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应如此解读战争文学

2014-02-17方志云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历史

方志云

内容摘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战争文学,教师在战争文学教学中,应尊重战争文学本身的意义指向,不要随义用一些时髦的词汇来演绎残酷的战争,不要随义调侃战争人物。这不仅是对投入过战争的先辈的敬重,也是语文教学对历史、对民族、对社会肩负的一份责任。

关键词:战争文学 意义指向 历史

不久前听一位老师讲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他是这样分析无名战士形象的,他说:“无名战士太不珍惜生命了,那团青稞面可以救他的命而他却不吃,他也完全可以在卢进勇的帮助下活下来,可他偏要拒绝帮助。生命只有一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要放弃。像无名战士这样太可惜了。”在他这番话的诱导下,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纷纷说:“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不向无名战士学习”、“无名战士不爱惜生命,不是真正的英雄”云云。

不知道老师这样分析无名战士形象的依据何在。我们知道,《七根火柴》表现了无名战士为理想和信念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个意义你从课文字里行间里都能感受出来,教师却偏要舍近求远,硬要扯出个珍爱生命的话题。这个话题既违背了作者的创作初衷,也背离了课文的主旨。我不明白这位教师是为了标新立异,还是不懂战争?如果是标新立异,希望尊重战争文学肩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这份责任厚重得我们不可亵渎;如果是不懂战争,就该好好补上战争这一课。战争是什么?战争是敌对双方用生命为代价开展的一场残酷竞赛,对于生命个体来说,一旦投入战争,就意味着放弃生的奢望。看看战争中的人,哪个不是九死一生?我们的教师却在课堂上自以为是地要求战争中的人去珍爱生命,教师,你想忽悠谁?耳听教师侃侃而谈,眼望教室外树上鸟儿欢快地跳跃,我顿生怪念:如果有个从战场上活下来的人坐在哪里听课,他会作何感想?也许我们会说他不懂语文教学,也许会说他不懂多元解读之类教学理念,但我坚信,他实实在在地懂得战争之于生命意味着什么。如果让这样一位老兵来评这节课,他一定会芫尔一笑地说:“这位教师不懂战争,他是在哄小孩”。

这种哄小孩式解读战争文学的方法,像一个时髦的标签,有些老师总想拿来往自己教学上贴,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表明自己教学观念的新潮。比如有位老师讲西蒙诺夫的《蜡烛》(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就有贴标签之嫌。这篇课文通过老妇人掩埋苏军士兵遗体的行为,表现了她对为抗击德国法西斯而捐躯的苏军战士的敬仰,赞扬了南斯拉夫人民反抗德国法西斯的英雄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一主旨只字不提,而是大肆渲染母爱,力图把老妇人打扮成温柔的母亲形象,把残酷的战争环境装饰成温馨的母爱天堂。不错,如果把老妇人当成和平时期的普通妇女,她的行为是典型的母爱表现,但是,别忘了,她生活在国破家亡的二战时期,她的周围是翻飞的炮弹。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行为背后必定有某种坚定的信仰支撑着,这种信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义”,不承认这一点,你就无法理解战争英雄的壮举。试图用本能(人性、母爱)来解释这些行为是不恰当的。再说,如果课文仅仅反映的是母爱,岂不太小看西蒙诺夫了?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母爱是多么渺小和不堪一击,这个道理西蒙诺夫岂会不知?何至于要把母爱之旗挂在枪炮上张扬?况且,不远处还横七八竖地躺着德军士兵遗体,老妇人为何不去掩埋?这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老妇人的爱憎、老妇人的爱国主义品质就融合在这埋与不埋之间吗?我们为什么要忌讳这一点呢?

战争锻造精神,精神成就战争,这是近代以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篇成功的战争文学,都是某种战争精神的形象诠释。抛开战争环境、无视战争精神来解读战争文学,都是对战争的曲解和不负责任。基于此种认识,战争文学教学,其目的之一就是挖掘出战争文学中的蕴含的战争精神,用这种精神来弥补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中的某些缺失,使其更加丰富和厚重,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为了盲目追求教学时尚,不顾战争文学特点,不顾人物形象的内在属性和特质,给战争中人物身上一律贴上人性和情爱标签,既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战争人物的轻薄,更是对学生成长的不负责任。

希望教师在战争文学教学中,尊重战争文学本身的意义指向,不要随义用一些时髦的词汇来演绎残酷的战争,不要随义调侃战争人物。这不仅是对投入过战争的先辈的敬重,也是语文教学对历史、对民族、对社会肩负的一份责任。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张家集镇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