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策略及思考

2014-02-19戴秀敏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轴对称独立思考三角形

戴秀敏

独立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而不被其他人或其他情况所左右,单独地深入思考。在实际教学中,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很盲目,不假思索,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他人的一致性,这种“从他”现象,造成了这个群体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逐渐丧失。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本位,培养独立思维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从他”行为,关键在学生不会主动地去思考、探究问题,缺少或失去主动思考的热情,未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或者找不到独立思考的途径与方法,人云亦云,盲目信任别的同学。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应该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

1.创设自由的课堂氛围

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也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有利环境。这样,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就处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中,使得学生也愿意进行独立思考并表达。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发表各自意见,使他们养成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与习惯。

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会有表达的心理安全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级教师夏青峰的观点是在课堂上倡导“三个允许”:允许学生答非所问,允许学生插嘴,因为许多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是在插嘴中迸发出来的,再就是允许学生思想开小差。坚持“三个鼓励”: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不同思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他的做法无疑给了学生极大的独立思维空间。

2.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对待学生要有耐心,要看到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所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充满期待,这样,他们就会喜欢你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上你教的这门功课,这样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被调动,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知识的探索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出示一张表格:

一个同学提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买3个足球和2个排球一共要多少元?

大部分学生答案:42×3+38×2=202(元)。

只有一个同学的算式是:40×(3+2)+2。

全班同学都笑了,老师没有急着表态,而是鼓励这名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名同学说:“我把每个足球的42元给每个排球2元,这样,每个足球和每个排球的单价都是40元,那么,足球和排球一共有(3+2)个40元,最后还有一个足球多2元,不就可以算成:40×(3+2)+2。”

看似一个错误的解答,却折射出学生独立思维的成果,因为老师的信任而没有扼杀学生的这种独立思维成果,所以老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二、关注教学设计,引导独立思维方向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全面考量,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条件,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1.材料供给多样化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案例】图形的对称

师:想不想知道以前学过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生(齐):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信封,拿出表格与图形,通过折一折,完成表格。

(表格里涉及图形名称、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三项内容)

……

小组汇报中,对于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另一种认为不是。

师(笑着):谁是谁非,大家来用事实说话。上前面来折一折手中的三角形。

生1:大家请看(演示),我们组的三角形经过对折,无论怎么折,折痕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证明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认为不是的同学一阵欢呼!)

生2:同学们看好了(演示),我们组的三角形经过对折,两边完全重合了,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两边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

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3:(恍然大悟)两个三角形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了?

生3:第二组同学手中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而我们组的不是等腰三角形。

原来,老师放在信封中的三角形是不一样的……

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却因为材料的差异性引发了一场辩论赛,是老师别具匠心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表达不同观点的机会,使得他们的观念得到沟通,思维得到碰撞。

2.问题设置效度高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表达不断提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经常给学生设置一些具有独立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参与中体现思维力度。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独立思考,使教学过程产生质的飞跃。

【案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在学生得出在图形上画出大小相同的方格,数出方格的个数,可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后出示:

师:这三个空格中有三个图形,可惜图形看不见,你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1:15格的大,因为15格最多。

生2:15格的大!

(有一部分同学也陆续说15格的大。)

生3:都有可能,因为格子的大小不一样。

……

师:同学们,你们赞成哪一种想法?

再出示表格中的图形加以验证,强调比较几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这样一个条件不充分开放的问题,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使他们知道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方格,引发了面积单位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些都离不开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给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尝试的机会,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学习中不盲目“从他”,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猜你喜欢

轴对称独立思考三角形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轴对称》巩固练习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三角形,不扭腰
谈独立思考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轴对称”复习点睛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