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自能学习的策略
2014-02-19谢定来
谢定来
自能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立足于“自”,着眼于“能”,自能学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自能学习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的方法和策略。理解自能学习是一种教学思想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思想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即自能学习也是一种在尊重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的具体措施和策略。以措施和策略为媒介,让学生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验证的过程,提高自能学习的水平。
自能学习课堂定位为“先学后导,顺学而导”,培养兴趣,培养习惯,点拨方法,提高能力。其基本环节是:激趣定向—自主学习—点拨引导—巩固拓展。
人在学龄前都会主动学习,模仿成人的各种动作行为,学语言,因此,学习是人的天性之一。而自能学习是一种高级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自能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求,同时自能学习的水平又需要我们进行培养和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实施?下面将谈谈我的想法。
一、前提——培养自能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对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探索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兴趣对于人的活动的作用有下列几种: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促进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
由物质兴趣引向精神兴趣。对个人的物质兴趣必须加以正确指导和适当控制。精神兴趣主要指认识兴趣,如对学习和研究活动的兴趣,在活动指导中,教者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向精神兴趣的转化:培养兴趣的广度。在兴趣的范围上,生与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有学生兴趣广泛,对许多事物和活动都兴致勃勃乐于探求;有学生兴趣比较窄,只在单一的事物与活动中求得满足。一般来说,兴趣愈广泛,知识愈丰富,愈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教师应注重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持久性又叫兴趣的稳定性,指个体对兴趣稳定的程度,在人的一生中兴趣必然会发生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兴趣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有有了稳定的兴趣,才能把自己的爱好持续地进行下去,取得创造性成果;没有稳定的兴趣,朝三暮四,将一事无成。因而教师应创设激发兴趣的氛围——一个民主、舒心、和谐的学习活动氛围,这样能让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础——培养自能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影响着该生的一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是他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自觉地、有规律地、有目的地进行科学的学习,自能学习才能得以实施;同时也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育人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有一定基础或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内容,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自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其次,能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能安排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或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内容一定要安排实践活动。这样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严格要求,就能培养学生的自能学习习惯,这是自能学习得以实现的基础。
三、关键——点拨自能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成学习目的而采取的方法、步骤、手段等,所以自能学习的方法是保证自能学习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学。
1.学会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这句话道出了预习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预习环节,加强学生的预习辅导,是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重要措施。一是在一学段主要教会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学会预习的方法后,逐渐体会出预习的作用。二是在二学段,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体会其作用后,要让预习成为一种学习习惯。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个体特性加以区别对待,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通过情景导入课题后,教师指着课题问:“看着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略有所思,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后,教师选择了其中的“什么是倒数”和“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两个问题,前者让学生去看书解决,后者则由教师提供一系列材料,让学生在观察、计算、比较中自能学习解决。可以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在小学数学活动中,只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而这种意识越强烈,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越富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些探究、猜测的空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逐步得到培养的同时,自能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3.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
在自能学习数学课堂中,在学习的伙伴——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同伴互助、师生互助,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掌握其方法、策略,形成一种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自主的探究,将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提出如果用一个三角形能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问题。由于有前面学习的经验,大多数同学可以把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成一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正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既是自能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因后一种方法对前一种方法而言是发展和高一个层次的创新)。
4.学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措施,也是及时消化知识,加深理解,使知识系统化的一种方法,还是巩固自能学习成果的有效措施:一是课堂及时练习,二是要进行知识拓展,三是课后得到巩固。
四、激励——创新自能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课程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主要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习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价激励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手段。小学生的自能学习水平是比较低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评价,以小学生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充分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把学生自主评价、教师多角度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激励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保障——培养自能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总结出的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算与交流、思考等的能力。它是学习过程中各种具体能力的综合概述,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等等。
学习能力直接决定了人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成功几率。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能学习能力?教师必须善于了解学生,激活自能学习的内驱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掌握自能学习的基本方法;指导监督、促进自能学习的习惯养成;强化训练,开发自能学习的思维潜能;关注差异,促进自能学习的个性发展;精心设计课堂,拓展自能学习的实践空间;多管齐下,形成自能学习的有效策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