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夜里的火种
——论马加的小说创作

2014-02-15

鸭绿江 2014年11期
关键词:火种北国东北

刘 巍 刘 维

记忆

寒夜里的火种

——论马加的小说创作

刘 巍 刘 维

本栏目主持 吴玉杰

长久以来,马加以其独特的文风享誉文坛,笔耕七十年,为读者留下了《寒夜火种》,《在祖国的东方》,《北国风云录》等经典作品,被评论界赞许为“一名真正的人民作家”。他的创作跨越了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质朴的语言再现了战争时代铁蹄下东北人民所经受的苦难和进行的抗争,为寒夜里寻找民族希望的人们带来了光明的火种。

1966年马加与夫人申玮

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左)与马加交谈

1984年马加夫妇与艾芙夫妇于成都

一、战争风云下的苦难纪事

马加的小说创作带有明显的左翼色彩。他往往选取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将战争风云融入到小说中去,描绘出一幅浮雕式的历史画卷,并对东北人民的苦难生活进行了纪实性呈现,以此来唤醒广大沉睡中的人民奋起反抗。同时,他的小说还揭示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人民沦为待宰的羔羊,而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带领东北人民摆脱亡国奴的悲惨境遇,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马加从不“躲在书斋里清谈虫鱼鸟兽”,而是对热点问题、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历时性的关注,他的小说将日伪统治下东北人民的苦难生活纳入到中国文学的版图。如反映抗日战争的《复仇之路》,虽然叙述上存在明显的粗鄙化,但我们仍能被作者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所打动。另外,还有描写溥仪登基前后的《寒夜火种》,反映解放区生活的《滹沱河流域》,反映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江三村十日》,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在祖国的东方》,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红色的果实》等。总之,马加的创作多立足于时代而又把握住了时代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浮现出了祖国命运变迁的痕迹。

马加的创作多属革命历史题材,因而小说中大都充斥着战争的硝烟。但他很少正面描写战场上血与火的搏斗,而是转向了战争幕后的革命斗争和人民生活的惨象。《复仇之路》中战争不仅摧毁了大五的家园,还使他的妻子惨遭日军奸杀,儿子也被刺刀捅死,一无所有的大五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复仇之路,加入到义勇军的队伍中。《白天和黑夜》里老人刘富有白天被迫替日本人修公路,到了夜晚自愿帮助义勇军破坏公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解放生活的渴望。马加真实地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广大东北民众在压迫下奋起反抗的历程。

民族苦难的直接关照是马加小说的又一大特点。他以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为蓝本,将日伪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巧妙地注入小说中。在《寒夜火种》前言里,马加写道:“我想记录下来在敌人刺刀下一点真实的生活,蒋介石的卖国不抵抗政策招致了东北人民的苦难,人民受着痛苦,人民也在觉醒与反抗。”《一封家信》里“我”在向妈妈倾诉北平生活的不幸时,也写到了妈妈“劳动的代价竟然被帝国主义者榨取了”。不仅如此,“我的弟弟一开始就受着奴化的教育,给他灌输一些做奴隶的思想”。马加用饱含着血和泪的笔墨,在硝烟弥漫的战争风云中记录着亡国之痛,并描绘出苦难的民众对侵略者的怒火与控诉。

刘 巍,辽宁沈阳人,文艺学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刘 维,重庆合川人,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二、东北一际中的民族呼喊

马加是带着诗人的浪漫气质走向文坛的,但真正奠定他在文学史地位的却是小说创作。杨义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专门用一节《江山的喜悦和草原的悲壮》来评述马加的创作,在他看来,马加的小说“散发着几分北大荒的旷野气息”并“开拓了一个相当开阔苍茫抒情的艺术境界”。他的小说中总渗透着一种独特的满族文化特质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马加的创作也是一种来自旷野的呼喊,是对民族意识的体认过程。

长久以来,对马加的研究多是从时代意识和乡土抒情的角度来进行挖掘,很少注意到他小说中的满族文化气息。《寒夜火种》里对王村长家里的描述,“屋里是搭着南北大炕,炕上叠着红绸子被,地上放着一张八仙桌,四把红漆坐椅,穿衣镜,掸瓶,炕琴,衣柜和一切从祖先遗留下的锡器蜡台,还有两瓶孔雀花翎。”这些古老的锡器蜡台、孔雀花翎以及南北大炕等都是当时满族家庭里的日常摆设,体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满族人民的生活面貌。

马加的小说除了具有独特的满族文化特质外,还具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主要通过东北方言来表现。由于马加熟悉农村生活,对东北土语的运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把农民田间地头的庄稼话、家常唠嗑、口语、农谚以及歇后语等融入到创作中,给人以亲切、质朴之感。《北国风云录》中开篇对天气的描写,就借用了农谚“夏至东风飘,麦子顺水捞”,形象而鲜活。《寒夜火种》中面对江琦的挑衅,陆有祥激动地反问道“我陆有祥不是缩头缩脑的人,不蒸馒头,还要蒸(争)一口气呢!”就巧妙地运用了歇后语。但有时过多地使用方言土语也难免造成行文的拖沓和重复,使读者在阅读中容易失去新鲜感。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作家流亡到关内,并逐渐活跃在北平与上海的文坛,进行抗日题材的写作。1935年,在萧军、萧红陆续完成了小说《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的同时,马加也在北平完成了他的著名中篇小说《寒夜火种》。在此之前,马加还创作了《复仇之路》《潜伏的火焰》《我们的祖先》等反映抗日题材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东北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生活和进行的不屈斗争,而这与当时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小品文背道而驰。马加曾坦言,“我从来不写那种‘幽默’小品文”,并认为林语堂“无视山海关外还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屠杀”。马加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和其他流亡作家一起在小说中带来了东北大地的苦难之声,在旷野中呼喊着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试图震醒沉睡的人们起来反抗。

三、寒夜里的星星之火

马加的小说创作颇丰,从已出版的作品来看,长篇小说共有七部,即《滹沱河流域》《江三村十日》《在祖国的东方》《红色的果实》《北国风云录》以及《血映关山》;中篇小说两部,即《开不败的花朵》和《寒夜火种》;短篇小说二十六篇,如《减租》《叙家谱》等。在这里,主要对马加前后期的代表作《寒夜火种》和《北国风云录》进行评述。

中篇小说《寒夜火种》最初发表在1936年的《文学导报》四五期合刊《国防文学》专号上,被认为是“马加早期创作中里程碑式的力作”。小说以伪满洲国溥仪“登基做皇帝”为背景,将视角聚焦在辽宁农村一个叫和安堡的村子里,描写了贫农陆有祥不堪忍受伪满洲国苛捐杂税的剥削,在义勇军的帮助下终于走上了反抗道路。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农民陆有祥的形象。他来自社会最底层,性格软弱但又心存不满,受尽地主恶霸王村长的欺凌。在这里不难发现作者在俯瞰阶级关系的同时,巧妙地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扭合在一起。而陆有祥与义勇军头领江琦的结识又使他更接近共产党,在“革命导师”江琦的帮助下,终于铲除了恶霸,重获新生。可以说,陆有祥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性格的多侧面更符合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性。他的转变固然离不开江琦的帮助,但也有他自身的坚持和奋斗,在他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民族自救的希望。

长篇小说《北国风云录》无疑是马加呕心沥血之作。“这部写作时间长达二十年,三易其稿,历经劫难的力作中,凝结着作家毕生的生活经验和进行艰苦艺术创造的心血。”小说以东北大学学生周云和共产党员沈风的命运遭际作为故事的两条主线,时间跨度一直从“九一八”事变延续到“七七”事变,全景式地展现了以沈阳和北平两地为中心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描绘了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组织民众抗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北国风云录》里真实地再现了东北沦陷后人民艰苦的流亡生涯,它是从周云的视角来表现的。在开往北平的难民车上,周云目睹了难民们的悲惨生活,他们不仅遭受日本敌机扫射,还惨遭“胡子”老北风的洗劫,好不容易熬到北平,又面临着生计的问题。面对祖国领土的沦陷、家园的毁灭,马加生动地再现了难民的流亡生活,织成了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

小说中还彰显了一种英雄情结,这主要通过沈风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共产党员形象来表现。他是周云走上革命道路的精神导师,一出场就是一位成熟的革命者。早在读书时,沈风就领导了学生罢课,组织过七公牛录人民与日本浪人的斗争,甚至在蒋介石发布不抵抗政策后,他还带领北大营的士兵奋勇抗击日军,是一名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英雄。他和周云并肩作战,以一文一武的方式构筑了《北国风云录》的艺术高度。

马加与新民县文学青年在一起

1983年,马加与夫人申玮在书房留影

四、底层生存困境的注视

马加曾说:“我写小说,大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因此,他的小说往往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给人以亲切之感。《北国风云录》中,周云在东大的学习生活和两度流亡北平的经历就明显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他始终秉承着“作为人民的写作”宗旨,并关注人民的生存困境,这对当下而言很有借鉴意义。

马加之所以被评论界称赞为“一名真正的人民作家”,是因为在他的作品里很少看到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写作姿态,也鲜有启蒙式的说教话语。长期以来,他把深入生活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土地改革,我到佳木斯的乡下;抗美援朝,我跨过鸭绿江,吃过志愿军的炒面……建立人民公社,我到新民兴隆公社去落户,又去长山子大队蹲点。”于是我们看到了像《江三村十日》《在祖国的东方》《红色的果实》等优秀的作品。《北国风云录》更是倾注了作者独特的思考。当时文坛盛行着反思文学和知青文学,而马加一反潮流,仍坚持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虽然时代早已变迁,“但周云、沈风们的脉搏,是和八十年代奋进的青年一代相连的”。这或许正是《北国风云录》与当下生活的沟通点。

马加一直履行着“作为人民的写作”宗旨,他小说中的人物大多生活在东北沦陷区,虽然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反抗日军的血腥统治,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其中也不乏《北国风云录》中沈风这样的民族英雄,但更多的还是《寒夜火种》中的陆有祥、《复仇之路》中的大五、《白天和黑夜》中的刘富有这类普通老百姓。马加在关注他们的生存困境的同时,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不管是留在沦陷区的人民,还是流亡在外的青年学生,作者对他们都饱含着最真切的关怀和最崇高的敬意。

“人民需要温暖,更渴望着光明。”在寒冷的漫漫长夜,在黑土地的深处,马加举起创作的火炬,用文字激励着人民不再沉默、奋起反抗。正是无数个马加这样的火炬,汇聚成了怒涛般的火焰,照亮了整个寒夜的东方。

马加与晓凡在延安

1 王充闾《一位真正的人民作家——在马加创作生涯研讨会上的讲话》,[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1期。

2 马加《寒夜火种》前言,春风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

3 马加《寒夜火种》前言,春风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2页。

4 马加著《马加文集1》,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

5 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页。

6 马加著《寒夜火种》,春风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21页。

7 马加著《寒夜火种》,春风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56页。

8 马加著《寒夜火种》,前言,春风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2页。

9 曾镇南《评长篇小说〈北国风云录〉》,[J]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3期。

10 马加著《马加文集5》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11 马加著《马加文集1》》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12 曾镇南《评长篇小说〈北国风云录〉》,[J]《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3期。

13 马加著《寒夜火种》前言,春风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4页。

责任编辑 陈昌平

猜你喜欢

火种北国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火种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点燃火种的地方
江南如今到北国
白桦生北国
大东北的春节
北国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