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市民化的要求及其矛盾
——以浙江省外省务工人员为例

2014-02-16徐小洪陈乐洋朱维龙虞少敏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外省务工人员市民化

徐小洪,陈乐洋,朱维龙,虞少敏

(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2)

【职工问题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的要求及其矛盾
——以浙江省外省务工人员为例

徐小洪,陈乐洋,朱维龙,虞少敏

(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2)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农民工争取公民权,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争取完整公民权的基础。浙江省外省务工人员具有三大特征:文化程度、技术等级较低;生活、工作于社会底层;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追求未来意愿,甚至可能采取集体行动。这三大特征的内在逻辑是“,文化程度、技术技能等级较低”与“生活、工作于社会底层”相一致,并且会陷入恶性循环“;文化程度、技术技能等级较低”与“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追求未来的意愿,甚至采取行动”相冲突,并且一方面很难依靠个人自行解决,另一方面又很容易激化为社会矛盾。

外省务工人员;农民工市民化;公民权;社会公平正义

当今,中国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既是中国城镇化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外省务工人员快速大量流入浙江省,为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外来务工人员也逐步产生了要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强烈愿望。2013年,浙江省总工会和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就我省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浙江省外省务工人员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通过调查①,我们可以概括出,浙江省外省务工人员是一支文化程度、技术等级较低的,生活、工作于较底层的,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追求未来意愿的劳工队伍。其基本特征要素有三个方面:

(一)文化程度、技术技能等级较低。

1.青壮年为绝对多数,占88.44%。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25岁以下,即新生代(80后)占近1/3。

2.文化程度较低。外省农村户口工人群体中,初中及以下的占57.10%、高中(职高)为21.50%、中专(中技)为9.30%、大专(高职)仅为9.00%。

3.参加政治组织情况。外省城镇户口中,中共党员占17.60%,未加入任何党派占55.80%;外省农村户口中,中共党员占5.20%,未加入任何党派占75.70%。

4.技术等级较低。外省农村户口工人群体中,无技术等级占68.40%,初级技工占20.00%、中级技工为9.30%。外省农村户口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没有职称的占74.50%、初级职称为16.80%。同时,可以看到,本省农村户口的相应比例均优于外省农村户口的比例。(二)生活、工作于社会底层。

1.在浙江省打工生活5年及以上的占近40%。

2.外省农村户口中,在工作3-5年时间中,换过4个工作单位的占32.6%;在工作6-8年中,换过4个单位的占26.2%,也就是说,平均一年换一个单位的占32.6%,平均1.75年换一个单位的占26.2%。显然,流动性较大。

3.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签订率为92.4%,但也有未签订者为5.0%、不知道者为2.6%。外省城镇户口务工人员中签订率为94.6%,但也有未签订者为3.2%、不知道者为2.2%。

4.劳动合同期限偏短,1/3多为一年及以下。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劳动合同期限的分布为,不到一年有3.30%、1年有34.40%、2年有15.20%、3年有38.60%、4年有1.10%、5年及以上有7.40%。

5.76.4%为工人岗位。外省城镇户口中,工人占60.80%,技术人员占21.80%,中层管理人员占17.40%。外省农村户口中,工人占80.20%,技术人员占13.70%,中层管理人员占6.10%。

6.工作时间普遍较长,90%超过月法定工作日,一半以上日工作时间超过9小时。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的月工作时间分布为,21天及以下仅仅为6.90%,22-24天有24.10%、25-27天有40.20%、28-30天有23.60%。日工作时间8小时的占47.80%,9小时的有18.70%、10小时有18.20%、11小时有5.90%、12小时有7.00%、13小时有1.00%、14小时有0.50%、15小时有0.90%。

7.收入相对较低,近30%月收入2300元及以下(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报告,2012年东部地区农民工月收入为2286),甚至有近2%的低于浙江省最低工资的最低档。外省农村户口,1000元以下占1.90%(浙江省2013年最低工资的最低档为1080元)、1001-1300元占1.70%、1301-1600元占5.70%、1601-1900元占5.70%、1901-2300元占14.10%、2301-2600元占19.80%、2601-3000元占19.10%、3001-3500元占17.30%、3501元以上占14.70%。

8.基本能按时发放工资。能基本按时发放工资的达到93.3%。

9.8.5%的员工发生过工伤。外省城镇户口中发生过工伤的占7.6%,外省农村户口中发生过工伤的占8.7%。

10.企业未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较高,为近1/4。外来的外省农村户口人员中,未缴纳养老保险的占23.00%、未缴纳失业保险的占26.60%,未缴纳工伤保险的占15.10%,未缴纳医疗保险的占22.20%,未缴纳生育保险的占27.00%。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没有23.00% 26.60% 15.10% 22.20% 27.00%缴纳70.80% 64.20% 79.40% 70.10% 62.30%不知道6.20% 9.20% 5.60% 7.70% 10.70%

11.近1/3还未结婚。外省城镇户口中还未结婚的占27.0%,外省农村户口中还未结婚的占27.6%。

12.已经结婚的外省务工人员中,1/3为两地分居,其中,外省城镇户口群体中,两地分居者为30.5%、外省农村户口的,两地分居者为27.6%。

13.一半以上家庭的孩子在老家,为留守儿童。其中,外省城镇户口务工人员群体中占49.5%、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群体中占58.1%。

14.有家人亲戚离开老家在浙江省打工的比例较高。外省农村户口中有77.7%的人员,外省城镇户口务工人员群体中有66.5%的人员,家人亲戚离开老家在浙江打工,比例均高于本省农村户口外出打工(56.2%)的比例。

(三)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追求未来的意愿,甚至行动。

1.外来的外省农村户口人员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项目(居住地环境现状)的满意度中等偏上,基本上有一半人员持“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态度。对住房和教育的满意度相对最低。对教育条件,有51.3%的持“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态度。对住房条件,有56.2%持“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态度。

治安环境卫生环境文化设施医疗条件教育条件住房条件很满意21.50% 18.70% 15.80% 15.10% 14.2% 13.90%比较满意38.90% 35.20% 34.70% 35.10% 34.5% 29.90%一般34.30% 37.00% 39.40% 39.50% 40.9% 42.20%不太满意3.90% 7.00% 8.00% 8.10% 7.7% 10.20%不满意1.40% 2.10% 2.00% 2.20% 2.7% 3.80%

可以看到,最满意的是治安环境,然后满意度依次下降,最不满意的是住房条件。

很不满意项目的排序:

2.1/3多的外省务工人员明确表示要留在浙江,是四个选项中比例最高的选项。外省城镇户口务工人员中,47.80%要留在浙江,25.40%的回老家,2.40%的去其他地方,24.40%的还没有考虑。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32.40%要留在浙江,34.80%的回老家,4.80%的去其他地方,28.00%的还没有考虑。

3.77%多的表示希望孩子在自己现在上班的地方上学。外省城镇户口务工人员中占77.8%,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占77.2%。

4.近一半的很想学技术。外省城镇户口务工人员中,很想学技术的占59.30%,有点想学技术的占26.70%;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很想学技术的占47.90%,有点想学技术的占30.60%。外省农村户口的工人群体中,对学习技术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最高,达17.9%。外省农村户口的无技术等级群体中,对学习技术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最高,达19.8%,出现越有技术越想学技术,越没有技术越不想学技术的现象。

再从外省农村户口工人群体中,无技术等级占68.40%的比例来看,可以说,对学技术持无所谓态度人群的总量相当高。

5.参加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比例相对较高。调查前我们的想法是外来人员基本局限于老乡、亲戚、朋友等的社会活动圈子,但通过调查,却发现参加由共同爱好、共同利益形成的组织和活动的比例相对较高。同时,参加工会组织比例却出乎意料的低。是否参加过文体休闲等兴趣爱好团体?外省城镇户口务工人员中参加过的占41.3%,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参加过的占34.4%。是否参加过社会公益组织?外省城镇户口务工人员中参加过的占29.2%,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参加过的占21.4%。您是否参加过民间打工者组织?外省城镇户口务工人员中参加过的占20.5%,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参加过的占16.4%。是否参加过工会?外省城镇户口务工人员中参加过的占65.6%,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参加过的占60.5%。

外省城镇户口中参加民间打工者组织的有150人,其中,19-25岁的有49人,26-35岁的有46人,36-45岁的有35人,共130人,占86.7%。主要集中在青年和中年,新生代占了1/3。

外省农村户口中参加民间打工者组织的有485,其中,19-25岁的有139人,26-35岁的有178人,36-45岁的有113人,共430人,占88.7%。主要集中在青年和中年,新生代占了近1/3。

(四)基本特征的内在关系。

以上三个基本特征之间存在着统一性和冲突性:

“文化程度、技术技能等级较低”与“生活、工作于社会底层”相一致,并且会陷入恶性循环;

“文化程度、技术技能等级较低”与“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追求未来的意愿,甚至行动”相冲突,并且一方面很难依靠个人自行解决,另一方面又很容易激化为社会矛盾。

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存在两大矛盾

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员流入浙江省。据浙江省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省的省外流入人口为1182.4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1.7%。取消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实现自由和平等,实现自由迁徙、服务均等化,这是“农民工市民化”(“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一场重大的社会性变革。

然而,在现行体制内,从党政主导社会转型、变迁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着以下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一)外省务工人员较低的整体素质与浙江省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建设创新型省份发展要求的内在矛盾。

一般可以说,某区域经济产业层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层次、结构决定了该区域劳动力需求层次、结构,进而决定了被吸引而来的外来劳动力的素质和结构;同时,包括外来劳动力在内的该区域劳动力素质、结构,又反过来制约着该区域的产业层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层次、结构的转变、转型。

所以,要成功有效地完成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是有一支稳定的积极向上的高素质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者队伍。

据统计,2010年,浙江省从业人员为3636.02万人(包含机关、事业),15-59岁的省外流入人口为1057.2万人,其中20-44岁的青壮年人口为843.7万人,也就是说,浙江省约1/3的从业人员是省外流人员。显然,省外流入人员的素质基本上决定了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状态,进而也对浙江省经济发展转型起到了基础性约束作用。

我们的调查显示,现实出现了低层次产业结构、粗放型生产与低素质劳动力的相互需求、相互依赖、相互锁定的现象。

浙江省极大多数企业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粗放型,由此形成了对低素质、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性需求,进而吸引了大量低素质劳动力就业,而低素质劳动力又反过来制约了小微企业的产业层次、发展层次的提高和转型升级。如我们上述问卷调查显示,占浙江省劳动力相当比例的外省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素质都相当低下。浙江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在全国是处于低层次的,但流入浙江省的外省农民工的程度更是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

全国及部分省市单位就业人员学历情况比较

浙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主要是通过区域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中间产品的垂直分工,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形成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即所谓的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所需求的劳动力主要是年轻、熟练的普通操作工人和服务人员,对技能和学历的要求较低甚至没有要求。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浙江省部分市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对文化程度没有要求的,2009年第三季度为19.83%,2010年第一季度为23.81%,2010年第三季度22.01%,2011年第一季度23.49%;对技术等级没有明确要求的,2009年第三季度为71.05%,2010年第一季度为66.45%,2010年第三季度为68.03%,2011年第一季度为61.81%。浙江省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需求普遍较低,形成了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性需求。《浙江省部分市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的结论是,“求职人员文化结构和用人需求结构基本一致”,“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与用人需求的技术等级结构基本一致”。显然,相互锁定,很难自我解套。

外省农民很容易在类似的低技能行业中找到工作,使得他们既缺乏提高技能的压力,也缺乏学习技能的动力,如我们调查问卷的统计结论显示,外省农村户口的工人群体中,对学习技术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最高,达17.9%。外省农村户口的无技术等级群体中,对学习技术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最高,达19.8%,出现越有技术越想学技术、越没有技术越不想学技术的现象,从而被锁定在低端职业,具有明显的从业惯性。2010年,92.3%的外来人口从事需要“动手”、“跑腿”的低端职业,其中73.3%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9.0%为商业服务业人员。

近年来,浙江省技术工人总量不足、整体素质较低、结构失调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来应该大力引进掌握一定技术能力、从事相关技术工种的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来解决这一问题,但现实中,大量流入浙江省的省外务工人员素质却相对较低。这对全省经济的科学快速发展形成了制约。

(二)外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强烈意愿与浙江省土地等自然资源、各级政府需要承担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内在矛盾。

1.“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中国社会的当代转型,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农民转型为市民的过程,在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转型为市民的过程分解为两个基本阶段:农民转型为农民工;农民工转型为市民。浙江省作为较早改革开放、制度创新较完善、社会转型较成功的、城乡统筹建设较有效的省份,对于农民转型来说,农民转型为农民工阶段已基本完成,现处于全面的农民工转型为市民阶段。这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首先,农民工的工人职业已经基本定型,如,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在浙江工作年限较长,5年及以上的近40%,职业技能、职业等级等也有较大提高等等。其次,外来务工人员有强烈的转化为浙江省市民的意愿、要求、行为。

同时,21世纪,浙江省已在向发展型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方向转化,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在这过程中,人的需求、市民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劳动者需要满足的基本是劳有所得,而现在追求的是较完善的“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所以,“农民工市民化”就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是市民权利的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农民工获得城镇居民的身份和平等权利,与城镇户籍居民一样平等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福利待遇的过程。这些福利待遇即政府为城镇户籍居民提供的教育、公共卫生、就业扶持、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也就是将原本只覆盖本地户籍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扩展到农民工。

“农民工市民化”、市民权利实现的基础是经济基础,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表面上是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二元体制改革滞后引起,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改革这些制度所需要付出的社会成本太高。从政府角度来说,就是提供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就是要支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这可以视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所以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对于政府来说,主要包括因为城镇人口增加而导致的公共投资即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和公用事业经费的增加,以及政府需要承担的新增市民的社会保障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和社会福利(就业培训、住房公积金、水电补贴等)各项支出。例如,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以宁波市为案例,对“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及其家属市民化的成本进行了测算,估计在子女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就业扶持、权益维护、社会保障、住房条件改善等公共服务六个领域中,人均共需投入13507.4—25507.4元。如果按人均需投入20000元,全省省外流入人口为1000万人,那就需要各级政府投入20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浙江省的GDP总量。另外,2010年浙江省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34.6人,比2000年增加了75.2人,是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3.8倍。

可见农民工市民化对浙江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府管理都会带来很大压力。

2.外省农民工有成为浙江省市民的强烈的愿望和积极的行为。如我们调查显示,1/3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明确表示要留在浙江,77%多的表示希望孩子在自己现在上班的地方上学,等等。

具体地说,外省农民工成为浙江省市民的愿望和行为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质”的改善,即更好地享受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愿望和行为,改善现状的愿望和行为。其二,“量”的扩张,即扩大享受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人群的愿望和行为。比如,我们调查显示,在已经结婚的外省务工人员中,1/3为两地分居;一半以上家庭的孩子在老家,为留守儿童。其中,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群体中占58.1%。这就显示,这些人员正准备着进入浙江省,准备成为新浙江人的后备人群。而且,这也已经成为趋势。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在校小学生和初中生中,来自省外的学生分别占17.2%和9.3%。

3.外省农民工成为浙江省市民的愿望和行为正转化为集体愿望和集体行为。据调查显示,外省农民工自己主动自愿地参加由共同爱好、共同利益形成的组织和活动的比例出乎意料的高,特别是,参加过民间打工者组织的,外省城镇户口务工人员中达20.5%,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达16.4%。同时,外省农村户口务工人员中,没有参加工会的,18岁及以下中有54.3%,19—25岁中有44.6%。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中有45.0%的没有参加工会。

当前农民工的需求已由原来的生物性的个人温饱需求上升到安全的需求、个人发展的需求、社会声望的需求、社会公平和尊重的需求、参与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社会性需求。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正义公平的理念,农民工已经开始寻找组织载体,要以社会组织的集体行为参与到公共政策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去。比如,杭州的“草根之家”农民工组织,在今年发起了“‘新浙江人万人寻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调研、倡导与实践”的活动。提出,“我们坚信,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农民工自己参与,我们也相信我们新生代农民工的智慧和力量可以为解决问题作出贡献。”显然,意愿已经转化为集体声音、集体行动,已在争取“农民工市民化”的话语权。当前,我们对农民工集体组织的集体行为还只处于“被动堵截”的状态,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制度进行规范,这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是十分不利的。

综上所述,“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而来的,尤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也需要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方能奏效。要防止以民粹主义的态度扩大、渲染不同利益群体间的不平等,科学处理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利益调整问题。党和政府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各项政策的提出、调整和实施,均应当公开、透明,要在广泛征求、听取各利益群体的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过程中,要建立农民工表达自己的诉求、愿望和要求的机制和途径。排斥农民工,完全由政治、经济、文化精英们决定农民工的命运,本身就是对农民工权利的一种侵犯。

[1][美]苏黛瑞著.王春光,单丽卿译.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美]玛丽·E·加拉格尔著.郁建兴,肖扬东译.全球化与中国劳工政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英]布赖恩·特纳编.郭忠华,蒋红军译.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4][韩]具海根著.梁光严,张静译.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希宇)

The Contradiction and Demands of Migrant Workers’Transforming into Townspeople——a Case Study of Workers from Other Provinces in Zhejiang

Xu Xiaohong,Chen Leyang,Zhu Weilong&Yu Shaomin

the essence of“migrant workers’transforming into townspeople”is that migrant workers fight for citizenship,so“migrant workers’transforming into townspeople”is the basis for migrant workers to fight for full citizenship.Migrant workers from other provinces in Zhejiang Province have three characteristics:education,technology level is low;living and working in the bottom of society;a strong willing to change current status and pursue future,even take collective action.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education,technical skill level is low”and“living and working in the bottom of society”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and will fall into a vicious cycle;“education,technical skill level is low”and“a strong willing to change current status and pursue future,even take collective action”conflict with each other,on the one hand difficult to rely on personal resolution,on the other hand easy to intensify social contradic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we find that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inherent contradictions:between the lower overall quality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other provi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Zhejiang province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create Zhejiang economy“upgrade”,and build an innovative province;between the migrant workers’strong willing to transform into townspeople and the costs taken by land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on“transforming into townspeople”.We should prevent the populist attitude rendering inequalities between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scientifically deal with the adjustment problems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The presentation,adjust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policies from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on“migrant workers’transforming into townspeople”should be made based on listening to the views of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migrant workers from other provinces;migrant workers’transforming into townspeople;citizenship;social justice

D412.6

A

2095—7416(2014)03—0001—08

2014-04-07

徐小洪(1953-),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教授。陈乐洋(1954-),男,浙江诸暨人,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副校长、副教授。朱维龙(1960-),男,浙江富阳人,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副教授。虞少敏(1983-),女,浙江新昌人,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讲师。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发现存在着以下内在矛盾:外省务工人员较低的整体素质与浙江省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建设创新型省份发展要求的内在矛盾;外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强烈意愿与浙江省土地等自然资源、各级政府需要承担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内在矛盾。

要防止以民粹主义的态度渲染不同利益群体间的不平等,科学处理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利益调整问题。党和政府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各项政策的提出、调整和实施,都要在广泛征求、听取各利益群体的意见的基础上做出。

猜你喜欢

外省务工人员市民化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到外省去
到外省去
大型公共工程建设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以J省X县外省迁入水库移民为例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