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捷科技成果转化还须强力推动

2014-02-14《北京观察》报道组

北京观察 2014年6期
关键词:新民外籍科技成果

田捷科技成果转化还须强力推动

希望北京市的政策能够为国家级的科研成果转化开绿灯,这也是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

C T机、核磁共振仪,这些高科技的尖端医疗设备,为疾病的前期确诊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在国内医院里,这些设备上大多贴的是GE、飞利浦、西门子的名牌。

“国外的长期投入和政策保障才实现了技术突破和技术转移,最终产生了规模应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追上了国际科技创新的步伐,现在需要突破的就是科技成果的规模转化。”市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田捷对记者说。半小时前,他还在同仁医院洽谈新一代光学分子影像设备的合作事项。

在应用类研究所工作的田捷,把高端医疗设备的技术成果转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提升国际影响,形成产业应用”的标语,在他眼里,科研人员不仅要拿出国际尖端的研发成果,更要肩负起一种使命——促成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

作为“全国十大科技前沿人物”、科技部“973计划”分子影像相关项目首席科学家,田捷在分子影像学领域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他的“小动物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方法与系统”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与学术奖项相比,田捷更看重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北京的资源多、市场大,在本地寻求技术转化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跑市场,办审批,一路下来,他对北京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氛围与政策障碍有了切肤之感。田捷直言,当下一些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束缚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脚步,尽管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学分子影像仪已在301医院试用,但要拿到销售许可证还有很多的手续和周折。

田捷认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北京市在政策扶持和引导方面的力度还不够。他举例说,深圳的“孔雀计划”对于引进的世界一流团队给予最高8000万元的专项资助;广东的“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计划”科研经费一次性拨付,方便科学家们迅速高效地启动实验室建设。

目前,由田捷主持的下一代影像技术转化大都在外省市开展合作。动物的光学分子影像技术转化在广东落地,致力于人体光学分子影像技术转化的公司在安徽组建。田捷说,很多外省市对于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非常高,在项目评估和引进方面设立有专项政策、资金支持。“相比之下,北京的积极性和推动力较弱,整体计划和措施还不够,孵化器的水平也有待提高。”

“希望北京市的政策能够为国家级的科研成果转化开绿灯,这也是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田捷说,国家级院所拿了国家的科研经费,做出了国际认可的科技研发成果,申请了专利保护,在成果转化阶段更需要政策上的保障和引导。北京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应进一步加大科技转移力度,加速科技北京进程。

这些‘外籍’ 学者与‘海归’不同,他们会带来新的创新思维、新的理念以及新的文化,这对于提升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十分必要。

张新民创新中心可借“外脑”

1996年8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张新民携全家回国,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工作。转年,他成为高能所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第一人。

致力于交叉学科 “粒子宇宙学”研究的张新民认为,青年人才对于一个新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科研之余,他把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当成一件大事情来做。至今,他已培养了17名博士和博士后,分布在物理和天文两个领域。其中三人入选了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另外二人获得了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支持。更令张新民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研究团队里,不仅有华人学者,也有外籍研究人员。在张新民看来,鼓励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最为重要。谈及对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博士生蔡一夫写道:“张老师对我最重要的影响,并不是强调我们所做的工作多么重要或者得到的荣誉多么闪耀,而是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对我所说的一句话:‘Enjoy physics’(享受物理学)”。

谈及北京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张新民的目光仍然聚焦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上。他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吸引人才计划多以“海外华人”为主。这批人中不少是在国内完成了大学或研究生教育,然后出国深造开展博士后等研究,几年后被吸引回国。

“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应更多地吸引外籍高水平学者。”张新民认为,人才交流无国界,作为优秀人才,应不分国内和国外,同样也不能区分华人和外籍人员。他分析说,在美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里,有大量的“华人” 等外籍工作人员。目前北京在努力建设世界城市,也需要外籍专家的智慧,而且一定数量的“外籍”专家在北京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里工作也是北京作为一个世界科技、文化中心的标识和聚集效应。“这些‘外籍’学者与‘海归’不同,他们的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教育都是在国外完成的,所以他们会带来新的创新思维、新的理念以及新的文化,这对于提升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十分必要。”张新民说。

同时,张新民认为,北京市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应利用中科院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科技研究中心。“北京作为首都,在基础研究方面应该更着重加强,中科院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北京市可以和中科院联合打造一个在基础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方面的一个研究中心,提升科技中心影响力和辐射能力。”

针对科研人员在寻求技术成果转化方面遇到的一些困难,张新民建议北京市政府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成果转化手续办理方面为科研院所开绿灯,“使我们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成果少走一些弯路,能够尽快实现由研发到技术转化的过程,提早进入市场。”张新民说。

猜你喜欢

新民外籍科技成果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
编结水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