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如雪 祥瑞咸集
2014-02-14姜颖君
姜颖君
六、七年前,笔者曾经被古徽州以及周边皖南地区丰富的古建筑遗存所吸引,数十次地游历在黄山白岳间。因为当时当地的农村,很多古建筑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重视,许多偏僻乡间的老宅,因为年久失修,几近倾覆。主人们厌倦了漏雨、昏暗、到处叽叽嘎嘎作响的老屋,急于搬到漂亮时尚的新式住宅里去住,所以大量的古民居建筑被拆毁,木雕的门窗、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柱础等等大量的建筑构件都进了乡村古董店里,被频繁买卖。
古徽州地区指旧徽州府所辖的安徽五县(歙、休宁、黟、绩溪、祁门)和现属江西的婺源县,加上北面的旌德、宁国、泾县等区域,通称为皖南。明清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古徽州地区孕育了高超的建筑艺术与丰富的装饰雕刻语言,所谓“赛雕铸之堂皇,比营造之精美”。木、石、砖三雕当中,因为原材料采集、工艺难度、雕刻空间与手法等因素,以石雕更显宝贵。
石雕当中,以柱础较为常见,有方有圆,有覆盆、瓜楞等等造型,材质方面则以青石(黟县青)、茶园石、红砂岩等徽州当地所产石料为主。也偶尔所见有白石雕造者,尤显珍贵,其原料多产自泾县。这种石料和房山汉白玉一样,学术上属于白色大理石的一种,今天的宣城泾县西南部的山区(旧属宁国),仍出产这种洁白细腻的石料。古园林叠山理水讲究用料,其中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中“选石”一章也提到了“宣石”,说“宣石产于宁国县所属,其色洁白……逾舊逾白,俨如雪山也”。目前民间把白色大理石统称为白石。
本文所介绍的石础,就是用这种上佳的石料所雕刻,质地细腻,颜色白净,尤其雨后的石头,润泽可爱,非一般石料可比。这对础直径64厘米、高60厘米。础的上端作浅浅的素工两层,第三层开光雕饰花卉纹,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宝相等吉祥花卉,第四层也是一圈素工。第五层是础的中间部分,也是工匠们发挥才艺最重要的地方,雕刻最为精彩:一圈包袱角的体裁,也叫包袱锦、锦铺,为清早期惯用的模拟丝织物形状的开光雕刻形式,八面铺盖上分别雕刻象征祥瑞的动物,分别是兔子(寓意玉兔呈祥)、大象(寓意太平有象)、鱼(寓意鱼龙变化、鱼跃龙门)、猴子(寓意代代封侯)、鹿(寓意禄路顺达)、羊(寓意祥和如意)、麒麟(寓意仁爱吉祥)、豹子(寓意喜报平安),同时在这些动物的周围,分别点缀祥云丽日、灵芝、松枝、萱草、梧桐、兰花、竹子、蕉叶等雅致的花草,形成雅俗共赏而不失灵动的画面。在铺盖之间高浮雕突出的狮首衔环,源自战国至汉代盛行的饕餮衔环,也是延续了2000多年的祛凶辟邪的传统题材。础的底部即第六层,八只铺首的下面对应有八颗滚圆的宝珠,八面铺盖的下面则对应分布八件盘长。盘长是古“八宝”之一,模拟绳索编结而来,纹样盘曲连接,不分首尾、无终无止,寓意世代福泽绵延不断,也是今天“中国结”的原型。绳结的雕刻婉转流畅,造型无一雷同,可见工匠们用心之巧妙。
这对白石础选料考究,雕造精美华贵,从上至下六层雕饰,以锦铺、铺首、盘长为主题错落分布,用祥瑞动物承载和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祈愿。从造型和雕刻风格看,符合乾隆时期建筑雕刻工艺的特征,础的体量硕大,绝非出自普通民居,参考徽州以及泾县地区现存的古建筑来看,这对础应该来自于清代祠堂,当然祠堂早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以这样的石雕构件,遥想当年建筑之恢宏富丽。
链接:柱础
柱础是古代建筑构件的一种,俗又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古人为了使落地的木质屋柱不致潮湿腐烂,在柱脚添加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加强柱基的承压力。
从造型和雕刻风格看,这对石础可能出自徽州祠堂。
石础上雕刻有象征祥瑞的动物和花草,婉转流畅,精美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