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管新规挑战信托业
2014-02-14
编者按:近几年信托业快速增长,资产规模突破了10万亿元。但信托业高速发展主要是依托制度红利,其中有多少份额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尚存疑问。同时,信托业这种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较强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在获得较高收益的同时也积聚了较大风险,且较易获得超额收益也压抑了信托业产品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未建立起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
目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周期逐渐结束,导致信托业积聚的风险逐渐呈显性化趋势,而同时金融深化速度加快,资管市场监管政策逐渐放松,信托业的制度优势日渐减少,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信托业原有的行为模式已不可持续,因此,信托业转型已不可避免。
信托业的转型受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制约,转型之路充满荆棘,但信托公司向专业的私募投行和资产管理机构转变是大势所趋。信托公司在未来应当努力成为“平台中的平台”进一步挖掘核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高效利用信托平台,使其真正发挥“实业投行”作用,服务国内经济实现持续繁荣发展。
因此,《银行家》杂志社特邀请到部分专家探讨信托业的现状及问题,并对信托业如何应对银行资管新规带来的挑战及机遇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本期刊载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陈阳:银行资管计划对信托经营影响
在大资产管理时代背景下,提供了具有资产管理功能的机构间竞争与合作的大环境。当前国内金融业已经处于内部开放阶段,对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信托以不同方式逐渐放开经营范围,促进各金融间展开自由平等竞争。如果讨论信托业在大资产管理时代如何发展,可能一个比较重要的理念对于信托业也好,或者国内目前的信托机构,首先在金融功能的定位层面上要找到自身的金融功能属性。我们一般说金融发展表现为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信托业如果要发展那么自身金融功能的定位与扩展就成为一条主线。从所谓大资产管理时代来临的角度观察,从制度层面上来看,就是原有信托业能做的事或者一个时期以来的高速发展,应该说主要是依托制度红利,我们看到目前国内信托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了,其中有多少份额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这需要分析研究。
未来一个时期,以股权投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比例与规模会逐渐上升,间接融资的占比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目前我们国内企业的整体负债水平相对较高,信托业以提供债权融资为主的经营模式,也许需要在转型过程当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不同的信托机构将在同质化的竞争,以及不断调整与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过程中,通过合理分配与利用资源禀赋,在细分市场中找自己的定位,找到盈利的新模式。相对于国际间大资产管理行业规模,目前我国大资产管理行业约30万亿元的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依托国内持续的经济增长,社会资产管理需求旺盛,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空间广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六十条公布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十分明晰。从资金供给的角度看,信托业可能面临着两个市场机会。首先养老基金,在全球范围来看,境外大的资产管理机构中其管理的养老基金通常占据重要的份额,养老金资产管理当中约60%采取的是信托模式。国内的养老金每年保持着较快的增幅,信托公司要从提升资产管理核心能力着手,发展成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所信任的资产管理人。其次,关注未来国有企业改革中,实行国有资本、国家基金独立运行后的市场新机会。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化,专业化价值将在资产管理机构间凸现出来,某一机构将较难在整个产业链占据绝对优势,机构间竞争与合作成为常态,合作创新空间大于彼此竞争范围。资产管理的实质应以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为出发点与归宿,不同类别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优势需有效整合,有效支撑实体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化、多元化金融功能延伸是信托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国际信托业发展历程看,信托功能是与委托人的需求同步多元化的,目前我国的信托机构功能主要体现在资金融通方面,相对而言比较单一。信托公司在未来应当努力成为“平台中的平台”进一步挖掘核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高效利用信托平台,使其真正发挥“实业投行”作用,服务国内经济实现持续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建信信托)
吕达成:银行资管新政下的信托发展
近几年信托业快速增长,短时间内管理的资产规模突破了10万亿元。信托业这种快速增长的逻辑是通过非标准化的、跨市场套利行为获取了超额收益,从而能快速地聚集金融资源。从信托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其快速增长有其特殊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的增长而出现的两对矛盾,一是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巨大资金需求与金融压抑下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另一是高通胀下居民对财富保值升值的需求与投资渠道缺乏之间的矛盾。而在此情况下,信托业抓住“一法两规”赋予的“多方式运用、跨市场配置”资源的独特制度优势,顺势而为,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灵活设计产品交易结构,突破约束,从而促进了资源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之间的快速流动,极大地缓解了上述两对矛盾,同时也取得了较高收益,进而吸引了大量资源向信托业聚集。
由于信托业发展优势并不是信托业本身能力所带来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外生机会赋予的,因此,信托业这种行为模式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较强的投机性色彩和不稳定性特征,在获得较高收益的同时也积聚了较大风险,而较易获得超额收益也压抑了信托业产品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未能建立起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目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周期逐渐结束,导致信托业积聚的风险逐渐呈显性化趋势,同时由于金融深化速度加快,资管市场监管政策逐渐放松,信托业的制度优势日渐减少,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信托业原有的行为模式已不可持续,因此,信托业转型已不可避免。
信托业的转型受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制约,转型之路充满荆棘,但信托公司向专业的私募投行和资产管理机构转变是大势所趋,因此,为了确保转型成功,信托公司自身须从短期和中长期两方面进行转变。endprint
从短期来看,信托公司必须去杠杆,降低增长速度,提高生存能力。在存量资产管理方面,强化对存续项目的管控,高度警惕经济周期下行带来的部分行业系统性风险,提高房地产、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强周期行业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防止出现单个项目的风险在整个信托业间传染;在增量业务开展方面,审慎开展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面临调整和拐点行业的业务,研究对资本市场、国企、养老及计生、土地等改革所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金融生态所带来的冲击及其中的机遇。
从中长期来看,信托公司应确定转型方向和路径,需建立内生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信托公司需根据各自股东结构及背景、管理团队知识和能力、产品和客户类型及行业分布、企业文化等要素禀赋,结合经济结构转型和市场变化,在私募投行或资产管理方面建立比较优势。在私募投行方面,重点是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经济转型和政策变化研究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合理设计产品交易结构,优化产品收益、期限、风险的匹配,从而有效增强对基础资产获取与管控能力。在资产管理方面,需拓宽与客户沟通与交流渠道,熟悉与掌握客户风险偏好,提高产品筛选、设计和投后管理能力,在满足客户风险偏好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的最优配置,从而建立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比较优势。
(作者单位:中诚信托)
浩淼:信托业的发展转型
当前我们感觉到信托行业正面临转型关口。信托业务以及整个行业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业务模式发生较大变化,以前信托的红利已经不再存在了,现在信托公司也好,信托行业也好,“兑付”、“创新”是2014年关键词。首先就拿我们国民信托来讲,2013年恢复做了一些业务,大概几百亿吧,在这个过程中来讲,其实就是复制别人的模式,技术含量较低,99%的业务是融资类的业务,因为融资类的业务是信托行业里面常规的做法。但特别是2013年出现了“钱荒事件”,融资类集合信托更加难以为继。最近钱又是非常紧张,我个人觉得这种趋势还会出现。
既然原有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大家纷纷谈到主动管理,主动管理需要各种能力,每家公司的资源禀赋不一样,信托只是一个平台,怎么去做主动管理?差异化在哪里?包括最近平安信托出报告了,信托公司未来三个方向:一个就是私募投行业务,一个是私人财富管理,还有一个是另类资产管理,这三种差别并不是很大,无非是模式的差距,核心都是一样的。就我们国民信托来讲,公司现状如何?公司平台上面有什么资源?平台下面怎么去整合资源?团队的专业性如何?从业务性质上看,我们从事的资产管理行业,无非一方面是资金,一方面是资产。从我公司来讲明年可能还是恢复性的业务,继续跟随,适当的做创新尝试,因为我们目前没有能力做市场上特别大的创新。为了能有后发优势,当下我们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最近有不少创新产品,例如消费信托、土地信托、文化产业信托及涉及到更多行业的信托,但是背后体现什么呢?是真正体现市场需求,需求之后怎么样把它信托化,我觉得无非是这两方面核心的竞争力——资源和专业性。面对需求,资源体现为满足需求的工具或手段,专业性体现运用工具或手段的能力。
每家公司的资源有差异的,短期很难很大程度的改变,在2014年或以后,信托平台制度下面还能带来什么?我们自身所谓专业性体现在什么地方?作为我们来讲可能会选择几个行业,好好研究,一方面自己打铁自身要硬,另一方面找专业性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互补合作;筛选合作伙伴,本身就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就信托制度本身的功能这一块,我们最近正在研究银行或者说其他机构做不了的一些东西,那就是我们讲的做养老信托,做家族信托,土地流转信托、因为信托财产的制度和功能,包括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还没有进入,信托制度设计体现出一定优势。第一步我们国民信托是跟随者,也必须尝试,先行一步,先占领一部分市场;第二步我们可能会在一些养老方面跟一些机构在合作,做一些探索;第三步信托行业还有连续性的业务,不论是政府或房地产的项目,还是有投资项目的。
谈到具体传统的业务,模式上都面临要创新,拿房地产业务来说,我个人觉得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行了,更多是往基金化去做,往开发前期去做,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参与型,那就是信托和合作伙伴一块去拿地,当财务投资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更早的进去,在其他的机构还没有进去之前。目的是挣项目开发的钱,学习品牌开发商的管理经验。所以选择一个我们的合作伙伴很重要,他们必须有很好的房地产开发能力和品牌能力。第二种是主导型,基于一个好的项目,和一些实力较小项目当地的地产公司合作,信托能够全方位控制,信托提供一部分拿地的钱,开发商可能也出一部分,也可以提供开发贷款,结构上可能是多期开发的方式,做到房地产项目风险可控,收益客观。关于资本市场,我觉得2014年机会比较多一些,包括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信托公司把传统为阳光私募产品做大。现在证券市场的投资要往机构化去发展,往量化对冲方向发展。当然并购项目也有机会。
信托业务目前来看找资产容易,找匹配资金难,金融平台差异化仍然存在。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所有的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券商这些机构的合作关系,一定得加强,合作才能共赢。
(作者单位:国民信托)
张兴胜:在嬗变中自我革命
资产管理机构均是通过向客户发售产品或者签署全权委托资产管理协议的方式,募集客户资金并进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根据全权委托管理协议,客户可将特定资金或财产权利委托给资产管理机构自主运作,这种全权委托资产管理行动通常称为信托,所以国际上信托是一种机制、一种特殊的资产管理行为。
在金融机构分业监管、分业经营以及利率管制等独特的环境下,我国信托机构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并没有走上全球资产管理机构通常的发展道路,却逐步形成了以发放信托贷款为主要投资方式、通过银信合作借助银行渠道及信誉发行信托产品、普遍重视自己作为银行表外资金运作“渠道”的价值等经营特色。由于信托贷款准入管理与银行信贷存在差异、风险管理体系与能力各不相同、行业合规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过高等多方面原因,信托行业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endprint
我国信托行业发展几十年,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始终未能形成社会认可的专业投资优势,未能形成对特定信托业务的风险管控能力。长期以来,信托资金投基本集中在各类信托贷款项目上,信托贷款被广泛认为是“二信贷”,主要从事由于宏观政策限制商业银行难以进入的信贷业务领域,或者作为银行理财业务“通路”,分享所谓的“政策红利”。由于始终难以建立类似银行的信用风险审查、管理体系,在信托业务发展的法律框架下要建立风险准备制度等也存在明显的障碍,导致信托产品成为高风险产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银行、证券、保险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业务模式,信托业始终没有形成在专业领域独特的无可替代的竞争力,值得深刻反思。
信托机构整体存在严重的创新惰性。许多人认为是监管部门没有给信托机构独特的垄断性的业务资质,导致信托机构缺少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这种看法我个人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改革以来的经济和市场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会,造就了许多新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类型。信托机构眼光只盯着各类信贷项目,创新惰性和业务投机性之强在各类金融机构中是少见的。
缺少强大的产品销售能力。尽管信托公司员工的销售激励远比商业银行充分,但是过于脆弱的投资管理能力、投机性明显的行业特色、高信用风险的产品特点,导致各类信托产品均存在明显的销售压力,期限稍长、风险较大的信托产品几乎无人问津。由于错过了诸如PE、创新服务业等太多的培育独特业务优势的机遇,在过于依赖信贷项目的业务模式下,只能通过银信合作等方式发展,导致产品销售、业务拓展均具有典型的依附型发展特征。
信托业发展数十年,还培育不出独特的行业优势,信托业未来赖以高速发展的基础又在哪里?从长远发展看,信托业需要有自我革命的思想,真正在创新突破中自我跃升,真正创造和寻找信托价值。从行业外人员的眼光看,有几点意见可供参考:
首先是产融结合。在目前仍然是分业经营、利率管制的情况下,信托机构与部分优势工商企业结合是一个思路。优势工商企业往往有大量生息资产且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可以根据其需要灵活设计债权基金、股权融资产品等金融产品,不失为一个短期机会。
其次是“傍土豪”。目前社会上已有大量的有钱人,有钱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信托本来就是私募的、个性化服务的,“傍土豪”没什么耻辱可言。为“土豪”提供从投资到旅游、购物、种植、家族财产管理、税务筹划等专业化服务,就是国际上许多著名资产管理公司赖以发家的业务,持续上百年后就成为知名资产管理机构,成为金融名流,就有了独特的业务优势和销售渠道。
最后是克服创新惰性,积极分化。对一个立足长远的金融机构来讲,眼光只盯着“二信贷”那点领域,在政策灰色地带狂奔突进是不足取的。转型机构都需要拓荒精神,在PE兴起的十多年中,如果有信托机构像红杉资本、君联资本一样精耕细作,恐怕早就成为知名“信托机构”了。信托机构数量众多,被一些优势银行收购其实是长远发展的重要出路,与其他优势金融机构由合作变为融入未来恐怕是大势所趋,目前是不错的“先嫁”时机。
(作者单位:中关村发展集团)
吴玉明:从旁观者角度看信托发展
作为一个信托业的外行,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信托业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大致得益于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对房产业严格的调控以及商业银行业信贷规模和资金的收紧;第二,资本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直接融资采取的严格政策;第三,中国及世界各国近几年所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第四,银行理财产品大规模的扩张以及证券公司产品代理销售政策的放开,正是基于以上几个方面,信托业一举突破了十万亿元的总规模,成为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的融资体。但是,随着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资格的开放,证券公司另类投资公司的设立以及公募基金专业子公司的设立,这些都会在市场上挤压信托公司的生存空间,从过去几年粗放式的发展,要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从单纯的信贷功能向信托本源转变,这就给目前信托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好的方面看,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信托行业拥有了自己专业化的风险控制、项目开发及理财营销队伍;作为新兴的市场主体,信托行业的经营市场化更加突出;信托行业拥有了自身的客户群体,但是,随着整个欧美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托行业要继续做大做强。我个人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根据目前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要迅速跟上调整的步伐,对以前的业务要进行清理,有舍有留;加大力量改变对已往传统业务的依赖,加强创新发展,走在市场的前列。当然,这些改变一定会有阵痛,但是只要能够在市场动作中勇于改革、创新,信托行业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作者系川信信托副董事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