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2014-02-19朱锋
朱锋
笔者最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次都感触颇深。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你帮助,让你有自信。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的很多话语都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并深有同感。“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看完了这本书,我脑海里出现了以前的一段经历。
2005年,我接手了一个五年级的班级,班级中有这样一名男同学,高高的个头,粗壮的身体,非常调皮,很爱捣蛋,上课的时候时常会做鬼脸,拉前面同学的衣服,拽女同学的辫子,下课后到处乱蹿,惹是生非,找人打架……同学经常会来打他的小报告,只要你想到的他都能做到,你想不到的他也能做到,让同学、老师头疼不已。批评对于他效果不大,想表扬也无从下手。
一次秋游时,他的表现却让我刮目相看,并找到了教育良方。在秋游的早晨,他兴高采烈地拿来两个话筒,给我和搭班的教师,让我惊讶不已。在爬山的时候,尽管他气喘吁吁,但他一直在我的身边。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让我非常感动,我担心老师爬不动就准备背你。多好的孩子!那天也许是累了的原因,他非常安分,相当守规矩。看到他的样子,我猜想他平时的那些举动是不是与他过剩的精力有关呢?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给他买了一个篮球,要求他下课后就到操场上打球,上课时回教室。每次下课他都很积极,一般都是满头大汗才回来。也许是因为累了,以往的一些举动明显减少。上课他开始能够定神了,作业也慢慢能够做出来了,他受到的表扬也随之多了起来。同学对他的评价也渐渐好了起来。当然,对于他,我倾注了比其他学生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他的变化非常显著,行为改变明显,成绩迅速攀升。
反思本个案的教育,结合学习《给教师的建议》的体验,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对待我们的学生。
一、教师要研究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
教师应注意研究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习惯,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观念与习惯,就是出现了相同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不能简单和单一。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特点,了解学生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上述的个案中,我没有采取批评和惩罚的教育,而是让那名男同学出去打球以宣泄他过剩的能量,批评和惩罚对他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了,因为他已经非常适应这些了,不太在乎了。而且批评和惩罚只能积累更多的怨恨,只能形成恶性循环。当然,不是我们不需要批评和惩罚了,只是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具体方法的选择应该适合学生的具体特点。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进行亲情化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都是有需要的,并且把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从低层次开始的,并逐渐向高层次发展,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可能性。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满足了学生的尊重与爱的需要,学生才容易产生求知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先适当满足学生尊重与爱的需求,抚摸一下学生的头顶、给学生一个关爱的问候等适当的亲昵行为,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悦感,这对学生而言会产生莫大的学习动力,这是一种亲情化的教育。
三、教师要欣赏学生,施行激励性教育
心理学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取得进步。《中国教育报》曾刊出了戴嵩松回忆30多年前受到“一次意外表扬”引发了她一生对自然科学的偏爱。事情是说:上五年级时,她生病住了20多天的医院,病愈回校上课的第一天,恰巧碰上自然课小测验,由于她一堂课也没有上过,自然考不好,只考了50分,晨读课上新来的班主任讲评自然测验情况。戴嵩松同学是在一节课也没有上的情况下参加考试,居然能答对一半,这非常不简单,要提出来给予表扬。同学们也给予热烈的掌声。也就是这次意外的表扬,使她以后对自然科学格外偏爱。因此,教师应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即使是那些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我们也应该抓住一些优点或挖掘一些优点对学生进行欣赏教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激发上进心。有人说欣赏犹如一盏高悬的智慧明灯,不仅照亮学生,也照亮师者。
四、教师要信任学生,奉行宽容性教育
信任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应用真心之犁去耕耘学生心田。若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则两者间缺少平等相待、倾心交流的氛围。在实践中,教师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一瞥饱含爱和信任的眼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会“感光显影”。信任学生,特别是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消除隔膜,化解对立情绪,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我们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加强双向交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建立彼此的默契。
教育学生是我们的工作,但教育也要求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与艺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努力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态度与精神,坚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育、对待学生,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构建一个和谐而高效的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