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探讨
2014-02-18马丽霞
马丽霞
吉林市新世纪医院,吉林吉林 132021
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探讨
马丽霞
吉林市新世纪医院,吉林吉林 132021
目的研究通过观察T2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与下肢血管病变情况对比,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T2DM下肢血管病变中的相关性。方法将120名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下肢多普勒超声分为下肢动脉硬化组和下肢动脉非硬化组二组。分别检测二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C),血脂(TC、TG、HDL。C、LDL-C)等指标。结果下肢动脉硬化组收缩压、FBG、FIB、超敏C反应蛋白、HOMA_IR较非下肢动脉硬化组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且超敏C反应蛋白与下肢血管病变之间呈正相关(r=0-313,P<0.01)。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与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助于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C反应蛋白;糖尿病;下肢血管病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的临床表现为皮肤温度降低,缺血部位发凉。检查时可发现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改变,色泽异常,足部调抬高时变苍白,下垂时变红紫,这是由于动脉压过低造成的,本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的病例,出现下肢血流缓慢,出现下肢动脉血管硬化病变,血液的颜色透过稀薄的皮肤,使足部呈紫色。皮肤营养不良、皮肤角化干燥,变脆、长期供血不足,皮肤变薄、有蜡状、弹性差等症状。溃烂坏死。患肢麻木、感觉迟钝、刺痛感觉障碍。感觉异常一般是神经病变引起,这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病变症状之一。由于静脉充盈时间过长,患处毛减少,趾甲变厚或脆薄变形,生长缓慢。足部肌肉、皮下组织萎缩,进一步发展下肢,坏疽、溃烂[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膳食、运动的不合理导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糖尿病下肢血管壁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截肢的主要原因,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疾病形成的过程中,炎性因子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认为超敏C反应蛋白是机体炎症反应的一种敏感但非特异性标志物[2],超敏C反应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血液中明显增高。为进一步探讨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含量水平在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病程中及无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中的变化的关系,采用分组捡测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0年2月—2009年4月在该院住院,既往无糖尿病病史,首次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诊断和分型符合1999年 WHO标准;年龄>40岁;排除确诊糖尿病时已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外周血管病变、高血压肾损伤、及肝肾功能异常者。入选病例12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52.20岁±11.80岁,受检者之间无亲缘关系。根据下肢多普勒超声分为下肢动脉硬化组70例和下肢动脉非硬化组50二组。AS组70例,男45例,女25例,年龄40~75岁,平均(5608±6.8)岁;非下肢动脉非硬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5.6±5.7)。
1.2 方法
统计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身高、体重、腰围、腰臀比、体重指数(BMI)、血压。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总胆红素(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血肌酐(CRE)、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情况,糖尿病下肢病变名现代患者,血管内壁中层厚度(IMT)1>1 mm,内膜粗糙、管腔狭窄、粥样斑块的为下肢动脉硬化组。血管内壁通畅、走形规则的为非下肢动脉硬化组。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结果均以均数±平均差表示,应用SPSS12软件包进行分析。各种危险因素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管病变与CRP根据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为正常超敏C反应蛋白组和高超敏C反应蛋白P组观察两组血管病变的发生情况,结果高超敏C反应蛋白组的动脉硬化发生率显著增加(P<0.0)[3]。见表1所示。
3 讨论
通过本文探讨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
病的相关性可极早诊断2型糖尿病下肢病变,结合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的临床表现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表1 T2DM血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下肢大血管病变发生情况比较(例)
超敏C反应蛋白是炎症急性期相蛋白最敏感的非特异的炎症标志,监测C反应蛋白可以反映出下肢血管受炎症损伤的程度,进而了解动脉硬化的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比标准C反应蛋白在评价动脉硬化程度方面更敏感[4],上述研究发现,在非下肢动脉非硬化组和下肢动脉硬化组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值比较可以看出,下肢动脉硬化组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非下肢动脉硬化组,(P<0.01)。高超敏C反应蛋白组动脉硬化率显著增加(P<0.01),提示T2DM下肢病变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在T2DM下肢动脉硬化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种。①炎症因素,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硬化发生的原因之一,炎症刺激是血管局部造成损伤,而局部损伤又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及粘附性增加,促进血凝并诱导合成CRP增加,从而启动动脉硬化。C反应蛋白是在机体感染和组织损伤时血浆浓度快速,使C反应蛋白急剧升高,主要原因是急性期蛋白CRP可以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病原微生物和机体代谢的产物,在机体起免疫力的重要成员。②胰岛素抵抗长期注射胰岛素调节血糖可以降低甚至阻止肝脏合成CRP和FIB。该研究非下肢动脉硬和下肢动脉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③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理基础是在动脉内膜损伤的最早期,血小板及其他物质在损伤处聚集,多个脏器动脉受累包括下肢动脉受累比较多见。其原因为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糖原沉积、脂肪样和透明样变性。可见内膜下小米粥样的粒状突出,无边界融合成片,斑块内有含大量脂质的巨噬细胞、TC、TG、LDL-C、磷酯、钙盐沉积,内膜伸出至管腔使管腔变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病变发展严重时,粥样斑块上出破损、出血、血液聚集到破损处,形成血栓。不同形状的血栓,并有程度一样的机化,层次分明的钙化,导致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闭塞。动脉中层有不规则的增厚,中层及外膜均有纤维化、钙化。非下肢动脉硬化和下肢动脉硬化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VD)是2型糖尿病(T2DM)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慢性逐渐加重,涉及全身各部位以及不同粗细的血管的病,糖尿病下肢血管首先主要累及下肢远端动脉,随着病情逐渐加重,血管内壁受损,管壁粗糙甚至血管闭塞,由足趾变黑开始,发展到整个脚部或小腿,导致肢端缺血,引起肢体坏疽、截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上述临床资料袋探讨支持由于长期反复的慢性炎症的损伤,是糖尿病下肢血管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
总之,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辅助科室的功能的健全,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监测特异性的生物化学指标,会给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超敏C反应蛋白的已经在世界医学界广泛用来评估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效果够到专家的一直认同,我国在检测敏C反应蛋临床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上述临床资料表明,及早发现炎症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作用,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和FIB,能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以及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有积极的意义[7]。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指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下肢动脉硬化,造成下肢远端组织缺血表现,临床症状是跛行、静息性疼痛、溃疡,甚而坏疽致截肢术。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能够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足部病变的发生、发展,降低截肢率,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8]。
[1]方堃.昌肖锋短期胰岛素泵强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82-83.
[2]邵岩,赵建美,丁怀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J].临床荟萃,2011,26(26):886-887.
[3]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18.
[4]李觉,罗盈怡,佘金明,等.男性糖尿病患者踝背指数与全因和心血管病死亡率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3(4): 315-318.
[5]尤巧英.李成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浙江医学,2004,26(7):492-494.
[6]张禾伟,裴玉梅,张静.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与hs-CRP的相关性[J].山东医药,2009,49(27):33-34.
[7]马玉琢,马占姝,李明辉,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关系[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12).
[8]许天蕴,赵秀娥.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5,10(22):697-699.
R587.1
A
1672-4062(2014)05(b)-0036-02
2014-02-16)
马丽霞(1969-),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学士,主管检验师,检验科主任,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