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就近免试入学需要转变治理逻辑
2014-02-14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者
文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者)
推进就近免试入学需要转变治理逻辑
文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者)
教育部推进免试就近入学的态度,十分明确,但社会舆论的反响,尤其是家长的态度,却显得比较平淡,不少家长并不相信政策能得到执行,依旧让孩子上培训班、特长班,以抓住特长择校的机会。还有的家长则盘算购买学区房,有房产人士预计,随着就近免试入学意见的下发,广州部分既能读名小学、又能读名初中的“双学位”房价格两三年内会以每年30%的幅度上升。为何“重拳”出击却难以让人看到治理的前景?这是因为政府部门的治理,从本质上说出现了错乱,“重拳”遭遇肌无力。没有搞清要实现就近免试入学,不应该治理择校而应该治理择校热,不应该限制老百姓的正当权利而应该约束政府权力,不应该只堵老百姓的需求而不抓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源头。
目前政府部门推进就近免试入学,采取的方式是治理择校,限制学生择校,同时限制学校招生,而择校本属于受教育者的权利——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政府有保障就近免试入学的义务,但并没有限制适龄儿童不能择校。从全世界范围看,就是义务教育均衡做得不错的国家,照样有择校行为,比如不上公办学校,上私立学校。现时这种限制学生择校权利的做法,由于不尊重受教育者的权益,一开始就走偏了。
就近免试入学的正常逻辑是,如果义务教育均衡,各校办学质量、条件大致相当,大多受教育者会自然选择就近入学,这并不排斥少数人因个性、兴趣、家庭等因素选择学校,而私立学校就可以为这些有个性需要的群体提供择校机会,这就从总体上缓解了择校焦虑,同时保障择校权利。实现这种逻辑,很显然,需要治理的是择校热现象,而不是治理择校。而治理择校热,则应该聚焦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可现在的逻辑却与之相反,政府部门的如意算盘是,限制了受教育者择校和学校招生,各校的生源会大致相同,加上学区间学校资源共享,义务教育资源也就逐渐均衡。不得不说,此举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想得太简单。在事实上存在的学校、学区办学质量差异面前,家长真会选择在家门口上学吗?学区房的存在已经提醒这种政策可能会失灵。另外,在当前还存在众所周知的“权力择校”问题。学校办学不独立,行政可以干预学校招生,“权力择校”就会伴随义务教育不均衡长期存在。
治理择校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逻辑,从实质上说,是强调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责任,同时放权的逻辑,这要求政府部门增加教育投入,并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向择校利益链(包括权力择校和金钱择校)开刀。而治理择校的逻辑,则是限制受教育者权利,进一步扩大政府部门权力的逻辑——行政发文治理本身就是行政治理思路,行政部门可借检查执行情况为名,干涉学校办学。简单地说,前者是治理源头,而后者则是堵下游,两相比较,谁能起到真正的治理效果,不言自明。
所以,转变政府部门的治理逻辑尤为关键。如何做到这一点,当然不能指望政府部门自觉履行责任同时放权,而应该建立政府部门必须履责同时放权的机制,这就是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由拨款委员会负责制定教育拨款预算,监督政府拨款,由教育委员会负责教育战略决策,政府部门执行决策。说到底,需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责任编辑 刘墨非