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险公司投资管理业务空间广阔

2014-02-14张文武

银行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保险公司银行发展

张文武

自2012年上半年开始,监管机构频出新政,对保险公司、券商、基金和期货公司的投资业务纷纷放松管制。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各类机构全面进入资产管理行业,资产管理变成泛资产管理,“大资管时代”正式来临。在一系列投资新政实施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为财产险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要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强调了保险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最大助推力量。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奠定了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的基调。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债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为保险资产投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我国,保险公司是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金融企业,这些政策的推出,为保险公司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保险公司盈利的重要支柱,投资管理业务也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投资对保险公司的意义

近十年来,与自身相比,保险公司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金融业的整体看,与银行业相比,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资本回报水平较低,误导销售严重,退保率较高,市场地位与市场形象不断下滑,整个行业的发展已经非常艰难。在美国金融体系中,银行和保险在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分别为35%和26%,差距并不显著。而在我国,2012年银行和保险资产分别为133万亿元和7.35万亿元,银行和保险在金融业总资产中的占比分别为91.1%和4.9%,差异巨大。受资本市场影响,2012年,国内寿险行业利润合计仅为63亿元,保险行业的四大上市保险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也仅为6.84%,不少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长期亏损。而同期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普遍超过了20%。2012年,保险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仅为3.39 %,而同期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则为4.75%。

此外,由于分红险等投资类保险依然占据了保险市场的绝对主力(四大上市公司的分红险占比超过了80%),保险行业大约一半的保费收入又来自银保渠道。保险产品的竞争力不及银行存款,这也成为误导销售和客户投诉的主要原因。所有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不强。加之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较低,内地保险产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品相比,定价明显偏高,降低了保险的吸引力。由于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不高,资本杠杆和资本回报率偏低,保险公司对资本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这一局面如果不改变,保险公司的发展前景就会变得不确定。

令人欣慰的是,国内保险监督机构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保险公司投资管理的相关政策,为保险公司走出困境创造了条件。如果说强力治理误导销售是“堵”的话,调整投资政策就是“疏”,当前政策实行堵疏结合,以疏为主,保险公司一定可以走出当前的困境。

保险投资决策的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要求。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从监管角度而言,都需要保护负债方的利益。因此,保险监管旨在保护投保人的利益,银行监管则要保护存款人利益,二者都要求客户资金到期能够安全归还。保险人到期理赔或偿付的压力,一点都不亚于银行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因此,从监管角度而言,银行业与保险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保险业投资管理的基本原则应该也与此大体匹配。

保险投资的风险选择。这涉及到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平衡问题。最好的选择当然是既能提高收益,又能保证安全,但鱼与熊掌难以兼得,这就涉及到风险容忍和风险限额的问题。从中国过去十几年的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看,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投资品种的控制和比例相对严格,存款、国债、金融债等相对安全但收益率较低的资产占保险公司可投资资产的比例达到了74.04%,而贷款等相对高风险资产占银行总资产50.56%。尽管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风险,但银行发展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契合,其发展过程中更积累了利润、IT与人才,银行业整体上资本充足,风险可控,盈利能力强,为银行业进一步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保险行业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等都与银行逐渐拉开了差距。因此,从实际情况看,保险业的发展迟缓才是其最大的风险。

监管审批无法降低风险。银行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建立了健全的法人治理架构,管理层能为股东利益负责,投资风险的管控将更加有效。而且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监管机构对投资和客户准入进行审批或审核的行为,在操作层面上无法支撑,这样做也会限制行业的发展,这理应属于公司自身控制的范畴。事实上,当投资品种复杂、投资资金巨大时,即便在一个公司内部,也无法做到集中审批,适时授权是现实的选择。“管住后端、放开前端”,这样的管理思路才是现实而正确的。

保险投资不会增加风险。从保险市场过去的监管要求看,它非常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对投资类保险的过快发展似乎存在一些疑虑。事实上,投资也是保障,较高的回报无疑会提高保障能力。投资和保障都是为了帮助客户平衡不同风险事件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生存质量,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完全将两者对立,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合理。国内保险多年的发展说明,客户对投资的要求是客观事实,在短期内改变这一情况是不现实的。从国外调研的情况看,投资类保险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例如法国的保险产品收益水平就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这固然有国情不同的原因,但这也说明保险客户追求投资收益,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但不应因此而否定保险客户的投资需求。

保险的投资产品设计。保险是销售出去的,还是顾客主动购买的,这涉及到供需双方的主动与被动问题。许多传统观念认为,由于保险的复杂性,其销售就是要靠推销,客户的主动购买并非保险市场的主流。但是,这并不是保险产品的固有属性。保险不应过于复杂,难以想象,对一个难以理解的产品,客户不会主动购买,并难以形成规模。一个成功的产品,内部设计可以很复杂,但其使用和外观必然是简单易懂的。投资产品是让投资者易懂,并吸引其主动购买的重要手段。可喜的是,新的监管政策都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在陆续加以解决,保险公司亦应打破旧的思维,重新设计保险公司的投资产品。endprint

保险公司投资管理的路径选择

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投资管理

做好宏观政策研究。投资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只有对政治、经济和金融等政策把握准确,对行业、产业政策深刻了解,才能够在投资决策上不犯方向性错误。只有将保险业务与国家各项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现和把握投资机会,为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由于资金总量和投资政策的限制,保险公司过往似乎更多偏重中观和微观技术的研究,对于宏观政策的研究积累还不足,需要加强在研究方面的投入。

投资要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这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盈利能力的需要。如前所述,存款、国债和金融债等产品,风险虽低,但距离实体经济远,中间环节多,收益率难以提高,终究无法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盈利能力。这在客观上也让保险公司的投资人员远离了实体经济,不利于保险人才的培养与投资管理经验的积累。因此,保险公司可以逐渐增加投资直接项目的能力,将保险基金与资金需求直接对接,直接切入实体经济,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这不仅可以增加保险公司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掌控能力,并起到锻炼保险人才队伍、积累人才的效果。

发挥保险长期资金优势。相比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最大特点是其产品及盈利周期的长期性,其资金属性与银行、理财等形成了期限互补,可以满足投资市场不同类型客户的需要。中国未来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期限较长资金的需求还比较旺盛,保险公司在这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

加快短期产品研发以降低资金成本。从银行业的盈利结构看,除利差之外,活期存款带来的短存长贷,也是其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保险资金的产品期限普遍较长,成本较高,缺乏短期低成本资金,这就成为保险公司的短板。保险公司可以合理利用和开发期限较短的负债产品,降低负债成本,并培养客户习惯,形成可持续的资金流。例如,可以考虑设计返本型意外险,提高缴费额度,将利息作为覆盖风险的来源,本金可以在到期后返还,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保险公司的利差水平。

紧密结合投资与产品研发。通过投资带动保险产品开发,是提高保险公司竞争力的一条思路。不过在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中,有两个因素有可能影响这一思路的实现。一是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但是两个公司的联动客观上效率不如一个公司内部联动有效率,可能会影响资产负债在产品设计方面的联动。二是较为复杂的保险精算,可能会让保险产品与投资的联动方面受到影响。不过这些都可以通过将强投资管理加以克服。

保险公司的投资与保障功能要紧密结合。在负债产品与投资项目的结合中,一类值得关注的投资项目是社会保障类项目。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需求迅速提高,养老地产成为保险资金的一个重要选择。养老地产是较长期限的投资产品,和养老金等保险产品有着天然的匹配性。养老地产能提供稳定且较高的资产收益,在满足养老需求的同时,为保户提供更多的保障。在大资管时代,有效结合保险公司的投资与保障功能将使保险公司具备更多的竞争力。

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带动金融管理的升级换代。这一冲击,首先来自于实体金融业务的虚拟化,例如工行已经有超过3/4的业务是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近年来,网络又进一步对金融的支付功能,甚至小额信贷功能形成了冲击与替代。在这一深刻复杂的技术转换过程中,保险公司必须顺应技术革命的潮流,及时调整管理策略,避免被技术革新所淘汰。在吸引互联网客户的过程中,投资是最为重要的手段,理应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初期注意风险的行业转移。在投资业务发展初期,特别是进入新的领域时,保险行业要特别注意行业风险的转移。由于中国的高速发展时代已经过去,中速发展可能会成为常态。在此经济换挡期,各类矛盾的暴露可能更多更频繁。由于保险公司的投资经验尚不丰富,初次进入的新领域,可能是其他行业的退出项目。因此,在进入新的领域时,还需要加强研究,稳健有序进入,避免因为过快进入,形成系统性风险。

增加在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投资存在风险,但风险解决方案往往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由于保险资金量总体较小,且分散在数目较多的机构当中,对整个金融领域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当出现投资风险时,保险机构往往处于劣势,这就要求保险公司要不断增加在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维护行业和企业利益。

加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首先保险公司应该创造条件,加大对其他行业人才的吸引。特别是银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业人才对债券类投资的经验相对丰富,保险公司可以加大对银行业人才的吸引。同时,也要加快保险业自身队伍的建设,结合保险产品的特点与投资管理政策,建立起支撑自身发展的人才队伍。

加强银行系保险公司建设

作为保险行业中较为独特的一类公司,银行系保险公司在大资管时代有着更多的机遇。银行与保险公司分别受银监会与保监会监管,所适用的监管政策有较大差异。两者的经营特点也存在较大区别。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互补的特点。因此加强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建设力度,是保险公司进行有效投资管理又一重要选择。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互补优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牌照互补。银监会及保监会对银行和保险公司从事的业务有着严格的监管,特别是金融行业牌照一直受到很强的控制。即使在混业经营背景下,想进入其他金融子行业也非常困难。银行系保险公司为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例如,在现阶段,银行不可投资股权资金,而保险公司则可以,两者结合后就可以为双方客户同时提供股权与债券资金,拓宽了双方的投资范围,提高了双方的服务能力。

行业互补。由于两个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存在差异,银行和保险适用的投资政策也有所不同。有些银监会监控较为严格的领域,保险公司在认真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作一些进入。

期限互补。银行产品和保险产品对客户而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银行产品通常期限相对较短,保险产品期限较长,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结合能全面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两者相互补充,能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期限结构,有利于更好的匹配投资项目,降低成本。

(作者单位:工银安盛人寿保险)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险公司银行发展
小保险公司不靠谱?理赔难、易倒闭?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香港保险公司过往5年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
Lévy市场下保险公司的最优投资策略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