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让微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2014-02-19冯张荣陈小蓉
冯张荣+陈小蓉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学校和教师总是怀疑课题研究的“兴校”和“强师”功能,特别是农村小学,课题研究并不受重视,甚至受到冷落。这样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教育工作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之路。”引领农村教师踏上幸福的研究路的微课题研究便应运而生,并呈星火燎原之势。学校一直在努力,让每位一线教师参与研究过程并享受成长喜悦。
所谓微课题研究,是一线教师运用相对简单的科学方法,对自身教育实践中具体入微的问题、有意义的事件和有价值的困惑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从而发掘和把握日常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微课题研究就其性质而言,是群众性的、大众化的、田园式的教育科学研究。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校本、扎根课堂、贴近实际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不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书斋里去解读、评价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是一个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研究者和被研究的对象,使教育研究回归教师的生活、回归到常态,从而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教育教学个性化风格。
如何让微课题研究作为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的途径,促使每个农村一线教师进入一种研究状态,即“教师是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是我校科研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一句话,我们倡导的研究务必始终求真。
一、直面困惑,使课题成为“真问题”
微课题研究关注微观层面的具有研究意义的教育现象和教学事件,更强调在研究中体察教育中的特殊行为或思想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细心的品质和敏锐的眼光关注我们鲜活的教育过程: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节,一句有意无意的话,一次别开生面的对话,一幕淡而有味的情景重现……并从中提炼教学中有价值的小问题。而这些问题必定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是普遍现象或典型问题。只有来自教师的内在需求,才会得到教师们的真正认同,才是真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化。
当然我们要摒弃那些为名为利的“伪研究”(研而无益)或“他研究”(研而无效),真正带领教师去直面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确立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课题的观点。如教育部门明文规定:小学低段不留课外书面作业。这既涉及严格执行教育政策,也事关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那该怎么办?目前,小学低段教学就面临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于是就有老师开展“低段语文作业随堂化的研究”,这样一种以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为指向的微课题研究,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第一选择。
关注真问题很重要,但问题的关键是真问题从哪里来?能不能发现并确定一个合理的问题取决于一线教师的境界和眼力。一位来自城区支教的音乐老师,当她在教孩子们唱歌的时候,总是发觉农村的孩子表现欲望不强,害羞、自卑、紧张、焦虑等情绪频频出现。于是这位音乐老师根据这种现象,开展了“增强7—8岁农村儿童在歌唱中表现力的实践研究”的微课题研究,该课题不仅区级立项,而且也在市级立项。这样的研究课题是教学中的真问题,以解决教师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为落脚点,真正将课题研究扎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没有问题事关做事的效果,而什么样的具体问题值得研究,则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观点、学科素养、研究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师进行解决真问题的研究不仅体现了他现有的工作状态与水平,同时也积极培育着他的专业精神,发展着他的专业能力。
二、持续把握,使研究变为“真行动”
微课题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每一个课题都有其特殊的定位,每一个研究者要善于从自己选题的原始冲动中梳理出自己究竟想干什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要得到什么结果,分析问题在其所涉及的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研究取向,从特定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改造,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让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与一般以展示为目的的教研活动不同,当微课题一旦确立并实施,真科研就必须持续而深入地对问题进行追踪分析。往往这个时候会出现与“真”相背离的研究状态:第一种对问题描述片面,对矛盾的主要构成认识不清;第二种对问题的分析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第三种分析问题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真伪难辨。这些都将导致无法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这种“真行为”需要教师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做好持久战的研究准备,报有守着花开守到落花无数的心态。任何广种薄收的心态,浮光掠影的做法不但与“真”的追求格格不入,也难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微课题的持续把握,让每一位教师都有研究任务,使每一天的日常教学工作都成为研究的过程,不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上的变化。为此,我们不定期地举办“微课题习得论坛”。有时以镇级教研组研讨的形式,有时以校本教研的方式,有时以同组研究者沙龙的形式,有时以相同兴趣的爱好者研究方式等进行,在活动中让每位教师轮流担当课题研究的实录者,在习得中相互反思、相互提高、共同进步,掌握研究方法,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一年多的研究,仅教师们撰写的教学案例及反思就达几百余篇。不少教师在发现并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投身新一个问题的研究中。
我们认为,教师有了具体的任务,其研究过程才能与日常教学同步,才能使研究转变为真正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通过点的深入研究,带动整体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行为跟进,使理念落脚“真策略”
微课题研究必须树立全程的实践意识,以实践引领研究,以实践展示研究,是对微课题研究的一个客观要求。如果脱离了实践,微课题研究就失去了其作为课题研究的意义。行为跟进,其目的就是将微课题研究的核心思想付诸于教学行动中,是课题研究的过程体现,也是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关键。这样在研究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的真正成长。
真正意义上的行为跟进,需要恰当的操作性模式的规范和引领,进而使教师的行为跟在点上,使研究成为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过程。如我们提出了“明辨创新”的教学思想,把“以学促教”融入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完成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取得充实丰盈的课堂教学效果,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切实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目的。为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我们调整了课堂教学评价表,明确了七项评价指标,即学生层面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学习达成状态与教师层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特色,评价指标中关注学生的表现达到60%。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六学策略”,即铺垫助学、诱趣激学、顺思导学、应用促学、疏理评学和实践延学,更加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达到了教为学服务的目的。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自主地学呢?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三梳善问”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三次梳理环节:课始梳理目标(完成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化)、课中梳理重点(指导阅读教材,完成书面语言到感悟理解的转化)、课尾梳理结构(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要求三次梳理都让学生走上讲台,陈述观点、质疑释疑,在教师的点拨、同伴的互助下,对学习目标、问题、知识结构进行疏通和整理,进而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暴露出来,进而实现教学交往中的双向问答。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构建“六学策略”和“三梳善问”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有效地落实“以学促教”的教学理念搭建了平台,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不管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还是美术、科学学科,都在学校教学思想的引领下,一个个有价值的微课题研究,“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研究”“先学后导在农村小学中高段略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小学科学分组实验中实验器材呈现策略的探索”“学习策略在农村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优化小学高段美术作业管理的探索”等孕育而生,并在理念的指引下,对所直面的问题持续观察,分析比较,静心探究,不断实践。当然运用一定的科研技术,逼近事实,认识真相,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在不断研究中改变着教师的职业感受,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和成功。
我们认为,在微课题研究中有效的行为跟进,需要恰当的操作模式引领,促使教师在具体操作模式中体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行为,不断开拓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与实践,提升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四、多校联动,使活动体现“真效益”
随着教育均衡及课改工作的深入,多校联动已成为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也就是多所学校围绕同一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同课异构,异中求同,不仅丰富了教学研究方式,而且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课题研究中引进多校联动的机制,同样是促进研究深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所乡镇中心学校,不仅应与城区学校结对互学交流,与其所属完小助学完善,同时还应组成不同类型学校研究共同体。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下,开展联合研究活动,推进微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我们认为,通过多校联动,不仅可以使研究更具普适性,而且能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研究效率。在近几次的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比赛中,学校、参与比赛的指导老师、操作的学生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教师研究的真效益体现在教学进步、专业发展和学术贡献这三个方面。
实践表明,微课题研究在皋埠,已成为教师个人自发的研究行为,它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把解决现实的真问题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引领着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扎实。尽管目前学校的微课题研究还不够成熟,有待规范和完善,但它不失为一种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方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
我们要把微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一项“转基因”工程,积极倡导教师即研究者,工作即研究,教学即反思。这种真研究的行为,让教师的理念提升与智慧生成相融共进,不断超越,形成教育理性,最终抵达求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