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对产量影响的试验
2014-02-19孙川川
葛 琴 孙川川
(贵州省毕节市农业产业办公室 551700)
马铃薯是毕节市的优势作物,大多以和玉米套作模式进行种植,为了探索马铃薯新品种毕薯5号与玉米套作合理的薯、玉行比配置,我们在海拔1600m以下的地区开展薯玉套作模式对比试验,为该品种的推广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马铃薯品种为毕薯5号,玉米品种为毕单14号,均为毕节市农科所选育。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毕节市三板桥办事处大坡坪村孙云家黄家大地,试验地土质为黄壤,肥力水平中等。本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以马铃薯的行宽和行数为变数,玉米的行宽为常量,马铃薯小行距为40cm、株距为25cm,玉米小行距为50cm、株距为45cm,5个处理,3次重复(见表1)。
表1 各处理马铃薯-玉米带幅设置
2 田间管理
马铃薯于3月15日播种,每667m2施农家肥1500kg、普钙60kg、钾肥15kg作基肥,一次性施用。4月6日育苗,4月24日移栽,移栽时每667m2施农家肥1600kg、玉米专用肥100kg;每667m2追施尿素80kg,分两次施用,即第1次(拔节期)施用总量的40%,第2次(抽雄期)施用总量的60%。马铃薯播种后覆土筑低垄,移栽玉米成活后于5月10日进行第1次中耕,7月15日收获马铃薯时对玉米进行第2次中耕,9月26日收获玉米。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分析
由表2、表3可知,通过对马铃薯、玉米田间进行测产计算,马铃薯平均667m2产量以处理D最高,且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见表4、表5),各处理产量高低次序为D>A>B>C>E,其中处理D与处理A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与处理B、处理C、处理E之间差异显著。
由表6可知,产量最高的处理D(1.9m开厢,马铃薯玉米行比3∶2)较处理E(1.5m开厢,马铃薯玉米行比1∶2)增产56.98%,较处理C(1.8m开厢,马铃薯玉米行比2∶2)增产10.94%,较处理B(1.7m开厢,马铃薯玉米行比2∶2)增产6.25%,较处理A(1.6m开厢,马铃薯玉米行比2∶2)增产1.93%。马铃薯与玉米行同一比例的,随厢宽增大,由于单位面积马铃薯群体下降,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呈下降趋势。
表2 各处理马铃薯和玉米产量
表3 各小区马铃薯和玉米折合667m2产量
玉米平均667m2产量以处理E(1.5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1∶2)最高(见表2、表3),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见表4、表5)。从产量变化规律来看,增加带宽或增加马铃薯行数的,由于单位面积上玉米群体减少,玉米产量均有所下降,但减产很微小(见表7)。
表4 马铃薯和玉米产量方差分析
表5 马铃薯和玉米产量结果差异比较
表6 各处理间马铃薯产量增产情况
表7 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增产情况
从马铃薯、玉米复合产量结果看,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与处理E差异达极显著。以处理B(1.7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2∶2)的产量最高,处理A(1.6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2∶2)的产量居第2位,处理D(1.9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3∶2)的产量居第3位,处理C(1.8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2∶2)的产量居第4位,处理C(1.5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1∶2)的产量最低(见表8)。
表8 各处理间马铃薯+玉米复合产量增产情况
3.2 产值分析
表9 各处理间马铃薯+玉米复合产值增加情况
表10 马铃薯和玉米复合产量及产值方差分析
由表9、表10、表11可知,以处理D(1.9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3∶2)的总产量最高,总产值为4057.94元,较处理E增产极显著,较处理C增产显著;处理A(1.6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2∶2)的总产值为4049.16元,居第2位,较处理E极显著增产,较处理C显著增产;处理B(1.7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2∶2)的总产值为3990.83元,居第3位,较处理E极显著增产,较处理C显著增产;处理C(1.8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2∶2)的总产值为3833.60元,居第4位,较处理E极显著增产,较处理C显著增产;处理E(1.5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1∶2)的总产值3210.65元。
表11 马铃薯和玉米复合产量、产值差异显著性
4 结论
通过试验,比较各马铃薯与玉米的套作模式,并对产量产值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产量来看,以1.9m开厢,马铃薯与玉米行比3∶2的马铃薯产量最高,667m2产量可达1855.4kg,马铃薯、玉米复合产量也高,位居第1,产值也较高,是马铃薯新品种毕薯5号与玉米套作的最适模式。套作生产,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从经济效益看,以本项目计算的价格来看,1.6m开厢,2∶2模式的产值较高,也为适宜模式。因此,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可根据市场来定,哪个作物的效益好,就加大这一作物的种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