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贷结构变化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014-02-14张志强

银行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信贷资金信贷金融机构

张志强

经过不断调整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总体来看,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的调整期内,这些矛盾表现得尤为强烈。因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当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触底回暖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经逐步完善了通过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增长速度的一系列调控手段。这些调控手段主要通过对信贷资金的影响作用于宏观经济,因此金融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言而喻。信贷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仅局限于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有着广泛影响。

信贷资金投向与经济增长方式

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呈正向的联动关系。2011年全国GDP排名靠前的大连、青岛、唐山三地市的三大产业结构比分别是大连6.4∶52.1∶51.5,青岛4.7∶47.6∶47.7,唐山8.9∶60.1∶31,其中大连和青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41.5%和47.7%,远高于唐山的31%。与此同时大连和青岛的第三产业吸收的信贷资金占当地信贷资金的比重分别为59.19%和53.87%,同样高于唐山的43.84%。这一数值从总体上反映了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正向联动关系。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反映在不同地域间的横向对比上。对同一个地市来说,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在时间序列上也会成正相关关系。造成这一联动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既有经济结构反映了社会资源在不同产业和部门内部的配置格局。社会资源占用多的产业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介入,反之吸引的信贷资金数量则小。

信贷资金是影响经济发展变化的主体。经济结构优化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通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进行转移,实现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在经济货币化和资本化时代,这种转移表现为资金在各个部门间的流动,而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对资金的分配恰恰满足了资源在产业间流动的愿望。目前中国的企业融资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但是直接融资与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相比数量较小,从而对总体经济结构的影响较小。2008年~2012年,唐山辖内的直接融资仅占间接融资的8.8%,6.2%,5.6%,7.5%。这种悬殊的数量对比使信贷资金相较直接融资形成巨大的数量优势,因此信贷资金成为影响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因。

信贷资金对经济政策的敏感性,决定了其更容易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截至目前,我国对金融业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盈利性已经成为银行业经营的首要目标。由于国家产业政策会长期影响某一行业或产业走势,因此金融机构都会认真研究国家经济目标或产业政策,在对经济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判的基础上,对信贷资金流向做出合理安排。推动各产业部门发展的资金来源于各个渠道,但是受各主体利益取向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很难形成合力。而信贷资金由专业团队管理,对国家经济或产业政策变化极为敏感,因此更容易形成合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信贷手段优化地方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既有经济结构限制了信贷资金调整经济结构作用的发挥。地方占有主导地位的支柱产业因为积累了大量社会资源,在盈利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成为金融机构竞相追逐的目标。相反处于弱势地位的产业很难得到信贷资金的青睐,从而使信贷资金对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受到限制。例如,相对钢铁行业,农业在唐山辖内属弱势产业,具体表现为农产品产量持续徘徊,特色农业发展相对不足,农业工业化进度缓慢。要解决这些问题资金投入是重点,但是农业的周期性、高风险性却令信贷资金不敢大举进入。2009年到2012年年底,唐山辖内的各项贷款余额年平均增长19.2%,而同期纯农业贷款余额却不断下降。

逐利性降低了金融机构参与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动性。金融业股份制的改造完成后,盈利性成为金融机构的首要经营目标。因此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主要依靠窗口指导和道义劝说,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正向激励机制。商业银行对自身利益的追逐,使信贷资源配置经常偏离于产业政策的最终目标,削弱了信贷政策“促转变”的效果。例如,为了增加就业并提高产业结构质量,国家多年来一直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但是由于中小微企业普遍积累不足,固定资产规模较小,缺乏可用于抵押的财产等原因,金融机构一直未能改变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性政策。

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限制了信贷资金对经济结构调整能力。近年来金融机构在信贷标准、风险把握、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这种模式被不同的金融机构所采信,并转化成风险控制模式。当前各金融机构习惯支持具有物质形态产品的行业,偏好以实物资产抵押来规避信贷风险。但是,现代服务业却具有轻实物资产、重知识和技术的特点,其实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大大降低。因此商业银行以实物资产抵押防范信贷风险的传统模式显然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及新产业发展、新技术运用。

协调机制不完善影响信贷资金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效果。一是政府职能部门、银行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缺少常规性的沟通、协调机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经济发展布局时,往往忽视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融合不够,经济布局与信贷资金配置的脱节。金融机构往往只能被动适应,去配置和调节信贷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二是区域信贷资金掌控存在软肋。据调查,2012年,埠外金融机构流入唐山市信贷资金数额达到唐山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9.6%,这部分资金流向难以掌控。

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策略

信贷资金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应注重区位优势。由于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以及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个地方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经济结构。比如有的地方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有的地方以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还有的地方由于具有充分的旅游资源,经济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这些地方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自身特点。因此,对局部来说三大产业在GDP中的合理占比并没有固定标准,与之相关信贷结构也会有所区别。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制定不同的经济结构目标以及相应的信贷政策。

通过产业政策指导信贷投放,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随着金融改革目标逐步完成,金融机构越来越以盈利性为首要经营目标。因此多数情况下,某一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即使出现结构性问题,但只要符合金融机构的逐利原则,仍然会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即金融机构不会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己任。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会对某一产业或行业未来收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做出信贷安排时,都会认真的参研国家的经济和产业政策。因此国家和地方可以根据经济目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来达到引导信贷资金投放促进转变增长方式的目的。

完善信贷资金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为提高信贷资金承担调整经济结构的主动性,加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对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贷款给予风险补偿,并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资金流向。同时制订实施结构化信贷规模控制政策措施,规定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中投向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县域及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的比例和规模。对于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的金融机构,施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并优先给予再贴现等政策,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的能动性。

扩大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往往意味着把资金投入到经济增长的薄弱环节中去,这些薄弱环节包括弱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各地传统的支柱产业相比,这部分信贷资金要承担更高的风险。高风险应该对应高收益,这是资本运作的基本规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首先要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如果收益相差不大或者收益虽有差距,但是在高风险面前不足以对金融机构产生吸引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将会选择回避。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利率浮动区间是引导信贷资金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市场手段。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市中心支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贷资金信贷金融机构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风险投资探讨
基于信贷资金安全视角的农村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研究
信贷资金流入并非股市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