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悲情 满眼喜悦

2014-02-14胡西林

中国收藏 2014年2期
关键词:会试千秋悲情

胡西林

赵之谦在近代美术史上不仅才华出众,而且才华全面,是一位大艺术家,凭着手中的软毫硬笔(刻刀),诗文、书画、篆刻无所不能,所作无论是一方小小的印章,还是大幅的花卉书法,都透着他极高的心气,挟着一股撼人心魄的气势。可惜他生活在社会极度頽势的清朝晚期,又命不假年,以致根本来不及挥洒上苍赐予他的全部艺术才华就以56岁的光阴走尽了人生之路,其中最后的十一二年还是在苦不堪言、却又是他苦苦追求、以为可以出人头地实现人生价值的“七品芝麻官”任上度过的,以致我们今天回头望去,赵之谦一生艺术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他44岁(1872年)也就是去江西之前的十余年间这一时段。我们庆幸他的艺术早熟,尽管十余年时间对于一位大艺术家而言实在太短,但这是事实、是历史,我们无法苛求,赵之谦的珍贵乃至遗憾都被他的生命和困苦浓缩了。

但是我们在欣赏他的传世书画作品的时候却有一个明显的感受,他的画从容明快,给人欢喜,仿佛它们出自一位生活优裕的画家之笔,没有一点忧愁,无论题材、笔墨、色彩还是画上的题句都一样。而他的印章则不同,他的印章从印文到边跋,遣词造句常常流露出悲情甚至悲语,这很有意思。他真得生活无忧吗?我们在读了他诸多信札后就会发现(赵之谦一生多奔波,常处异地,写信是他与亲朋好友惟一的联系方式,他笔头又勤,故有许多信札传世),他的信不论是写给亲属还是至交好友,常常流露出悲观情绪,也会谈及生活窘迫甚至发泄情绪。这是他的生活現状,赵之谦的一生有许多无奈和不如意。在信中倾诉衷肠宣泄情绪这很正常,况且这些信本来就是写给他的亲朋好友,但是为什么这种情绪也表现在了他所刻的印章上?并且只表现在印章上,而没有表现在他的画上呢?这耐人寻味,但不常为人注意,其实原因很简单——他很少鬻印卖钱。通览赵之谦传世篆刻作品,他刻章不是为自己就是给朋友,并不随意着刀,小小一方印章,方寸之间是他守望的艺术净土。于是印章(当然不是全部)成了他“言为心声”的载体,是他除书信以外流露心迹最多也是最合适的地方。书画不是,书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五斗米折腰”,他有一方自用闲章,印文就是“为五斗米折腰”,上面还有边跋:“撝叔戏反陶彭泽语以自况”,毕竟要生活,书画是他谋生的手段。但是这很难啊,弄不好就成了沾着脂粉去讨人欢喜,“为五斗米折腰”不仅折了自己的腰,也会折了艺术的“腰”!这是赵之谦当年绘画的两难境地,糊口不易,做艺术家更难,没有足够的手段不能为之。但是他把握得非常好,以金石之趣调和写意与写实,将恽南田的没骨花卉与李复堂的野逸写意化为赵氏名下,别开生面,意趣盎然。对绘画题材的拓展比如《异鱼图》、《瓯中物产卷》等作品,为前人从未涉及,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以及对色彩的大胆运用等等,使其所作成为一个鲜明的标志——这些正是此生仅仅因为赴京赶考才偶尔由海上途经上海的赵之谦,成了海派绘画最初的旗帜的原因所在。扯远了,我们来看《桃实千秋图》。

《桃实千秋图》就是赵之谦“为五斗米折腰”所作的一幅大幅绘桃作品,用笔劲爽,设色华丽,满幅都是欢喜,但是没有一点媚俗和脂粉气。那么此时赵之谦的境况如何呢?这幅画未署年款,从题材、用笔、设色以及题款书法诸方面看,应该是他40岁左右所作。画上钤印也旁证了这一判断:此作钤白文“赵之谦印”,该印系赵之谦36岁(1864)时所刻,为其36岁至40岁左右时段常用印。这一时段赵之谦作有多幅绘桃作品,都是繁枝密叶,硕果累累,桃实则有五枚、七枚,最多的是九枚。画得那么喜悦,其实这时他本人却连连倒霉——众所周知,赵之谦一生最想做的事,也是他最想实现的人生目标是考取进士,然后做官,这是他认为父母之所以生他养他的根本所在。他21岁考取秀才,三年后又以浙江乡试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举人,那是令人骄傲的成绩,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此后的会试中他连连受挫,四举不第,前后费时将近十年,令其十分失意和沮丧。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是他37岁、40岁这两年,正是绘这幅《桃实千秋图》期间。而第二次会试不第的原因竟然是他在次场经艺之试中因为使用了30几个连阅卷官都不认识的异体字所致,多么可惜!结果呢?他被录为誊录——清代在方略馆等机关内所设专司缮写的职位,以会试落选的举人充任。这对于心气极高的赵之谦来说必有伤自尊,但是没有办法,况且得一“誊录”之职也很不容易,为了糊口,屈尊以就。对这次失利他在致友人的信中是有自怨的,比如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一日致陈子馀信中他写道:“弟三年留滞,于学颇有进境,于身未能裨益。今春应试,又以次场经艺贪用纬书子史,致主司有不识之字三十余。佹得复失……”第二年他作一铭曰:“埋没易,不朽难。入吾手中,可为心寒。”并嘱友人刻入扇骨。这是况比自我,真情流露,而前面提到的那方著名的“为五斗米折腰”印也是刻于他第二次会试失利之后,连在一起它们便是一组赵之谦在生活维艰、精神困苦境况中的“心电图”,但是这期间赵之谦照样画出了《桃实千秋图》这样给人欢喜的作品,犹如悲情演员演喜剧,将自我跳出角色之外——不仅跳出,那几年他还放大喜悦,每每绘桃,枝叶间的桃实总是特别大,幷且以夺目的色彩加以强调,多么难得!他的艺术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所谓海派绘画,也深深影响了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第一流的大师名家,并由此营造出一道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绚丽的艺术风景。

赵之谦《桃实千秋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75厘米×45厘米

猜你喜欢

会试千秋悲情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浅论
钗头凤·痛悼爱妻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最难办的一件事
为什么不同
怕黑千秋叶工作室
借错书
陈水扁“悲情奔丧”
说“进士”(中)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