数病例出现复发、恶化甚至死亡现象,但本次治疗中,未见复发或恶化病例,这可能与研究中加强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有关,也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可飞,卢宏.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57-58.

[2] 李秀梅,胡大一.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13(1):75-78.

[3] 高秀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药房,2010,12(4):380-382.

[4] 王靓,龙子江,施慧,等.心康注射液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PGI_2/TXA_2平衡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成药,2011,33(4):581-583.

[5] 张剑宇,彭岚,刘冬柏,等.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0(8):1424-1425.

[6] 戴泽龙,陈慧,吴小盈.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细胞色素P450 2C19* 17基因型分布与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风险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6):647-65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编辑:魏玉坡)endprint

[摘要]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联合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16/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105-0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且复发率较高[1],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预防尤为重要。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临床认可。ADP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疗效确切[2]。而阿司匹林是传统的经典抗血小板聚集药,效果稳定。本研究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8例,经头部CT/MRI诊断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心功能不全者;有出血性疾病以及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过敏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治疗,而联合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38~67岁,平均(53.4±5.7)岁。治疗组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40~71岁,平均(54.1±7.4)岁。两组性别、年龄以及凝血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他汀类药物和改善微循环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症状时,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100 mg/d,而联合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100 mg/d,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周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神经功能及体征的变化,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自我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并统计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在用药前以及治疗后均检测两组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以及肝肾功能,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差值进行疗效评价。恶化:差值为负值或恶化;无效: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20%以下;有效: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20%~50%;显效: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90%;治愈:差值占治疗前评分的~100%;总有效=治愈+有效+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方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没有出现恶化的现象,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以及肝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表2)。出院随访显示,两组患者均恢复自主生活能力。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7%(22/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16/24),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47,P=0.033)(表3)。

3 讨论

研究表明,血小板释放的血栓素A2引起血管强烈收缩,同时血管内皮细胞会分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前列环素,两者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处于平衡状态。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前列环素的生成会减少,两者之间的平衡会被打破,从而使血栓素A2释放增加,加速血小板聚集[4]。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是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从而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5]。氯吡格雷是非竞争性ADP受体P2Y1阻断剂,它可以与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不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6]。氯吡格雷还能阻断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对于其他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见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从不同方面联合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具有累加效应。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经成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中单用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率为66.7%,但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后,其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3]。有报道显示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会有少数病例出现复发、恶化甚至死亡现象,但本次治疗中,未见复发或恶化病例,这可能与研究中加强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有关,也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可飞,卢宏.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57-58.

[2] 李秀梅,胡大一.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13(1):75-78.

[3] 高秀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药房,2010,12(4):380-382.

[4] 王靓,龙子江,施慧,等.心康注射液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PGI_2/TXA_2平衡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成药,2011,33(4):581-583.

[5] 张剑宇,彭岚,刘冬柏,等.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0(8):1424-1425.

[6] 戴泽龙,陈慧,吴小盈.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细胞色素P450 2C19* 17基因型分布与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风险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6):647-65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编辑:魏玉坡)endprint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45例临床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