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实践中绽放“ 语用”之花
2014-02-14郑昌良
郑昌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但是,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大多只是“蜻蜓点水”。笔者以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并以此为“支点”,在语文实践中撬动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一、变“单一”为“综合”
在我们的课堂中,词句练习所占时间的比例很大。如此大量的训练,其目标应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但是在传统课堂中,形式简单、重复,多是机械的训练,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比如“听写”,多是“老师念,学生写”,短时记忆的结果是比较完美,但从学生的长时记忆来看,效果并不佳。不少学生听写是得了满分,但在平时的习作、作业中又大量出现错别字。假如我们转换成“立体式”的听写,效果就会完全不同。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高低不平”一词,我们可以做以下尝试:1. 从构词特色入手。“高低不平”一词前两字为反义词,形容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表示事物的特点。那么形容事物特点又具备“不”特点的词语还有哪些呢?老师一抛出问题,孩子们就会打开思维,从自己的记忆库当中提取:“表里不一”“好坏不分”“良莠不齐”……2. 从词语意义入手。教师可以问:还有哪些词语也是表达“高低不平”的意思呢?当学生说出“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坎坷崎岖”等词语时,他们已在追寻词语意义的过程中,拓宽了积累。3. 从语境入手。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用“高低不平”填空,或让学生用“高低不平”造句。
这样“立体式”的听写,学生所得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也就使得听写的意义得到了提升。既培养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习惯,老师也真正发挥了“导”的作用,“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显得有生命力。
同样文本中所出现的大量鲜活的词语,孩子们大部分时候很容易就记住,可是这种记忆如果没有实现运用,学生所掌握的只是“消极词语”。因此,创设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中形成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古诗词的记忆,我们更多时候采用背诵默写,也是单一、机械、低效。其实,我们可以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写出相应的诗句。例: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江水碧绿。望着这迷人的春色,我不禁想起——(?摇?摇?摇?摇?摇?摇)这句诗。当学生填进“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个诗句时,对诗句的意思也加深了印象,更重要的是,这一诗句已从文本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已经能够在语境中活用这句诗。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的欣赏能力,也有利于记忆和运用。
二、从“内容”深入到“语言”
我们以往的语文课往往是老师问得多,孩子们自己提出质疑少。而老师们的问题多是停留在作品的内容上,而不是作品的语言上。理解内容是需要的,但它并不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们要凭借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能力。因此,要改变上述现状,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们自己深入到作品中,自己同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发现,在对话中内化语言,在运用中发展语言。
如《鸟的天堂》一课中,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在作者笔下,鸟飞鸟鸣热闹非凡,鸟的形态不同,姿态不一。作者还点面结合写了一只可爱的画眉鸟。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感受到鸟儿在这里生活的自由快乐。教学时,老师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尽情朗读。在反复朗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从而发现文字的张力:从顺序上看,作者先写群鸟,体现群鸟的数量、形态之丰富,再写一只画眉鸟的自由快乐;从具体写法上看,作者抓住了鸟儿的叫声与动作,具体形象地进行描述。学生们如果能体会至此,文本的特色也就基本把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引读,读中细致品味语言,然后让学生仿写《小区的傍晚》,他们写起来条理就可能比较清晰,也更生动有味儿。
三、从“模仿”走向“多元”
当“读写结合”逐渐成为如今课堂的“法宝”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语言训练形式的多样性问题。一方面,阅读教学所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能只简单地归结为“写”这一种;另一方面,语言学习与运用不能只是单纯的模仿,更要追求孩子们多样性、独特性、个性化的表达。所以,在阅读课上,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在语言表达上要有个性。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逐渐独立,更趋向展示自己。亦步亦趋不再适合他们,老师们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提供开放的环境供学生学习表达。如学习《乌塔》之后,语文园地中有个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一写“从《乌塔》想到的”。这样的题目极具开放性,指导的思路必须开阔,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交流读完《乌塔》之后的想法,我们到底该学习乌塔什么呢?有的学生会觉得自己也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行。于是,他会写下这样的文字“旅行可以开阔视野,可以领略到各个地方的美丽景色、风土人情……”;有的学生会觉得独自外出虽能开阔视野,但是自立才是最重要的,他会写下“我们要学习乌塔独自外出的勇气,在生活中克服依赖父母的心理……”;还有的学生会这样写“我们能向乌塔学习的不仅仅是她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学习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要学会自立。”这样多角度的领悟合情合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也许他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刻,但都是值得我们去鼓励。学生们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不再是模仿他人,就是巨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保证阅读质量的根本。我们想要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就要改进策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嵩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