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节律:高中政治课教学改进的神塑和型塑*
2014-02-17许大成
许大成
教育节律是怀特海在1921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每一个周期都包含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三重节奏循环,每个循环都是一个单独的细胞,智力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众多个这种细胞构成的有机体组织,而教育的全过程都要受制于这三重节奏的支配[1]。本课题研究以怀特海的教育节律思想为指导,从“神塑”和“型塑”两个方面,阐述高中政治课教学改进的理念与行动。
一、政治课教学改进的神塑
1.过程为上:政治课教学改进的哲学基础
怀特海是一位过程哲学家,他指出生命是一个过程,“它在本质上是周期性的。它包括日的周期,如工作和娱乐的交替,活动和睡眠的交替;季节的周期,它规定了学校的学期和假期”。“生命的这种有节奏、周期性的特性贯穿人类始终,也不断出现在人类不同层面的学习之中”[1]。过程哲学启示我们,政治课教学改进要注重让学生拥有“过程”和“经历”,在“过程”和“经历”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与精彩。
2.成长为本:政治课教学改进的根本目标
怀特海认为,生命成长的节奏是教育的节奏根源,教育的节奏必须吻合学生生命成长的节奏。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课教学改进不是单纯的教学技巧和方法的改进,而是着眼于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敬畏、呵护与引领,是教育目的的矫正。它启示我们,政治课教学改进首先应端正教学思想,解决好为何而改的问题。
3.智慧为要:政治课教学改进的价值追求
怀特海认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是“养成积极运用充分理解了的原理的习惯”。因此,他反对机械呆板的“知识训练”,重视“智慧训练”,把“保持知识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作为教育的中心问题”,主张“用智慧统帅知识”。怀特海从生命体的成长根源于自身的过程哲学出发,认为人的发展,自身是变化的内因和根据,教育是外因和条件。教育不能机械灌输,而应充分尊重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政治课教学改进中应把知识教学提升为智慧教学。
4.依序而教:政治课教学改进的根本方法
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一种从浪漫到精确再到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反复。“如果教师能满足学生有节奏的希望,恰如其分地给予激励,那么,学生就一定能不断地取得一些成果,而又走上新的起点”。不能在学生心理准备好之前强加“精确”或“掌握”。那样会违背心灵成长的自然韵律,导致学生的学习经验贫乏而单调,从而使学生丧失自我发展或创造自己观点的机会。因此,怀特海反复强调:“我们必须在约定的季节收获庄稼”。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给政治课教学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序”?当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精确把握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此时是否是精准把握知识的“约定季节”?
二、政治课教学改进的型塑
1.课程开发:让学生享受一份“浪漫阅读”
在政治课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对于要牢记的知识,缺乏必要的浪漫阶段基础,造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因此,与课前主要预习书本知识相比,应更注重加强学生学科专业阅读。我们在研究中编辑了《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的“浪漫阅读”》。(1)基本假设:学生要能牢固掌握政治学科的概念、原理、结论,必须阅读和思考许多与概念原理相关的不需要识记的材料。(2)主要内容: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课程标准,从大家名著、现实生活热点、国家方针政策中选编能够体现相关学科核心知识的材料。(3)呈现形式:以教科书的“单元”为单位,并与教科书的单元数量和结构基本保持一致。(4)学时安排:可以假期阅读,也可以课前阅读,教师可以选择运用,但主要用于单元教学前。(5)取得效果: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更加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并能在较短时间内理解记忆相关概念和原理。
2.教学设计:“一个知识、三种形态”的备课图式
*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教学设计为例
这是课题组依据教育节律设计的备课图式,我们把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直观形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整体感悟;知识的学术形态,让学生在专注中把握文本知识;知识的实践形态,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依序进行的三个阶段,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了知识的体验、疑难的质问、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乃至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的建构过程,有效地解决了知识的僵化问题。
3.课堂教学:从容安排“浪漫”和“综合”两个环节
课堂教学中,对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都存在时间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和旋律的缓急问题,它体现了一个教师对该环节的价值判断。因此,相同的教学设计,用不同的教学节奏来实施,效果大不相同。如何安排“浪漫”和“综合”两个环节所占的时间和速度,关系到我们的政治课教学能否得到真正的改进。例如,王老师在往年教学“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时,举“亲密无间”和“誓不两立”两个成语例子来描述人际关系,一般只用3~5分钟就结束了这一环节,而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文本知识讲授。至于“综合”阶段根本没有。参与该课题研究后,他十分认同怀特海所说的“如果没有浪漫阶段,精确阶段是无结果的,不过是一系列无意义的空洞陈述”的观点。于是,他调整了教学时间,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从容地思考和讨论,而对文本知识的教学则加快了速度,只用了15分钟时间,同时,为保证教学节奏的完整性,把本来6个用于知识辨析和巩固的选择题缩减为3个,用节省下来的5分钟时间完成一个知识运用的问题。王老师在对教学时间的调整中,使课堂教学节奏越来越与教育节律相吻合,从而在实践的层面完成了由围绕知识点开展教学向围绕教育节律开展教学的转型。
4.分型指导:促进知识的“活化”、“固化”和“转化”
教育节律把学习失败的原因解释为“不是因为这些任务太困难,而是这些任务以一种非自然的方式指派给学生”。因此我们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改变了知识补弱的单一做法,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究竟是在哪一个阶段出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型辨症,实施“三化”策略。针对“体验贫乏型”,策略是加强浪漫阅读。要求学生继续用好《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的“浪漫阅读”》,并通过上网查阅,生活感悟等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感性积累,在浪漫中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促进知识的“活化”。针对“知识模糊型”,策略是加强知识建构,重视对知识的梳理与归纳,理解与记忆,提高对书本知识的熟练程度,促进知识的“固化”。针对“应用乏术型”,策略是应用提升。要求学生自觉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养成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多问几个“怎么办”的习惯,从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加强知识的运用,促进知识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2]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见习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教育节律是怀特海在1921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每一个周期都包含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三重节奏循环,每个循环都是一个单独的细胞,智力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众多个这种细胞构成的有机体组织,而教育的全过程都要受制于这三重节奏的支配[1]。本课题研究以怀特海的教育节律思想为指导,从“神塑”和“型塑”两个方面,阐述高中政治课教学改进的理念与行动。
一、政治课教学改进的神塑
1.过程为上:政治课教学改进的哲学基础
怀特海是一位过程哲学家,他指出生命是一个过程,“它在本质上是周期性的。它包括日的周期,如工作和娱乐的交替,活动和睡眠的交替;季节的周期,它规定了学校的学期和假期”。“生命的这种有节奏、周期性的特性贯穿人类始终,也不断出现在人类不同层面的学习之中”[1]。过程哲学启示我们,政治课教学改进要注重让学生拥有“过程”和“经历”,在“过程”和“经历”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与精彩。
2.成长为本:政治课教学改进的根本目标
怀特海认为,生命成长的节奏是教育的节奏根源,教育的节奏必须吻合学生生命成长的节奏。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课教学改进不是单纯的教学技巧和方法的改进,而是着眼于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敬畏、呵护与引领,是教育目的的矫正。它启示我们,政治课教学改进首先应端正教学思想,解决好为何而改的问题。
3.智慧为要:政治课教学改进的价值追求
怀特海认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是“养成积极运用充分理解了的原理的习惯”。因此,他反对机械呆板的“知识训练”,重视“智慧训练”,把“保持知识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作为教育的中心问题”,主张“用智慧统帅知识”。怀特海从生命体的成长根源于自身的过程哲学出发,认为人的发展,自身是变化的内因和根据,教育是外因和条件。教育不能机械灌输,而应充分尊重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政治课教学改进中应把知识教学提升为智慧教学。
4.依序而教:政治课教学改进的根本方法
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一种从浪漫到精确再到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反复。“如果教师能满足学生有节奏的希望,恰如其分地给予激励,那么,学生就一定能不断地取得一些成果,而又走上新的起点”。不能在学生心理准备好之前强加“精确”或“掌握”。那样会违背心灵成长的自然韵律,导致学生的学习经验贫乏而单调,从而使学生丧失自我发展或创造自己观点的机会。因此,怀特海反复强调:“我们必须在约定的季节收获庄稼”。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给政治课教学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序”?当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精确把握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此时是否是精准把握知识的“约定季节”?
二、政治课教学改进的型塑
1.课程开发:让学生享受一份“浪漫阅读”
在政治课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对于要牢记的知识,缺乏必要的浪漫阶段基础,造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因此,与课前主要预习书本知识相比,应更注重加强学生学科专业阅读。我们在研究中编辑了《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的“浪漫阅读”》。(1)基本假设:学生要能牢固掌握政治学科的概念、原理、结论,必须阅读和思考许多与概念原理相关的不需要识记的材料。(2)主要内容: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课程标准,从大家名著、现实生活热点、国家方针政策中选编能够体现相关学科核心知识的材料。(3)呈现形式:以教科书的“单元”为单位,并与教科书的单元数量和结构基本保持一致。(4)学时安排:可以假期阅读,也可以课前阅读,教师可以选择运用,但主要用于单元教学前。(5)取得效果: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更加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并能在较短时间内理解记忆相关概念和原理。
2.教学设计:“一个知识、三种形态”的备课图式
*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教学设计为例
这是课题组依据教育节律设计的备课图式,我们把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直观形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整体感悟;知识的学术形态,让学生在专注中把握文本知识;知识的实践形态,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依序进行的三个阶段,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了知识的体验、疑难的质问、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乃至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的建构过程,有效地解决了知识的僵化问题。
3.课堂教学:从容安排“浪漫”和“综合”两个环节
课堂教学中,对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都存在时间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和旋律的缓急问题,它体现了一个教师对该环节的价值判断。因此,相同的教学设计,用不同的教学节奏来实施,效果大不相同。如何安排“浪漫”和“综合”两个环节所占的时间和速度,关系到我们的政治课教学能否得到真正的改进。例如,王老师在往年教学“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时,举“亲密无间”和“誓不两立”两个成语例子来描述人际关系,一般只用3~5分钟就结束了这一环节,而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文本知识讲授。至于“综合”阶段根本没有。参与该课题研究后,他十分认同怀特海所说的“如果没有浪漫阶段,精确阶段是无结果的,不过是一系列无意义的空洞陈述”的观点。于是,他调整了教学时间,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从容地思考和讨论,而对文本知识的教学则加快了速度,只用了15分钟时间,同时,为保证教学节奏的完整性,把本来6个用于知识辨析和巩固的选择题缩减为3个,用节省下来的5分钟时间完成一个知识运用的问题。王老师在对教学时间的调整中,使课堂教学节奏越来越与教育节律相吻合,从而在实践的层面完成了由围绕知识点开展教学向围绕教育节律开展教学的转型。
4.分型指导:促进知识的“活化”、“固化”和“转化”
教育节律把学习失败的原因解释为“不是因为这些任务太困难,而是这些任务以一种非自然的方式指派给学生”。因此我们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改变了知识补弱的单一做法,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究竟是在哪一个阶段出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型辨症,实施“三化”策略。针对“体验贫乏型”,策略是加强浪漫阅读。要求学生继续用好《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的“浪漫阅读”》,并通过上网查阅,生活感悟等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感性积累,在浪漫中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促进知识的“活化”。针对“知识模糊型”,策略是加强知识建构,重视对知识的梳理与归纳,理解与记忆,提高对书本知识的熟练程度,促进知识的“固化”。针对“应用乏术型”,策略是应用提升。要求学生自觉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养成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多问几个“怎么办”的习惯,从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加强知识的运用,促进知识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2]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见习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教育节律是怀特海在1921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每一个周期都包含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三重节奏循环,每个循环都是一个单独的细胞,智力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众多个这种细胞构成的有机体组织,而教育的全过程都要受制于这三重节奏的支配[1]。本课题研究以怀特海的教育节律思想为指导,从“神塑”和“型塑”两个方面,阐述高中政治课教学改进的理念与行动。
一、政治课教学改进的神塑
1.过程为上:政治课教学改进的哲学基础
怀特海是一位过程哲学家,他指出生命是一个过程,“它在本质上是周期性的。它包括日的周期,如工作和娱乐的交替,活动和睡眠的交替;季节的周期,它规定了学校的学期和假期”。“生命的这种有节奏、周期性的特性贯穿人类始终,也不断出现在人类不同层面的学习之中”[1]。过程哲学启示我们,政治课教学改进要注重让学生拥有“过程”和“经历”,在“过程”和“经历”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与精彩。
2.成长为本:政治课教学改进的根本目标
怀特海认为,生命成长的节奏是教育的节奏根源,教育的节奏必须吻合学生生命成长的节奏。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课教学改进不是单纯的教学技巧和方法的改进,而是着眼于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敬畏、呵护与引领,是教育目的的矫正。它启示我们,政治课教学改进首先应端正教学思想,解决好为何而改的问题。
3.智慧为要:政治课教学改进的价值追求
怀特海认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是“养成积极运用充分理解了的原理的习惯”。因此,他反对机械呆板的“知识训练”,重视“智慧训练”,把“保持知识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作为教育的中心问题”,主张“用智慧统帅知识”。怀特海从生命体的成长根源于自身的过程哲学出发,认为人的发展,自身是变化的内因和根据,教育是外因和条件。教育不能机械灌输,而应充分尊重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政治课教学改进中应把知识教学提升为智慧教学。
4.依序而教:政治课教学改进的根本方法
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一种从浪漫到精确再到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反复。“如果教师能满足学生有节奏的希望,恰如其分地给予激励,那么,学生就一定能不断地取得一些成果,而又走上新的起点”。不能在学生心理准备好之前强加“精确”或“掌握”。那样会违背心灵成长的自然韵律,导致学生的学习经验贫乏而单调,从而使学生丧失自我发展或创造自己观点的机会。因此,怀特海反复强调:“我们必须在约定的季节收获庄稼”。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给政治课教学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序”?当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精确把握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此时是否是精准把握知识的“约定季节”?
二、政治课教学改进的型塑
1.课程开发:让学生享受一份“浪漫阅读”
在政治课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对于要牢记的知识,缺乏必要的浪漫阶段基础,造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因此,与课前主要预习书本知识相比,应更注重加强学生学科专业阅读。我们在研究中编辑了《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的“浪漫阅读”》。(1)基本假设:学生要能牢固掌握政治学科的概念、原理、结论,必须阅读和思考许多与概念原理相关的不需要识记的材料。(2)主要内容: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课程标准,从大家名著、现实生活热点、国家方针政策中选编能够体现相关学科核心知识的材料。(3)呈现形式:以教科书的“单元”为单位,并与教科书的单元数量和结构基本保持一致。(4)学时安排:可以假期阅读,也可以课前阅读,教师可以选择运用,但主要用于单元教学前。(5)取得效果: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更加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并能在较短时间内理解记忆相关概念和原理。
2.教学设计:“一个知识、三种形态”的备课图式
*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教学设计为例
这是课题组依据教育节律设计的备课图式,我们把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直观形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整体感悟;知识的学术形态,让学生在专注中把握文本知识;知识的实践形态,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依序进行的三个阶段,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了知识的体验、疑难的质问、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乃至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的建构过程,有效地解决了知识的僵化问题。
3.课堂教学:从容安排“浪漫”和“综合”两个环节
课堂教学中,对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都存在时间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和旋律的缓急问题,它体现了一个教师对该环节的价值判断。因此,相同的教学设计,用不同的教学节奏来实施,效果大不相同。如何安排“浪漫”和“综合”两个环节所占的时间和速度,关系到我们的政治课教学能否得到真正的改进。例如,王老师在往年教学“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时,举“亲密无间”和“誓不两立”两个成语例子来描述人际关系,一般只用3~5分钟就结束了这一环节,而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文本知识讲授。至于“综合”阶段根本没有。参与该课题研究后,他十分认同怀特海所说的“如果没有浪漫阶段,精确阶段是无结果的,不过是一系列无意义的空洞陈述”的观点。于是,他调整了教学时间,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从容地思考和讨论,而对文本知识的教学则加快了速度,只用了15分钟时间,同时,为保证教学节奏的完整性,把本来6个用于知识辨析和巩固的选择题缩减为3个,用节省下来的5分钟时间完成一个知识运用的问题。王老师在对教学时间的调整中,使课堂教学节奏越来越与教育节律相吻合,从而在实践的层面完成了由围绕知识点开展教学向围绕教育节律开展教学的转型。
4.分型指导:促进知识的“活化”、“固化”和“转化”
教育节律把学习失败的原因解释为“不是因为这些任务太困难,而是这些任务以一种非自然的方式指派给学生”。因此我们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改变了知识补弱的单一做法,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究竟是在哪一个阶段出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型辨症,实施“三化”策略。针对“体验贫乏型”,策略是加强浪漫阅读。要求学生继续用好《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的“浪漫阅读”》,并通过上网查阅,生活感悟等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感性积累,在浪漫中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促进知识的“活化”。针对“知识模糊型”,策略是加强知识建构,重视对知识的梳理与归纳,理解与记忆,提高对书本知识的熟练程度,促进知识的“固化”。针对“应用乏术型”,策略是应用提升。要求学生自觉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养成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多问几个“怎么办”的习惯,从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加强知识的运用,促进知识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2]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见习编辑 郑雪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