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情类文学作品的视角与情感表达

2014-02-17刘涌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悲情亲情文学

刘涌

内容摘要:讴歌亲情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亲情类文学作品的渲染苦难与悲情和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心和遗憾已经是作家的惯常模式。从古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到当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史铁生的《我的地坛》和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莫不如此。

关键词:亲情 文学 悲情 遗憾

讴歌亲情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优秀的抒写亲情的文学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但从亲情类文学作品的细读出发,发现一些堪称优秀的作品在选材视角、情感表达方面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窠臼”,具体来讲,就是在选择题材上偏重于写苦难的题材,打悲情牌,在情感表达上侧重于失去亲情后的遗憾。本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苦难与悲情 亲情类文学作品最偏爱的视角

“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对与自己多年齿唇相依的侄子的绝世悲痛欲绝。韩愈少孤无怙,惟兄嫂是依;十二郎亦幼而丧父,形单影只。且二人幼年就食江南,零丁孤苦,相依为命。苦难与悲情是《祭十二郎文》最主要的氛围。

《陈情表》以其“悲恻动人”的情感成为流传千古的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命运如何坎坷,“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李密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用苦难与悲情打动了晋武帝。

路遥曾经说过“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到处洋溢着浓厚的、在苦难的岁月里支撑人们坚强地生存的凄楚的亲情。孙玉厚一家在当时贫穷的环境下,从柴米油盐、吃饭穿衣等细微琐碎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相互扶持,而又矛盾重重的、艰难的度日情景。尤其是对于为全家操劳一生而浑身是病的奶奶,孙玉厚一家却挤不出钱给她看病,生活上更没办法给老人补充营养。他们能做的不过是少平和兰香小时候每天都到田野里拔一些露水珠的青草叶为奶奶淋眼睛;读高中时少平从润叶姐给他买饭票的钱里挤出一些为奶奶买了止痛药和眼药水,在极度困难的岁月里,正是小孙子的一片孝心温暖了奶奶那为贫困煎熬的干枯了的心。但是,这些对于一个久病在床的老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老人对孙子买的药片还当作宝贝一样舍不得吃,每天躺在昏暗的破窑洞里,眯着模糊的眼睛摸索着,一片,两片,三片……

阎连科新出版的长篇散文《我与父辈》中,用质朴的文字和纯粹的个人经历将中国农村父辈们的苦难和悲情镌刻在纸页上,唤起了读者们对父辈们的感恩之情。父亲留给孩子的饺子、大伯带回来的几粒糖豆、四叔送给侄儿的一件衬衣……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亲情的温暖是激励儿女成长的力量源泉。这部长篇不饰雕琢,却至情至性,读来令许多读者落泪,以至万人签名联合推荐为 “2009最感人的大书”。

二.遗憾与感恩 亲情类文学作品最常见的情感表达

阎连科说,《我与父辈》写作过程对他而言不仅痛苦,也是一次深刻忏悔。他几乎每写一章都会落泪。他在书中忏悔了自己在父亲去世前,没能花10元钱让电影放映员上家里来放一场《少林寺》,在父亲死后的20多年里,阎连科一直为这件事深深自责。

史铁生的《我的地坛》中文末写到:“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此时的顿悟与这部分首段的“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亲情类文学作品的渲染苦难与悲情和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心和遗憾已经是作家的惯常模式,写作贵在创新,作家应以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情感。来推动亲情类散文的发展与创作。写出更加吸引人、蕴含了更多理性思考和人文精神的,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享受的作品,以此丰富亲情类散文的创作。

(作者单位:四川广元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悲情亲情文学
亲情的滋味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钗头凤·痛悼爱妻
文学小说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陈水扁“悲情奔丧”
文学
假如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