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聚集的影响分析——以中部和江浙沪地区为例

2014-02-18蒋晓光

当代经济 2014年23期
关键词:江浙沪人才水平

○蒋晓光 李 理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于2014年公布的《中国人才集聚报告》中显示,2011年东部地区人才聚集水平整体较好,同时江浙沪地区作为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代表,各项人才聚集度测算指标均排名靠前,成为人才流动和聚集的热门目的地。中部地区较江浙沪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虽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一直致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而在该项报告中人才聚集度较高的中部省份却寥寥无几。在影响人才聚集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是促进人才聚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一、文献回顾

早期国内外学者对人才聚集问题就开始关注,国外学者舒尔茨揭示了人才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性,指出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进行人力资本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有着密切关系,产业的集聚自然会吸引人才的集聚。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和艾伦·斯科特(Allen Scott)也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人才集聚的初始诱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后期学者乔根森、Serge Coulombe和Jean-Franco is Tremblay等人,则以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为研究视角拓展人才聚集的研究领域。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中,肖乌妹、张向前从人才流动的角度出发,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流动的互动影响,一般经济水平发展程度较好的城市,人才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薪资待遇都较高,便会促进人才流向该地区,相反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人才流失量也越多。徐茜、张体勤根据勒温(K.Lewin)的动力场理论,探讨了城市环境中的经济环境是形成人才集聚的基础之一,提出可以通过本地的产业优势,以产业集聚吸引人才的集聚。潘康宇认为人才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赵颖、李丽君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才聚集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演变关系。贾锦瑞选取56个重点城市的数据,从影响城市人才流失的宏观因素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经济规模对人才流失的影响程度最大,弹性系数达到0.485。

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会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本文从宏观经济总量的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从微观的视角来判断经济发展对人才聚集的影响,突出经济发展水平对促进人才聚集的重要作用。

二、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整理

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科技革命的不断兴起,以接受普通中等教育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偏低。因而,使用总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作为衡量人才聚集度指标更合适,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受人口规模、地域差异等因素影响,所以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选择人均GDP增长量的对数作为解释变量,用L n X表示。

本文选取了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山西、湖南、河南、安徽等省市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上海、江苏、浙江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中部地区较为落后,选择中部六省与江浙沪地区进行对比,更利于找出他们之间的差距。表1描述了2002—2011年各省市人才聚集程度和变化趋势,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表2以2002—2011年各省市的人均GDP增长量来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数据通过2001—2012年中东部九省市的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表1 2002—2011年中部和江浙沪地区人才聚集程度和变化趋势

表2 2002—2011年中部和江浙沪地区人均GDP增长量变化情况

三、建立回归模型

由于样本观测数较少,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是不合适的,所以笔者使用2002—2011年的九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设有因变量Yit和解释变量lnXit满足线性关系:

Yit=αi+βilnXit+εiti=1,2,3...9;t=1,2,3…10

其中i表示不同的省份,t表示不同的观测时期,参数αi表示该模型的常数项,βi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lnXit的系数,εit为反映不同省(市区)和时间混合差异的随机误差项。在对面板模型进行估计时,由于使用的面板数据包含了截面、时期、变量三个方向上的信息,如果模型形式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将会降低。因此,为了避免模型设定的偏差,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首先要检验该样本数据究竟属于哪种面板数据模型。一般来说,根据因变量Yit的参数αi和βi的变化情况,可以将该模型分为三种类型:不变参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

针对选择何种类型的模型,我们设定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斜率β在给出的所有的截面样本数据点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在所有的横截面和时间上不相同。

假设2:截距α和斜率β在所有的截面样本数据点和时间上都相同。

表3 三种模型的残差值

表4 F值检验结果

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方法:我们使用F1统计量和F2统计量分别对假设1和假设2进行检验,如果接受假设2,则选择不变参数模型;如果拒绝假设2,则需要进一步检验假设1;如果假设1经检验是可接受的,则选择变截距模型;否则,该样本数据选择变系数模型。

使用eviews 6.0软件将中东部九省的面板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得出三种模型的残差值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每个模型的回归统计量对应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S0=24.311、S1=35.540、S2=89.462,根据统计量 F检验的公式,构造F1、F2的统计量,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由于F2大于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92,所以不接受假设2,对假设1进一步检验,由表4可得出F1大于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7,不接受假设1,所以应该采用变系数模型。从变系数模型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D.W值为1.35,R2=0.88,调整的R2=0.86,说明该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被解释变量Y可以很好地由解释变量X解释;同时F统计量为33.53,对应的P值等于0,表示该模型整体是显著的。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九个省市的数据,所以只对样本的个体差异情况进行分析,因此本文选择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回归模型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东部三省和中部地区人才聚集与经济发展的回归结果

表1和表2分别描述了2002—2011年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人才聚集程度以及人均GDP增长量变化趋势。根据表1的数据,从个体上看,以上海为例,其人才聚集程度从2002年开始就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到2007年人才聚集度达到了10%以上,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国各地造成了重大影响,随着大量企业的倒闭,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减少,其中上海地区人才流失最为明显,人才聚集度和上一年相比下降近2%。但从总体上看,中东部九个省份地区的人才聚集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呈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和浙江,其人才聚集程度的平均增长率为38.42%,高于中部地区的平均增长率18.21%,说明江浙沪地区比中部地区对人才更具有吸引力。而通过表2我们可以发现,上海、江苏、浙江作为发达地区,人均GDP增长迅速,相反,中部人均GDP增长速度缓慢,即江浙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中部地区。结合表1和表2的数据,我们认为人才聚集度对提高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固定变系数模型回归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聚集呈正相关性。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上海、江苏、浙江的相关系数为4.67、1.457、2.874,其相关程度均在中部各省份之上,且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聚集度的影响作用是江苏及浙江的2—3倍,更远远超越了中部地区;对于中部六省来说,经济水平较高以及人均GDP值增长速度较快的省份顺序依次是: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作为中部地区发展较快的省市,人才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程度在中部省份中列居一、二位,充分地表明当地的经济水平对人才具有较强的“虹吸”作用。同时可以发现,一直以来,中部其他地区发展缓慢,对人才吸引力较弱,加上人才流失量大,未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与预期基本是一致的。

四、结论及相关建议

1、结论

综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江浙沪地区,还是中部六省市,经济发达程度和人才聚集情况基本都呈正相关,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聚集程度的正相关性更高,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聚集程度的正相关性偏弱。这说明一方面,人才的聚集效应会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才聚集程度的影响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能够充分满足人才对生存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而欠发达地区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的能力有限,人才无法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人才向发达地区聚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上海、江苏、浙江这三个发达省市,以巨大的经济优势为当地人才集聚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支撑,其内在的经济发展一体化特征,极大地提高了人才的聚集水平。同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必然会提高中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人才聚集规模也会相应扩大。

2、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聚集度密切相关。而江浙沪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这种不平衡还会持续,并有严重的趋势,针对这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我们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1)树立科学发展人才观。江浙沪地区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通过制定的优惠政策得以体现,例如上海政府为海外金融人才办理医疗和社会保障、户籍和居住证、住房公积金、子女就学等提供便利措施,这些制度都加快促进了人才向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流动。而中部地区的人才观念形成较为落后,仍然依赖物质资本投入带动地区发展,对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的关注度不高,造成科技和教育投资力度不够,不具备吸引人才的良好机制,陷入人才大量流失的困境。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部地区只有意识到人才的重大战略作用,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投入体系,从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服务等多方面着手,形成区域性人才聚集地,并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质量,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转变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人才聚集。与江浙沪地区相比,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缓慢、产业规模小、聚集度低,这些因素制约了中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如今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人才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根本力量,对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的作用更为显著。中部地区目前以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主,但随着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部地区应围绕当地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建立产业集群带,对经济增长产生强烈的乘数效应,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这无疑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

(3)构建开放式人才流动平台,强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江浙沪地区已将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平台并入人才发展规划的行列中,这一重要举措是长三角地区实现建立人才发展高地的“加速器”。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中部地区应突破人才流动的壁垒和障碍,建立人才试验区,加大人才的自由流动,制定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机制;同时,建立长三角和中部地区之间的科技人才交流平台,形成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向中部地区的流动、形成人才的高度聚集以及为当地经济发展逐渐增强的循环效应创造良好条件,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更好更快地实现。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阿弗毕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肖乌妹、张向前:人才流动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

[4]徐茜、张体勤: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5]潘康宇、赵颖、李丽君: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0).

[6]贾锦瑞:影响城市人才流失的宏观环境因素分析——基于全国56个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师,2013(4).

[7]杨芝:科技人才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以湖北省为例[J].理论与实践,2011(3).

猜你喜欢

江浙沪人才水平
人才云
张水平作品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江浙沪的十道风味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江浙沪儿童面临塑化剂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