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山地区二叠系勘探成效分析

2014-02-17董臣强

特种油气藏 2014年5期
关键词:油流产油试油

董臣强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 东营 257000)

引 言

哈山构造带是一个受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叠加的断褶带,该区大范围出露石炭系,其余均被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覆盖。研究区紧邻玛湖生烃凹陷,2010年在该区部署了三维地震,研究区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地层解释后构造建模较困难。2012年以来,通过区域分析确定宏观构造背景,多元综合解释确定地质结构,复杂断裂识别确定框架,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指导建模,正反演模拟验证模型,部署了哈深斜1井和哈深2井。2013年,2口井均钻遇二叠系 (P)稀油,并获得了工业油流,新增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 517 ×104t。

1 勘探技术

运用多技术联合开展构造解析和地质建模,首先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和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确定了区域宏观构造背景;其次结合三维地震、电法、重磁多种资料综合解释,确定了该区的地质结构;随后开展了精细解释和断裂刻画,解释精度达到了1×1道,确定了断裂框架;通过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指导建模,正反演模拟验证模型,建立了早期逆冲推覆加后期走滑的构造解释模型。

2 勘探认识

2.1 油气成藏条件

哈山三维区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及区域性不整合面发育,在每套地层的底部,砂岩储集层发育,且孔渗性较好,南西北东走向的正、逆断层以及井区内断层、骨架砂体和不整合面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网络[5-9]。多期推覆叠加形成多条逆掩断层,将外来推覆系统分割成多个推覆片体,推覆断层对储层具有改造作用,使储层形成微裂缝带,物性得到改善。再加上长期沉积间断,地表水沿断层及微裂缝带风化淋滤,对储层进一步改造,可形成沿断层发育的次生孔隙和裂缝双重介质储层。

研究区二叠系风城组暗色泥岩主要为深灰色粉砂质显微晶白云岩、泥质微晶白云岩、白云质泥岩,与玛湖凹陷风城组钻遇岩性组合特征相似[10],春晖油田哈浅6井风城组暗色泥质有机碳含量为0.65% ~1.89%,干酪根碳同位素值较轻,δ13C值为-29.7‰ ~-32.3‰,干酪根类型为Ⅰ—Ⅱ1型,镜质体反射率Ro为0.82% ~0.89%,处于生油高峰阶段。因此,认为哈深斜1井区推覆体下风城组为一套优质烃源岩。原油中C20、C21和C23三环二萜烷呈上升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高,族组分碳同位素值较轻,烷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δ13C值分别为 -29.9‰ ~ -32.3‰,-29.2‰ ~ -31.0‰,-28.8‰ ~ -30.4‰ 和 -28.6‰ ~ -29.1‰,与风城组烃源岩地化特征相似,而与乌尔禾组烃源岩特征(C20、C21和C23三环二萜烷呈山峰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低,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值较重)差异较大[3]。因此,认为该区原油主要来源于风城组烃源岩。

2.2 成藏模式

研究区二叠系发育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2种成藏模式。自生自储成藏模式主要在二叠系风城组P1f中发育,风城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通过裂缝、断裂就近在风城组储层中的有利圈闭中聚集成藏(图1),形成自生自储油藏。哈浅6、哈山1井风城组油藏属于此种类型。

图1 春晖油田二叠系成藏模式

下生上储成藏模式在研究区广泛发育,玛湖凹陷或推覆体下部二叠系风城组生成的油气通过断层、不整合面向高部位运移,由于逆冲推覆作用使得研究区古生界地层剧烈变形,断裂、微裂缝发育,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同时还可能形成一系列背斜、断背斜、断鼻等构造圈闭,油气在有利圈闭中聚集成藏。哈浅6井石炭系油藏、哈深斜1井二叠系佳木河组油藏都属于此种成藏模式。

2.3 有利勘探区带

哈山地区构造整体具有上下分层、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征。研究区发育4个有利勘探区带:前缘超剥带、前缘冲断带、外来推覆系统和准原地叠加系统(图1)。前缘超剥带由中生界构成,地层呈底超顶剥的特征,整体呈单倾斜坡,在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都发育下生上储的油藏;前缘冲断带以中上二叠统为主;准原地系统主要是早二叠世多期逆冲叠加的一套地层,自生自储油藏;外来推覆系统发育多期推覆叠加,哈山东、西段构造差异大,西段表现为多期推覆体低角度垂向叠加,东段则为多期推覆体呈高角度横向排列。

3 勘探效果

3.1 前缘冲断带勘探成效

2011年以来,哈浅6、哈山1、哈浅101、哈浅102、哈浅3、哈山2井均在前缘冲断带钻遇二叠系风城组云质岩,并见到油气显示。哈浅6井在二叠系风城组2 757~2 780 m井段酸化压裂试油,日产油为7 t/d,累计产油144 t。哈深斜1井在二叠系风城组和佳木河组见油气显示136 m(60层),解释油层7.6 m(2层)。对佳木河组(4 292.3~4 295.9 m井段)常规试油获低产油流,累计产油18 t,累计产水173 m3。对该井段进行了大型压裂后,连续试油30 d,累计产油313 t,累计产水250 m3,表明压裂改造取得了成功,该井地面原油密度为0.86 g/cm3,地面原油黏度为12 mPa·s,为典型的稀油。哈深斜1井是哈山地区部署的第1口风险探井,也是前缘冲断带二叠系的第1口工业油流井,该井获工业油流,证实了前缘冲断带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3.2 外来推覆系统勘探成效

哈深2井位于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德构造带推覆体,在二叠系2 342~2 348 m见6.1 m油斑火山凝灰岩,裂缝、砾间孔较发育(图2)。2013年7月试油(井段2 336~2 348 m),日产油为10 t/d,累计产油42 t。地面原油密度为0.91 g/cm3,地面原油黏度为92 mPa·s。在外来推覆系统中,哈深2井是第1口获得工业油流的探井,该区带预测含油面积为8.8 km2,已上报预测石油地质储量为1 517×104t。

3.3 储层改造成效

图2 哈深2井2344.3m油斑火山岩荧光薄片

哈深斜1井在二叠系风城组风一段4 154.0~4 168.0 m常规试油见油花,2013年6月8日,采用压裂泵抽一体化工艺,压裂后油嘴控制放喷及油管畅放,停喷后采用抽汲排液,累计产油32.9 t,压裂工艺取得成功,有一定的增油效果。对哈深斜1井佳木河组4 292.3~4 295.9 m井段常规试油获低产油流,累计产油18t,累计产水173 m3,对该井段大型压裂试油,压裂后油嘴控制放喷及油管畅放,停喷后下入一体化泵泵抽排液,日产油为8.05 t/d,累计产油304 t,该井于2013年11月16日投产,截至目前生产236 d,日产油为3.6 t/d,累计产油840 t。压裂工艺成功,达到设计要求,增油效果较好。

研究区二叠系由于储层物性较差,为低渗、特低渗储层,且纵向上存在强烈的非均质性,常规试油基本不出或低产油流,不具备工业价值,采用储层酸化压裂和大型压裂能获得工业油流,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4 结论

(1)通过多技术联合构造解析和地质建模,建立了研究区逆冲推覆加后期走滑的构造解释模式。

(2)研究区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同时二叠系本身具备生烃条件,且断层和储层发育,成藏条件优越。

(3)油藏主要为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2种成藏模式,发育4个有利勘探区带:前缘超剥带、前缘冲断带、外来推覆系统和准原地叠加系统。前缘冲断带中的哈深斜1井和外来推覆系统中的哈深2井二叠系试油获得成功,证实该区二叠系具备较大的勘探潜力。哈深斜1井二叠系压裂取得成功,为下一步该区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指导。

[1]张善文.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地区风城组烃源岩的发现及石油地质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34(2):145-152.

[2]胡杨,夏斌.新疆北部哈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初步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2,32(2):52-58.

[3]冯建伟,等.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油气聚集[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32(3):23-29.

[4]宋永东,戴俊生,吴孔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9,24(3):17-24.

[5]管树巍,李本亮,侯连华,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盘掩伏构造油气勘探新领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1):17-22.

[6]何登发,尹成,杜社宽,等.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构造带为例[J].地学前缘,2004,11(3):91-101.

[7]孙自明,洪太元,张涛.新疆北部哈拉阿拉特山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J].地质科学,2008,43(2):309-320.

[8]邱贻博,查明,李振华,等.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1):11-14.

[9]何登发,管树巍,张年富,等.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构造及找油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2006,27(3):267-269.

[10]郭建钢,等.乌尔禾地区风城组白云岩储集层成因及分布[J]. 新疆石油地质,2009,30(6):699-701.

猜你喜欢

油流产油试油
基于瞬态油流量测量的电力变压器故障油流涌动特性
试油工艺技术分析研究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井下作业试油工艺技术探讨
亚洲陆上最深油气田累计产油突破200万吨
大型电力变压器油流带电机理研究
水平井测试技术与水平井试油测试配套技术研究
如何加强试油监督管理
数 字
一起充油设备重瓦斯保护误动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