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最了解水的甜美?

2014-02-14朱庆和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王叔小王生活

朱庆和

【原题回放】

作文(70分)(江苏省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选自[阿富汗]乌尔法特《生活》)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码】

这则材料原自阿富汗当代散文家和诗人左帕哈·乌尔法特《生活》,这两段文字,就“渴”望水的形象描述,引起读者理性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口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因此,在审题、立意时,可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确立写作的角度。

第一,只有经历过生活磨砺的人,才能真正感悟到幸福生活的真谛。材料中的农人与牧羊人,代表了生活中辛勤劳作的人,无论是“形而上”的“劳心者”,或者是“形而下”的“劳力者”,“大汗淋漓”、“口干舌燥”,就是他们艰辛劳动的见证,只要耕耘、付出,只要是在创造、创作,他们就无比懂得珍惜,懂得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而“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就是在饱尝了艰辛的创造生活的过程中,对于物质与精神的渴求与珍惜。“水”,是个象征性的符号,它代表了极其平凡与普通的却又是不可缺少的生存的条件。因此,“水”也是人们精神家园的涓涓源流。“趴在河边痛饮”,就是“如饥似渴”的形象化写照,是为填补自己生命的缺乏和生存的必须所表现出的饮水的快乐和甜美。

第二,只有最需要的才是最美好的,同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人结果不同。《伊索寓言》里讲了一个“公鸡和宝石”的故事:一只公鸡在田里刨土,为母鸡和小鸡们寻找食物。忽然,它发现了一块耀眼夺目的大宝石。公鸡盯着这块宝石好久,然后说道:“如果是我的主人找到你,他一定会把你珍藏起来;但对我来说,我宁可要一颗大麦,也不要全世界的珠宝。”说完,公鸡将宝石扔在一旁,继续寻找食物。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每个人对相同的东西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有时,可以试着从对方的视角看问题。中华文化中“饥不择食”的成语,同样说明:肚子饿了,就不再挑拣什么东西,都吃。当一个人迫切需要时,就不及选择了。材料中的“另外一个人”,之所以品尝不出水的甜美来,是因为他并不饥渴,与农人“趴在河边痛饮一顿”不同的是,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使用“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他俨然为了“高雅”而喝茶,或是故作姿态,附庸风雅,品不出“水的甜美”是必然的结果。所以,缺乏生活的艰辛,再怎么装腔作势,是终究得不到“正果”的。

总之,每个人生活都少不了“水”(知识、智慧、真理),就看你在什么状态下自然地迫切地去啜饮、吮吸、痛喝这生命之“琼浆”。

【佳作展示一】

艰辛过后方能领略甜美

● 盐城某考生

烈日炎炎下忙于耕种的农民和辛勤放牧的牧羊人才能领略到水的甜美,而一味注重享受的人怎能品味到其中的美妙,因为他没有付出过。张爱玲说过:“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能够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此话道明了生活的真谛,只有在艰辛过后,才能领略生活的甜美。

经历追逐梦想,克服逆境的艰辛之后,才能领略生活的甜美。

是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百炼,焉能成钢?正如徐莉佳,面对缺陷,面对困境,她选择的不是胆怯,不是逃避,而是逆流而上,努力克服困境。她有一只眼睛看不见,且先天听力不足。刚进入国家队时,由于英语水平不高,与人沟通很困难,但她没有放弃,没有妥协,最终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这给我们以启发:愿正视自己的命运,苦难不能摧毁意志,将脆弱变得刚强。

经历刻苦磨练,实现自我的艰辛之后,才能领略生活的甜美。

王家卫酝酿了十七年的电影《一代宗师》终于“露出真容”。剧中由张震饰演的“一线天”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张震是为了“一线天”的角色才开始学拳术的,他学拳术不是为了拍电影摆架势,而是练真工夫。多少个日日夜夜,严寒酷暑,他从未退缩过,终于学有所成,实现了自我。生活不会亏待每一个认真“修行”的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管是演戏,还是生活,只有投入,才能深入,只有深入才能深刻,只有深刻才能品得甘甜。

经历难以抉择的艰辛之后,实现自我的艰辛之后,才能领略生活的甜美。

“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说:“人就算活到150岁,如果没有为别人做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光阴。”钟晶,一位坚守在大山里的乡村医生,抉择中,她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条件来到了深山里。贫穷闭塞,不能改变她乡村行医的决心;语言不通,不能阻挡她嘘寒问暖的脚步。她托家人找来治疗风湿的药方,为村民治病,她请来专家为村民坐诊,这让村民感到安心。她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她甘于这样的生活,因为她领略到了艰辛后的甜美。

如若坐在靠椅上的那个人站了起来,跟随着牧羊人的脚步付出汗水,我想,他定能尝到甘甜的水。

【点评】

本文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鲜明地树立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行文之中,再以三个分论点来共同论证中心论点,条分缕析,眉清目秀。开头由材料引出论点,结尾回到材料重申自己的观点。首尾一致,浑然一体。尤其是作者能够运用新材料来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新颖感人,说理悦耳服人。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给人以说理的魅力。endprint

【佳作展示二】

● 盐城某考生

人惟饥时,方欲进食,食之愈香;方其饱也,佳肴珍馐,索然无味。故人之进退,决乎渴望。

人只有保持渴望,才能享受到获得的快乐。渴望像是一个望远镜,把远方拉近到人的眼前。尽管此时你与镜中所见的奇花异蕊相去甚远,但谁能否定此时的你不想去看一看呢?这一想,你就有了迈开步子的理由,有了披荆斩棘的勇气,有了胜利的信心。

渴望的反义词是满足,尤其是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颓靡不前的满足。这样的满足就好比是一个显微镜,原本微妙的你和你的所有,被放得无比巨大,你貌似无比富有。于是,“金块珠砾,弃之逦迤,亦不甚惜”。直到一无所有,你是不会察觉到自己的贫穷的。

所以,保持着渴的感觉,为渴寻水,我们的生命才更加活得有意义。

爱因斯坦是个“永远饥渴”的“孩子”,对量子、宇宙所及达之间的一切都保持着渴望的兴趣。因此,他发现了相对论。这对全人类而言都是无比辉煌的成就。于他而言,恐怕只是能暂缓他口渴的一滴水。

季羡林老先生似乎也总“吃不饱”,八十岁还想着译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长诗《罗摩衍那》。他的学生回忆他“如一刻不停的秒针”。于是,他成了中国最负盛名的“大师”,尽管“大师”于他而言,只是能稍解他饥饿的一粒米。

大师伟人们渐行渐远,反观当下,一些“文化学者”“著名作家”,一旦小有名气,便频频露相,自己以为天下被他一瓢饮尽,明明学术水平已渐渐下降,还自诩“专家”、“大师”……恍惚中我看见他们翘着二郎腿,抽着雪茄,红光满面,赘肉横生的神情。那一支笔还在他们手里,可是已不能写到年少轻狂的书生意气,也许只有当他们再次感到渴——而这一次,他们是真正渴了,但是却找不到水了。

人生在世,百年而已。孰能饮尽天下江河,尝遍世间美味?既然明知不可得,又何必自欺欺人?人之进退,决乎渴望,永远告诫自己:我很渴,然后就去学习,享受饮水时的畅快——人只有在渴望时,喝到的水才更加甘甜。

渴。

我渴。

你们呢?

【点评】

这是一篇文化散文的写法,出彩之处有二:其一,构思精妙。文题用“渴”,不仅切题,而且带给读者诸多思考。“渴”,既是实指,又为虚指;既是具象的,有是抽象的,可以把生活、生存与生命包含其中,让人扩散思维。其二,文采斐然。所写的题材,极具感染力。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学科,和人的对于“渴”的向往与追求,都能够从人文关爱的角度去解读“水”对于生活的意义。例如,爱因斯坦是个“永远饥渴”的“孩子”、季羡林老先生似乎也总“吃不饱”等鲜活的例子,再加上中华文化中名句的直接和间接的引用,共同道明了“人只有在渴望时,喝到的水才更加甘甜”的深刻道理。读后如嚼一颗橄榄,余香不尽。

【佳作展示三】

原来如此

● 盐城某考生

王叔今年三十九,有个十四岁的儿子。最近,小王得了厌食症,整天啥也不想吃。王家就这么一个独苗,岂不把他当宝贝。看到儿子一天到晚像棉花一样软绵绵的,王叔那个愁写在脸上。

正巧王叔父亲老王上城,王叔便“竹筒倒豆子”似的把情况如实告诉了父亲。老王琢磨了半晌,冒出一句:“明儿让他跟我回乡。”“您开玩笑吧,城里饮食条件那么好……”王叔一脸的狐疑。“我说有用就有用。”老王一口吐沫一个钉子。

第二天,小王跟老王回了乡。一到家,老王便让小王拿着锄头跟他锄草,小王大不情愿,耷拉着脑袋摇晃着屁股跟老王晃到了地里。老王用锄头在地里划了一条线,一边大,一边小,回头对没精打采的孙子说:“大娃,你今天把小的那块地锄了,我锄大的一边,锄不完你就别吃饭。”说完,老王自己一头深一头浅的锄起地来。小王心想:反正我也不想吃饭,就随便锄锄玩玩。于是,学着爷爷甩开了膀子,只是爷爷一锄头下去是锄到草除,而自己只是将草锄得晃晃脑袋,就像小王晃脑袋一样,软绵绵的,东倒西歪。

快到晌午了,饶是小王晃着脑袋锄着草,也感觉口渴饥饿。本来小王厌食,腹中少物。小王抬头对舞锄如飞的老王咧着嘴嚷嚷:“我又饿又渴。”“你锄完啦?”老王头也没回,“没,没呢。”小王嚷嚷。“什么时候锄好了地什么时候吃!”老王一口吐沫一个钉子。小王听了,只好又抡起锄头。不过,这次怎么看,怎么觉得有了那么点味道……

太阳由金黄变得鲜红,土地由干灰变得黝黑,小王由嚷嚷变得无言,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五个钟头,早上本就什么都没吃的小王,此刻早已前胸贴后背,蜻蜓飞过,蛤蟆跳过,都勾不起小王的兴趣,他只知道快点锄完才能吃饭。他俨然成了老王,默默地甩开胳膊,抡着锄头,肚子里的“咕咕”声催着他速战速决,而老王早就锄好了地在一旁看着小王劳作。

终于锄完了,小王与老王收拾好农具便回了家。吃着粗米就着咸菜喝着菜汤,小王盛了一碗又一碗,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哪有什么厌食的症状。其后几天,白天劳作,晚上吃饭,依然如此。

半个月后,王叔接儿子回城,见儿子吃饭香了,大为不解?老王说到:“对于饿着的人,最需要饭;对于渴着的人,最需要水。但是,如果他吃饱了,喝足了,就什么都不想。大娃就是,你让他回去多做点家务活,饿一点,没事,吃饭就香了!”

王叔茅塞顿开,自言自语:“原来如此。”

【点评】

这篇文章的亮点——采用小说笔法写记叙文。本文紧紧围绕写作材料构思,文中以三代人对于“饥渴”的认识与处理为契机,通过小王厌食、王叔无奈、老王有心等故事情节的叙述,生动地演绎了只有通过辛勤劳作后,才能品尝到粗茶淡饭的可口与甜美的深刻道理。难能可贵的是,本文以小见大,不经意间涉及到了一个当今如何教育下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全文没有空洞说教,而是采用以生活故事来寄寓文章主旨,起到了“动之以情”、“寓教于乐”的好效果。语言口语化,通俗明白;尤其是标题的设立,不但与叙写的内容融洽,而且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不禁让人叫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叔小王生活
军令状
你可曾听到我的呼唤
减肥
麻辣烫
借钱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村里有个饿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