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祖文化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
2014-02-18韩霞吴祖鲲
韩霞+吴祖鲲
摘 要:敬祖,或祖先崇拜,是基于逝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是基层人民生存、凝聚、互助与自治的精神表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年画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状态,“祖宗轴”是豫北滑县年画的一种,主要表现团聚族群、祭拜祖先等,是祖先崇拜的轴画形式。敬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明确地倡导珍爱生命观念和意识。在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客观认识其当代价值,从个人的存在、家庭的幸福、国家的稳定到社会的和谐,再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思想资源和民意基础。
关键词:敬祖文化;年画;祖宗轴;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20-05
年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因过年时张贴而得名,是中国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北滑县年画是新“发现”的一个年画产地,但却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年画产地,此地的年画从样式到内容都有其独特之处。“祖宗轴”在当地俗称名义,是当地年画的三大种类(神像、“祖宗轴”、扇面画)之一。与其他年画一样,都是张贴于过年之时,但“祖宗轴”并没有装饰节日的功能,主要用于祭拜祖先、家族团聚,是敬祖文化的轴画形式。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之下,“祖宗轴”非但不像其他年画类型日渐式微,反而鲜活的保存下来,而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敦促人们回家过年的精神牵挂,成为族群团聚和交流的纽带。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本文以豫北滑县“祖宗轴”年画为例,梳理年画与敬祖文化的关系,考察祖先崇拜的当代表达,认识年画在巩固家族观念和提升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
一、“祖宗轴”与敬祖文化
“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农历过年的风俗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岁月里,年画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逐渐衍生形成,为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道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年画在民间不仅作为广泛使用和实用的一种民俗艺术而存在,而且其价值体系意义实际上使其成为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1]“祖宗轴”是豫北滑县年画中的一种,在当地俗称名义,“祖宗轴”有布质和纸质两种,但都为轴画形式,在春节到来之际,打开悬挂于主房的侧墙或配房正对门口的墙上,族群进行膜拜。轴画上画有长方形的空格(当地人称为笔筒),用于填写已故先人的名字,轴画下画有升平图象。“祖宗轴”是祖先崇拜的轴画表达,经过上千年的演变至今,我们虽然没有办法知道它当初的形式,但可以确定的是其信仰核心没有改变——敬祖文化。
(一)敬祖文化——“祖宗轴”产生的精神源流
祖宗二字实际上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写法,祖先崇拜大约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由祖宗观念与原始宗教相结合形成的,是人类自我意识提高和征服自然能力提高的表现。祖先崇拜是“人与神灵世界间宗教性联系的部分”[2]。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儒家传统的国度,中国人对于祖先的尊敬是在“儒家学说‘孝的伦理道德倡导下,走向‘平民化,成为家庭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并为人们普遍接受。”[3]“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始终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国外有学者甚至将其提升到国家宗教和神圣法则的高度”[4]。正如美国学者J.L.斯图尔特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细致考察后所说的:“祖先崇拜事实上才是中国的真正的宗教”[5]。敬祖文化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如设立祠堂、修建家庙、定期扫墓、悬挂轴画等,人们希望怀着顶礼膜拜、虔诚有加的态度,通过这些祭祀活动搭建一座与祖先沟通的桥梁,并期望从中获得恩赐与庇护。
“中国古人虽然也相信神,也创造过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但是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形成占统治地位的神学,社会文化意识的核心仍是祖宗思想,即认祖宗而不信上帝”[6]175。祖宗的概念和祖先崇拜的形式是随着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敬祖,是基于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是基层人民生存、凝聚、互助与自治的精神表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夏商周三代的祭祖礼仪已相当发达,当今我们所能见到的甲骨文及青铜器铭文中均有非常完备的体现。“汉代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盛行厚葬,特别是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这在今天出土的当时的帛画、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一股百年厚葬之风便是当时崇敬先祖最有力的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灵魂观、因果报应观十分盛行,反映在祖先崇拜上就是推崇、神化各自家族的祖先。”[7]隋唐时期祖灵崇拜的重要内容是祖庙,明清以后,祭礼的实施主要通过家庙、祠堂来进行。
“祖宗轴”应该起源于魏晋时期。无论是铭文、壁画、祖庙或祠堂都可以称之为“祖宗轴”的“前身”,这种不同形式的祖宗崇拜方式,承载的却是相同的精神内涵,并且传承千载、自成体系。现在我们无从考证“祖宗轴”出现的年代,但我们可以根据“祖宗轴”上的书写习惯看到魏晋时期推崇和神化各自家族祖先对其的深远影响。据滑县年画传承人韩丙民介绍,“祖宗轴”画面上的长方形空格(当地人称“笔筒”)内,原则上是所有去世的先人都要填写在其中,但事实上,由于年代久远,已经不可能记全,但一般前几世每代必须写,中间的可以省略,近几代的近亲又会全部写到轴上。
“祖宗轴”豫北滑县年画特有的题材形式,同类题材的年画除山东外,在其他年画产地均没有发现,在山东年画中称为“家堂”或者“影子”。豫北滑县当地人又称“祖宗轴”为“名义”,名义有名分、身分、资格的意思。据韩丙民介绍,名义的意思就是记载已逝祖先的名字,记载已逝祖先的辈分。在实际的服侍(供奉)时,称其为祖宗轴,在画或者卖时,习惯上说是名义。新年到来之际、家族祭祖之时,将“祖宗轴”打开悬挂配房,或者在主房的山墙上,并摆好供香与祭品,一个家庭式的简易祠堂就诞生了。endprint
(二)“祖宗轴”——敬祖文化的民俗形式
年画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年画在上千年的发展中都一直是最贴近百姓生活,为百姓服务的艺术形式。在传统农业社会,年画是普及文化的载体,信息量大,直观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基层民众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可以说年画表现了民众最本真的生活态度。“年画在风俗习惯上衍生出多种文化现象,在其表层表现为民俗的物化、行为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显形事象;它的深层则是人以及人组成的群体长期积淀而成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和观念模式,进而成为社会群体内部的精神诉求——信仰。”[1]“祖宗轴”最直接地反映了传播地域百姓的精神信仰,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精神。
“祖宗轴”的画面图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家景,家景类的图案是以建筑物岗岔楼、牌坊等为主;另一类是坟景,坟景类的图案是以树、山为主。均配有松、柏、竹、鹤、寿、禄等图案或符号,象征着长寿延年和繁荣兴盛。香炉、供桌、蜡台等也被搬到“祖宗轴”的画面中去显得肃穆、静谧。山水、牌坊和高高的台阶把自己在现实中的期许都搬到轴面上,尽量使其尽善尽美,显得阔气和排场,又寓意祖先已升入天堂。画面色彩以黑色为主色,庄重而肃穆。“甚至古代认为‘玄为天色,天子祭小祀穿‘玄衣,戴‘玄冕为礼服。主持祭天之官为‘玄官,祭祀用的水为‘玄酒。”[8]整幅画庄严大方,宁静祥和,这样的理想化的升平景象,既表示对先人的虔诚和追思,又张扬对家族兴旺的期待和祝愿。
“祖宗轴”被请(买)到家中时,轴上长方形空格(当地人称“笔筒”)需要根据家族的具体情况填写,一般选取族内德高望重又擅长书法的人执笔。每在轴上长方形空格内记载先人排位时,男人名字前要写上先考,表示尊重,同时还要写上讳字,女人一般只写姓氏,姓氏前要写上先妣。家中已逝的人都要按照辈分的顺序填写,先写辈分高的,在“祖宗轴”上的空格中填写的原则是“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边、先左后右”。
春节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按照传统,春节的节期来自远古的“腊祭”。古史文献记载“腊,岁终祭众神之名”。无论是敬天祭祖还是合家祭祀,其中祭典都是十分庄严肃穆的事情。以前的风俗是先到自家的祖坟上去请祖先回家过年,然后再悬挂“祖宗轴”。现在是在年三十的上午9点到10点之间直接挂轴,如果年三十挂轴时间早在9点之前,表示请长辈回家心切。挂轴表示过年的时候叫去世的老人回家过年,一家团圆,以表示对长辈的敬仰和怀念。挂轴时,本族各家的成年男子都要在场,同时通过祖宗轴向小辈介绍去世长辈的辈份排列和长辈的名字及其主要生平事迹,并教育小辈不要忘根、要继承祖德、牢记祖训。挂轴的时候要摆供品,烧香、烧元宝,燃放鞭炮,并口念福词,以“请”字为主,示意要把去世的亲人请回家,同家人一起过年,享受人间之幸福。“祖宗轴”悬挂好后,开始摆供品,供品的多少也是根据家境情况自己安排,可以是水果、熟肉、菜、面驼(油炸的面制品,相当于油条之类的东西,但不是长条形状)等,要把这些供品放在碗中,一般最少也要摆四碗,多则不限,但摆放的碗数要成双数,还会在碗的两旁摆两个枣花馍。还要点上供香和蜡烛,供香和蜡烛在除夕之夜要一直亮着,寓意吉祥。
新年的初一早上,男女老少天不亮就起床,先到自家服侍(供奉)祖宗轴的地方对着轴磕头,表示给列祖列宗拜年了,然后再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会给小辈男子倒杯酒或者发根烟,给小孩发几颗糖或者核桃等一些食物,同辈见面互说“新年好”。给自家的祖宗轴磕头后,就会到同族和村中辈份比较大的人家中磕头。初二上午出嫁的姑娘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也要到祖宗轴上磕头。
到正月十七下午4、5点钟,年节已过,人们开始新一年的耕作,所以要把祖宗轴收起来,把老人送回原地安息。收轴的时候仍然摆供品,烧元宝纸,拉鞭,并口念祝语,以“送”字为主,示意老人走好。收祖宗轴时,主要当家人(指长子、长孙)在场,早些年还要携子孙一同送到坟上,在坟地要拉鞭,烧元宝纸,点焰火,以示纪念,让老人安息。
二、敬祖文化的当代表达
英国学者雷蒙德·弗斯曾言:“今天世界上的多数民族,甚至是最不发达的社会的民族,都与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发生某种积极的联系。”[9]更准确的理解,多数情况下这些“联系”是效仿。在整个全球化过程中,正如西方的经济是强势的一样,西方的文化也一直被视为主流的、文明的、优势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全球化的意思即西化。如果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全盘西化,其结果将是十分可怕的。相信不论是在哪个时代,我们都需要那一份心灵的安全感。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身世,个人和民族都要有身世感,一个人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清楚自己是谁、将来如何。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10]我们是通过那些仪式带来的敬畏、温暖和快乐,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更好找到心灵中那一条回家的路。
(一)敬祖文化的多元形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祭也相应出现,但发展势头并不乐观。“据调查,他们中的许多不选择网上祭祖的原因是,故去的亲人都不晓得如何上网,早年故去的更是不知网络为何物。他们相信祭拜活动的一举一动都是在故去的亲人眼中,所有的祭品亲人也一定能够受用。通过祭拜寄托哀思,不仅是怀念那么简单,而是生者与逝者在心灵上的一次沟通。由此可见,祭拜先祖的仪式,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已经深深地积淀到人们的血脉中,人们坚信,只有通过祭祖仪式,才能表现出对逝者最大的怀念与尊重,那可视的一缕轻烟,才是最好的寄托。”[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批农民成为市民,祭祀祖先的传统也逐渐融入现代新农村和城市生活,在不同层面上逐步形成了和谐的祭祀文化氛围,甚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许多祭祀礼仪的创新,以适应当前社会压力之下人们的心理需求。比如,在鬼节之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会有许多人在路口用燃烧冥纸的方式,追忆、凭吊自己的祖先和已去世的亲人,这种形式既经济、方便,又能舒解生者的哀思,抚慰生者的精神世界,对社会和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endprint
公祭,象河南新郑每年一次的祭祖大典,由地方政府主持,国家支持和参与,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上万名代表参加祭祀。公祭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当代的文化创新。既保留历代传承的良好仪规,加入了相应的现代礼仪,对全民族寻找文化根基,发扬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以及对民族复兴大业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生存方式的改变势必会使许多传统样式产生流变或者彻底消失,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文化信仰的消失,更不意味着文化精神的彻底失忆。“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社会里,有许多习惯和风俗都残留有某些图腾时代的遗迹。”[11]祖先活着是人,死了是神,无论生与死,都会庇佑后人,这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它不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化,因为它不需要科学来论证它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它是人们精神上的信赖。豫北滑县“祖宗轴”就是祭拜祖先神灵的一种年俗表达,是中原人民祖先崇拜的真实而生动写照。“祖宗轴”可以把庞大的祖宗世系明晰地呈现在族群面前,个体家庭隶属家族,不同家族又可能溯源于同一个祖先。“祖宗轴”给人的身世感、归属感是没有其他形式能够替代的,也许这也是在其它年画类型日渐式微的今天,在年味日渐淡薄的今天,“祖宗轴”信仰不但有着活态的传承,而且成为族众团聚的纽带。由血缘派生出来的宗族关系规约着每一个家族成员,形成稳定而和谐的秩序。人们“深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对后代的生活产生影响”[12]。“祖宗轴”的祭拜时间是在过年之际,它融合了对先人的思念、敬仰、同欢与团聚等多种心态的家族精神,同时企求先人的恩赐与庇佑,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财源广进,更希望多子多孙。
河南滑县地处豫北平原,古老的黄河在很久以前流经滑县境内。滑县位于中原地带,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中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原始社会,祖先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黄河农耕文明。神农氏(当地称为田祖)是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有着重要影响的农业始祖神,“不过若干原始的自然神,因为图腾式崇拜传说既久,既误会为人类的祖先。而另有一部分的民族祖先与政治领袖,留下一些有益人类的功烈,后世子孙又或尊之如神祗:于是人神混杂,传说悠久,在先秦史料里早已分辨不清。秦汉以后的学者就先秦所传说的故事,添枝画叶,一例渲染成似神非神、似人非人的人类祖先。”[13]传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时,田祖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植物能否食用,全靠田祖神农氏先来尝试,如果有毒,他用手握住头上的两个角吐出即可,如果没有毒,他便引领百姓耕种,所以民间有“神农氏尝百草”之说。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这才产生了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神农氏在引领百姓耕种的同时,也创造和改善了当时的农耕条件,首创了耒、耜等农耕生产工具。
(二)敬祖文化的伦理功能
“纵观人类文明史,祖宗崇拜是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曾有过的信仰。但是,具有独特意味的是,当世界上一些民族的祖宗崇拜先后被抽象的至上神所取代后,中华民族却一直顽强地保存着他们的祖宗崇拜,并把它吸纳和融会在自己的宗教观中”[14]。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崇拜祖宗的,“祖先崇拜”的习俗,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固化为人们长期恪守的“礼”[15]。《礼记·大传》云:“上治祖弥,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尊尊”强调的是国家内部在“忠”的基础上民众对国家的服从与奉献;“亲亲”强调的是家族内部在“孝”的原则下实现家族成员之间的和睦与团结,实现家族内部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的统一。
祖先崇拜是实现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如在“祖宗轴”前祭拜先祖时,子孙们要按照长幼、尊卑、亲疏之序排列行礼,实现了从宗教仪式向道德礼制的转化,使孝道由家庭道德升华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在中国,君王就是百姓的君父,臣民乃君王的子民,一切关系都是家族关系,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族。在这样的道德文化熏陶之下,孝敬父母、友爱兄长和忠君爱国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
三、敬祖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个民族的成员不仅共同参与一种文化制度,而且还共享一种文化制度,久而久之,也就会形成该民族的成员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不同。文化精神既是一个民族共享一种文化制度的结果,又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别的民族的重要标志”[6]98。文化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实践中,形成并且内化在这个民族主体中的稳定且特殊的信仰。在中国这个视祖先崇拜为国教的国度中,孝敬祖父母以及崇奉历代先祖乃至中华民族共同的炎黄始祖,就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精神。中国的远古先民,很早就创造了祭拜大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习俗,每当到了年尾他们就用农耕渔猎的物产作为供品,感谢大自然和祖先的恩赐,并企求降福于人间,几千年来成为人们巨大的精神支柱,生生不息。
(一)敬祖文化有力地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祖先崇拜,固然如学者所说,以祈求本宗亲属的繁殖与福祉为目的,但其更重要的一项功能,是借仪式的手段,以增强与维持同一亲团的团结性,加重亲团成员对本亲团之来源与团结的信念。”[16]新年到来,族内兄弟在大年三十之日共同悬挂一个“祖宗轴”,初一清晨共同跪拜一个“祖宗轴”,一起跪下叩头之时,一种不自觉的团结——族内血亲观念就牢牢地树立起来。“祖宗轴”上先人的名字象树上的枝叶一样分布,但关系的亲疏也一目了然,难怪村民每每谈到在“轴”前祭拜时,总会这样说:“谁跟谁的关系近,一瞧这‘祖宗轴就知道了。”长幼有序的规则、族群互助的氛围,在这一拜之间建立与构筑,也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有“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的说法,“家和则国合”说的也是这样的道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石。
(二)敬祖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endprint
敬祖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祈福于祖先,而更多的在于明白我们自身。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又称新郑祭祖大典,满足了亿万华人寻根、拜祖的虔诚心愿,血脉的联系通过对共同祖先的祭拜得到肯定和加强。战国《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就是今天的新郑市,皇帝出生于此,他创造了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符号,成为建构民族自我身份的重要纽带,推动了炎黄子孙“同根同源同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成为中华文明共同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对于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震撼力和情感凝聚力。
(三)敬祖文化明确地倡导珍爱生命观念和意识
崇拜祖先这样一种宗教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东西,它跟尊奉其他的神不一样。尊重祖先实际上是尊重我们自己。”[17]豫北滑县“祖宗轴”年画上会写有“大德曰生”四个字,《中庸》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是一切之根本,对于每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存在,是天地间最大的德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8]“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19]身体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父母的,甚至是整个家族的,所以个体生命要重视和爱惜,要珍爱生命,爱护身体。
随着社会的转型,民俗热情的消退使得年画走向没落,历史记忆和民俗方式的瓦解,对年画构成了终结式的冲击。年画产量萎缩,技艺失传,甚至一些年画中的含义已经无人能解。承载着深厚民俗和祭祖文化的“祖宗轴”是年画中的一枝奇葩,凭借所持有的根基坚牢的敬祖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年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识。”[20]敬祖文化作为族群团结的纽带,民族凝聚的桥梁,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其合理的价值成分应该加以利用和保护,或者进行新的诠释,赋予其时代的新义,借以解决当代家庭中种种紧张的关系、身份认同的困境,这应该是我们对敬祖文化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在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客观认识其当代价值,从个人的存在、家庭的幸福、国家的稳定到社会的和谐,再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思想资源和民意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祖鲲.传统年画及其民间信仰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120.
[2]赵新平.民初崞县乡村家庭的宗教信仰[J].晋阳学刊,2006(5):42.
[3]傅建成.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农民的家庭宗教信仰[J].历史教学,1995(2):9.
[4]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0-33.
[5]斯图尔特.中国人的文化与宗教[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23.
[6]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7]王 坤.“祖宗轴”研究[D].中国博硕论文库,2008:8-9,38.
[8]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63.
[9]弗斯.人文类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6.
[10]何处安放我们的祖先:春节迎神祭祖习俗[J].文化月刊遗产,2011(2):26.
[11]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2002:130.
[12]吴效群.巫觋化:中原民间文化的底色[J].学习论坛,2006(1):61.
[13]丁 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3.
[14]左亚文.中国人的祖宗观念及其现代阐释[J].学习论坛,2008(9):58.
[15]马先彦.“祖先崇拜”与“礼”[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9.
[16]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3.
[17]庞 朴.论中国传统文化[A].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第一集[C].北京:三联书店,1988:83.
[18]孝经·开宗明义章[A].黄道周.孝经集传[C].四库全书本.
[19]大戴礼记·曾子大孝[A].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Z].北京:中华书局,1983.
[20]李志刚.论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J].美术,2006(11):126.
责任编辑 莫仲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